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祁钰吧 关注:1,675贴子:21,963
  • 0回复贴,共1

【发现】于谦根本没劝过景帝要接英宗回来,是于冕后加上去的!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景泰元年九月(记载有误,应为六月)二十六日,礼部会奏,虏请遣使迎复,当从。明日,上立文华殿门内,面谕公侯以下各堂上官、各科道管印官曰:「朝廷因通和坏事,欲与虏绝,而卿等累以为言,何谓?」吏部王公首对云云,大意以为必乞遣使,勿使有他日之悔。玉色稍不怡,曰:「当时大位,是卿等要我为之,非出朕心。」少保于公继对,以为「大位已定,孰敢有议,但欲答使尽礼纾边急耳」,辞畅而意婉,上意始释,曰:「从汝,从汝。」言已即退。
——明·叶盛《水东日记》卷1·会奏遣使迎复
——————————————————————
于时八月,上皇北狩且一年矣。也先见中国无衅,滋欲乞和,使者频至,请归上皇。大臣王直等议遣使奉迎,帝不悦曰:“朕本不欲登大位,当时见推,实出卿等。”谦从容曰:“天位已定,宁复有他,顾理当速奉迎耳。万一彼果怀诈,我有辞矣。”帝顾而改容曰:“从汝,从汝。”先后遣李实、杨善往。卒奉上皇以归,谦力也。
——《明史》·于谦传


上两张图是《先肃愍公行状》出自《于公祠墓录》,是成化年间于谦的儿子于冕向宪宗申诉给于谦翻案所写的行状(即伸冤的状纸)。从红框中内容可以看出《明史·于谦传》中的于谦说:“天位已定,宁复有他,顾理当速奉迎耳。万一彼果怀诈,我有辞矣。”完全抄自于冕的《先肃愍公行状》。而这句与景泰年间跟于谦同朝为官的叶盛在他的《水东日记》中记载的于谦原话:“大位已定,孰敢有议,但欲答使尽礼,纾边急耳”——后半句完全不一样。
《水东日记》中于谦的原话并没有最重要的这句——“顾理当速奉迎耳”,也就是说于谦当时只是说:“皇位已定,谁还敢有异议?但应该派遣使者尽到礼仪,来缓解边境的紧急。”——根本没提要接回英宗的事!
考虑到叶盛当时是亲自参与会议的人员,又是于谦的下属,据说还是他的邻居。而且纵观整个《水东日记》没有说过于谦一句坏话,叶盛应该不可能也完全没理由篡改于谦这句话。由此可见,实际上于谦当时根本没说要接回英宗,“顾理当速奉迎耳”这句话完全是于冕为了能让宪宗给于谦翻案——故意后加上去的!而后又被《明史》编撰官完全照抄了去,于是就有了现在那个以讹传讹的结论——“卒奉上皇以归,谦力也。
从当时的情况来看,英宗系的大臣们都逼景泰接回英宗。景泰架不住他们磨叽,于是当庭翻脸:我本来不愿意当这个皇帝,当时是你们非要我当的!——言下之意:你们现在又要接回太上皇,是什么意思?!——在这个节骨眼儿上,于谦说支持派遣使者,但目的只是“纾边急耳”。——从当时瓦剌来使反复强调“遣使同往”“讲和”来看,派使者去基本就表示明朝考虑讲和了,而一旦议和成功的话就可能接回英宗了。于谦这话被叶盛理解为“意婉”,也就是说在旁观者看来他是支持接回英宗的,只是景帝不愿意,所以才“委婉”的说成是为了“缓解边境的紧急”。
但是结合五月和七月两次瓦剌来使的话来看:
○先是 虏酋 阿剌知院 遣其参政 完者脱欢等 贡马请和……虏使言 欲朝廷差大头目去阿剌及也先脱脱不花讲和 退军 如欲迎上皇就奉还京 若不讲和我三家尽起人马来围大都 彼时毋悔 且言 此非特阿剌意 凡我下人皆欲讲和 如朝廷不信留我一人为质
——《明英宗实录》卷一百九十二,景泰元年五月辛未条
○赐迤北 瓦剌使臣 晏皮儿马黑麻等 与馆伴者言 今关外城池凡十四处皆为我瓦剌所困 事势危甚 昨者阿剌知院遣使议和 朝廷尚令人偕往 今我辈乃脱脱不花王及也先所命 朝廷必须遣大臣同往 庶事有济 不然恐未易了
——《明英宗实录》卷一百九十二,景泰元年七月壬子条
————————————————————————————
"若不讲和我三家尽起人马来围大都,彼时毋悔。"“今关外城池凡十四处,皆为我瓦剌所困,事势危甚。”——可见五月至七月这段期间明朝确实一直受到瓦剌的武力威胁,而且边境十四城都一直被瓦剌持续围困,不断骚扰。于谦所说的派遣使者是为了“缓解边境的紧急”未必是托辞。
尤其在此次会议发生的3天前和2天后,于谦还两次给景帝上书:
○少保兼兵部尚书 于谦等言 比者 奉命令臣等 具将士军马数目战守方略以闻臣会同太监吉祥计议将各营总兵把总坐营头目并所统官军分定京城各门其正北并西北西南一带至为紧要分定石亨杨洪柳溥张軏孙镗卫頴过兴张义雷通刘得新陈友李全王瑛崔福刘鉴张通等下营据守凡分守官军每二万余作一处数内约量分一半步军于土城外下营外围用鹿角车辆神铳牌刀弓箭将军大炮盏口铳磁炮飞枪次列斩马刀枪叉马步相兼应敌营外多掘壕堑暗沟分布钉板鉄蒺藜其余步军精骑俱于土城内下营以观外营对敌事势随宜出奇或左右夹攻或前后邀截其都督范广与都指挥石彪各将轻骑为游兵专备出奇策应巡哨截杀臣谦与吉祥往来各营总督如遇紧要受敌去处当先督军杀贼其土城坦平处所铲削陟峻令彼不得登眺观望其正南东南各门不系紧要令侯伯等官守城于舍人营腾骧锦衣等卫与各监局内定拨一体给与神铳火器守备伏乞降旨许以升擢晓以大义使知进死者荣而退生者辱则士气必振而临敌可用矣仍以分守地形人数绘图上闻
——《明英宗实录》卷一百九十二,景泰元年六月甲午(即六月二十二日)
○少保兼兵部尚书 于谦言 近日以来 虏使迭至 皆以讲和为名 而边关虏贼 窥伺自如 兵法有曰 无约而请和者谋也 况黠虏也先 奸诈百端 恐以讲和缓我兵备 而别出精骑攻袭关隘 侵犯京畿 疏入敕各总兵守备等官严勒士马不可怠忽
——《明英宗实录》卷一百九十二,景泰元年六月辛丑(即六月二十九日)
——————————————————————————————————
从上面两条可以看出,直到六月二十二日于谦还在磨刀霍霍的积极备战,准备跟瓦剌拼命。甚至直到他在会议上表态支持派遣使者后的第3天(六月二十九日),仍然给景帝上奏说:“虏贼的使者频繁而至,都以讲和为名,然而边关的虏贼却依然窥视环伺自如。”“兵法云:没有约好就请和,就是阴谋。”“何况狡黠的虏贼也先,奸诈百端,恐怕是以讲和来缓解我们的兵备,而另外派出精骑攻袭边防关隘,侵犯京师。”——可见于谦根本就不相信也先是真心来讲和的,丝毫没有要跟瓦剌讲和的意思。他在议会上的表态很可能是为了缓解景帝与英宗系大臣之间已经尖锐化的矛盾迫不得已做出的折中调和,实际上他心理根本不相信派出使者就代表能议和成功,认为议和不过是瓦剌下一轮偷袭的障眼法而已,就更别说接回英宗了。
但结合景帝之前的话来看,景帝根本不愿意派出使者去讲和,因为一旦议和成功就没有再拒绝接回英宗的理由了。可是没想到就连一向坚持主战反对议和的于谦都倒戈赞成讲和了,所以景帝“言已即退”——说完“从汝,从汝”转身就走了!这个细节表明景帝其实对于谦的“背叛”很不高兴,已经生气了。
从结果上来说,虽然于谦当时表态赞成遣使的目的只是“纾边急耳”,但结果派去的李实不但成功的跟也先定下了“八月五日”的接回英宗之期,回京后还极力上奏景帝表示也先确实真心求和,导致朝中的主和派势力瞬间压倒了主战派。最后逼得景帝迫于无奈敕谕也先,接回了英宗。尽管于谦本来未必是想接回英宗的,但他的“临阵倒戈”确实起到了间接促成英宗回归的作用。


IP属地:美国1楼2020-12-12 02:33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