绶带,本义是指古代用以系佩玉、官印等东西的丝绸。一般,绶带的颜色常用以标志不同的身份与等级。汉代形成佩绶制度。绶约三指宽,织有丙丁纹,用不同颜色和绪头多少分别等级,同官印一起由朝廷颁发。退职和死亡,应一同缴还。其长度,帝王有长过二丈的,短的也有一丈七八尺(汉约约当市尺六寸半)。绶的佩带,挂在右腰一侧,打成一大回环,让剩余部分下垂。贮绶有绶囊。宋代宫中妇女又常系于胸前,在腰下正中部分增加一个玉制的圆环饰物,借以贴压裙幅,使其走路和活动时不至于随风飘扬,影响美观,称“玉环绶”。这种结环加玉佩方式,一直影响到明清。《史记.范睢蔡泽列传》:“怀黄金之印,结紫绶于要(腰)。”《后汉书.舆服志下》:“乘舆黄赤绶”;“诸侯王赤绶”;“诸国贵人、相国皆绿绶”;“公、侯、将军紫绶”;“九卿、中二千石、二千石青绶”;“千石、六百石黑绶”;“四百石、三百石、二百石黄绶”;“百石青绀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