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京风物志吧 关注:132贴子:12,454
  • 13回复贴,共1

宋宸&魏观应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任务二 唠唠方褚闻怎么死的


1楼2020-12-24 16:16回复
    【枢密院】https://tieba.baidu.com/p/6967696501
    把枢密院填满!时间定在七月,诏遣武官A、B往福建平乱。(架空参与调兵和平乱策划?)
    壹 • 【难度指数:★★】
    对方褚闻遇刺事件所持态度,是觉得疑虑重重,欲求其因果,还是觉得不可说不可问不敢触碰,请表明你的态度。


    2楼2020-12-26 10:21
    回复
      【上月,福建路多地爆发民乱的消息一出,也比那方褚闻遇刺身亡的消息更加让人烦恼,而这两件事也硬是被人联系在了一起。到底是方褚闻遇刺后才能爆发民乱,还是说方褚闻遇刺这个真相能借民乱掩盖下去。一切都尚未清楚,只是平乱却刻不容缓。】
      【官家旨令下达后,也快速寻得魏副都承旨商讨,调兵遣将的安排需要迅速定下来,还有来回刺探福建路的情况,和如何平乱的策划。】
      魏副都承旨,官家下达旨令,需调兵去福建路平民乱。
      【见到魏观应时,也直接将事情简单明了的道出,才方便接下来行事的速度。】


      3楼2020-12-26 10:37
      回复
        半炷香前我便听人说有旨意,却没想到宋宸来得这般快。
        步子迈得大,话说得又精又快。我与他共事了两年有余,该有的默契有,该有的不惯亦在,于是他此时这样的神情语气,倒是让我面上的神色松弛下来。
        “都承旨,喝茶。”
        我站起来,将首席让给他,自己则去翻了翻堆在案上那堆文书,有福建路抚使司和总管钤辖司的,也有前几日院里在京房上呈的申状。
        “旨是急旨,急在三五日,急不在三五刻。”
        本该先给他看在京房议案的,我却先将上面那份福建路有关的先给了过去。
        “要不说世事妙不可言呢,前福建路安抚司陈参谋官三月才扶灵归京,七月就暴·乱,可真是巧了。”


        IP属地:美国4楼2020-12-26 12:32
        回复
          【拿着旨意走进枢密院,又是听得一声喝茶,与他共事许久,也听得许多次喝茶,但我每每都是不习惯,只得盯着他看了好一会儿,最后还是没有应答,上前坐到他让出的位置,便放下旨意,并且展开最近传回来的通报,上面罗列着发生动乱的城镇名。】
          【却听得他的一句急不在三五刻,莫名的也是叹了口气,仿佛紧绷多月的心弦一下子放松了下来。瞧着枢密院内只余我二人,便也不由自主的随着他的话语,想起方褚闻来。】
          巧?你当真相信这是巧吗?我……我才不信呢……但也不信方公事是因为民乱才遇刺的,时间上不符合,不是么?


          5楼2020-12-26 16:31
          收起回复
            我背对着他,入眼的是福建安抚司现有的驻兵和保甲,原本已经牢记于心的数字,此刻却鬼使神差地又看了三遍。
            “福州府步兵五营马军一营,合三千兵有余,武·器……”
            说着,我忽然停了下来。
            往年福建生海寇之患,仅两营水兵,却也未叫枢密院这般计较。如今只是区区百姓,手无寸铁的农户,何生如此怨怒。
            “方褚闻,”人活着,是三品的仓司公事;人死了,却只剩下三个字。
            世人在此时分作两派,有人称其为国士,有人却将青苗法和福建民·乱的脏水泼在他身上。
            我并不在意,可如今有人以之做文章,想要将脏水泼到更多人身上,将这一原本就云谲波诡的朝堂彻底搅乱,我又不得不在意了。
            “他若因民·乱遇刺,那么归咎起来只有他一人;可若这民·乱是因他遇刺而起,那么将这话放出来之人,又是想归咎于谁?”


            IP属地:美国6楼2020-12-27 06:28
            回复
              【从收到方褚闻遇刺消息的时候开始,我便一直在想,有想过与他屈指可数的会面,想过那数年前争吵过后尚未再相见,似乎也是这般想过了,才发现我与方褚闻也没有多么深的交情,相比于谢珩之,大概也是只有琬之的一层亲戚关系。】
              【想得出神,却被他念出的福州府情况拉回了思绪,可骤然停止下来,不等我疑问便只有方褚闻三个字。良久,又是他的一些分析,便让我的思绪才从方褚闻遇刺事件里出来,就又陷回去了。】
              归咎于谁……这般说吧,方褚闻身亡,受益者是何人?
              【所幸这枢密院内,与户部青苗法的政策并无相关,而我与魏兄也算是同僚好友,因此在说这些事情时,也许不需要顾虑许多,也就大胆的推测起来,可说到最后,我竟然动摇了起来……】
              青苗法的原目的是好的,至少表面看上去是好的,抑兼并、济民困,又能给国库增加税收。可如今发生民乱……你觉得民乱的原因是因为方褚闻呢?还是因为这青苗法?青苗法是官家诏令试新法的,方褚闻不过是执行罢了,刺死一个方褚闻还会有另一个方褚闻,难不成是觉得刺死方褚闻都无用,才……


              7楼2020-12-28 21:41
              回复
                我听懂了宋宸的“意犹未尽”,更知道他也是听过那些“意有所指”的。
                “三个月了。”
                大理寺将这桩案子翻来覆去查了整整三个月,左有刑部协查复核,右有御史台监察钳制,三法司推事,却仍有流言甚嚣尘上,将一纸案状摸得模糊不堪,将简单变复杂,将民·乱的意外变成政·治的阴谋。
                “大理寺的案子虽未告结,扎子却已经递了好几份。看来结果的确是叫某些人不满意了,您说这又是何人?”
                我转过身,目光落在他那双十足困顿的眼中,终于半是安抚地说道:
                “都承旨的问题,答案实在是大了。可便是要答,大理寺却也都答过了。上行下不效,天下佃农不识官家,却知吏胥。吏胥作恶总要有些幌子,而方褚闻当初坐在福建路那座庙堂之中,自然他担污名。上堂官们待久了东都,坐得高,离百姓远了,难免看不清。可都承旨您去年在京西路勘察马政之时,不当有些心得吗?”
                说完,我将那碗早给他备好的七宝茶端起来,递到他手边。
                “莫深想了。”
                他那句没说完的话,若往严重了说,就是叛乱,是造反。
                “说说平乱吧。”


                IP属地:美国9楼2020-12-30 07:01
                回复
                  【连大理寺都数月未能出结果,那我们在这瞎猜测确实无多大用处,我们能想到的,大理寺肯定也都会想到。即便是不擅长查案子,也知道抓贼要拿赃,大概大理寺不是查不到,只是查不出证据罢了,又或者是,查出来了,却不敢拿上台面。】
                  【听得他的劝说,答案确实太大了,即便当真是民乱导致,官家也不可能出兵清剿整个福建路的百姓,那只会是天下大乱,而如今我们要做的,只是平乱罢了,如他所说,莫要深想了。】
                  嗯,此次平乱,目的只是平,而不是清剿,尽可能的话,不要伤及百姓……但如有顽抗者,还是要杀鸡儆猴的。
                  【接过来他方才看的福州府军队情况,此次派遣的陈参谋官为主力,但福州府军队人数并不多,而福建路民乱涉及多地且散乱,也不知是否故意为之,但若分散三千兵马,着实不太够。】
                  福州府钤辖司还有多少兵马可以用?


                  10楼2020-12-30 15:48
                  回复
                    我低下头,手上空空如也。这才想起那份写着钤辖司的牒呈已经给过他了。
                    福建一路钤辖司领兵五千。
                    可若说福州府,再论如今还能调出的兵马,却又不是这个数了。
                    “即便是将兵马都监与钤辖司处的都算上,也不过六千。”
                    我并不好奇几千兵马放在那位陈指挥使手上究竟是用以“清缴”还是“镇压”;自六月至今福建路的民·乱起始于逃跑的佃农,后来是流窜的盗匪。百姓落草为寇,民怨积水成渊,为的不过是一个诉求罢了——朝廷所谓的不伤百姓与杀鸡儆猴这等束手之举,仅是扬汤止沸。
                    他刚才曾说“刺死一个方褚闻还有另一个方褚闻”。
                    言外之意,只要尚有下一个“方褚闻”,青苗法尚在,民怨就不熄。
                    症结在此,何故不釜底抽薪?
                    即便如此想着,我却并未开口,而是状似仔细地将他带来的那张通报又上上下下看了一遍。
                    半晌,忽然笑了一声,缓声道:
                    “乌合之众,又群龙无首。下官以为……即便是福建路的六千兵马亦足以。”
                    “枢密院多是文官,也就您对这种点兵之事更擅长些。调兵多少,从何处调遣……”
                    我从案上拿出在京房草拟的遣兵申状,扫过一眼,却没急着递过去,
                    “下头只是拟出个章程,但最后还是得按您的意思来改。”


                    IP属地:美国11楼2021-01-01 06:59
                    回复
                      【听到他说的也不过六千,心中也顿时有了数个调兵分配之计,虽然也堪堪足够,可心中却总有“不稳妥”的感觉,只是哪儿不稳妥,却又暂时找不出来。】
                      【民乱,也终究是百姓之乱而已。镇压不成问题,可镇压过后,就真能天下太平了吗?以镇压手段,又岂会得民众顺服?可如今福建路多地百姓已经成了流寇,也不得不使用镇压之举,思量再三,也并没有更好的办法,只好点点头,再看向拿着纸张的他。】
                      嗯,六千兵马确实足够,但却也不足应付意外,我先看看你草拟的,没什么问题,便按你的执行吧。
                      【心中却犹豫着要不要暗中遣人,在镇压时顺便调查一下方褚闻的真正死因,不过最后还是打消了念头,我应当信任大理寺才对。】


                      12楼2021-01-02 10:35
                      回复


                        13楼2021-01-02 10:36
                        回复
                          我有时会因为宋宸过多的信任而感到一丝荒谬和不安。但他的语气太过平静,又太过理所当然,我终于还是将手上的申状递了过去。
                          手空了,才慢慢地喝起那碗已经有些冷的茶。
                          “都承旨近来有没有觉得院里新提起来的检详官都不稂不莠的……”
                          我本想玩笑地提醒一句什么,只是话说出口后声音又忽然低了下来,最后隐没在轻轻的啜水声里。听不清吧……听不清就很好。有时候一些声音听得太清楚了,反倒乱耳。
                          便如那些无根之言。
                          “六千兵马不多,可若再加上一个熟悉福建路的陈指挥使,如何也够了。”
                          五年方褚闻赴闽时,便是与这位陈指挥使一起,都是变法派的老交情了。只可惜当初去也陈闻幸,今归也陈闻幸;而如今再去福建——是故地,也是埋骨地;是曾经治下的百姓,也是如今起·祸的乱·民……我一口饮尽茶,叹一声不堪深想。
                          “都承旨安心。官家选人,何时错过?”
                          “若是不行……”
                          我没有再说了,他已经走到了门口。我只有付之一笑,
                          “都承旨慢走。”


                          IP属地:美国14楼2021-01-02 12:16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