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给大家带来了马自达合资的历史故事。
(转自:知乎)
与中国结缘的磕巴
1984年5月,原来“东洋工业株式会社”正式改名为“马自达株式会社”。
取名“马自达”,主要是音译于创始人松田的姓氏,其中“Mazda”取自西亚人类文明发源地的精神象征——Afura Mazda,有聪明、理性和协调的意思。
同年10月,公司组建马自达财团,开始大举进军海外市场,分别在美国、印度、泰国等地建立生产工厂。
但更名并未带来好运,由于过分追求产量、持续投下巨资,本身财力遭到极大消耗的马自达,遇上了90年代初的经济泡沫,公司经营随即出现危机。
它与中国的结缘,正是基于海外扩张和急需寻求利润空间的大背景。
不过具体到与海南汽车厂的合作,这还真源自一面之缘。
1988年,海南汽车冲压件厂从菲律宾、以数百万美元收购了福特与前总统马科斯合资的汽车工厂,希望借此发展汽车产业。仅耗时两年,工厂便在1990年落成于海口金盘工业区。
海南接下来要面对的,就是生产什么产品。
彼时马自达社长在海南参加活动,被安排去海南汽车冲压件厂参观。由于马自达自1969年就和福特开展合作,社长到达工厂后,他很快认出了这是福特汽车的生产线。有了众多机缘巧合和互补因素后,双方很快达成共识,1992年共同组建海南马自达汽车公司,其中马自达拿出HMC6470旅行车的全套模具、夹具作为出资,后续海南汽车厂还生产了马自达6440、323等车型。
但海南和马自达的合作进行得并不顺利。
实际上,它们组建的合资公司运行时间并没多久,就被政策勒令暂停,因为当时中央希望在南方成立一家商用车合资公司,合资谈判对象先是克莱斯勒,后变为奔驰。
不过奔驰对此并不多抱愿意,先是提出了“马自达不能与海南合资”的条件,后来又多次计算,认为商用车市场有限,而合资投入或要多达上百亿元,所以最终还是选择放弃。
没有了合资对象,加上国家不予颁发轿车生产许可证、所生产车型不能在全国销售,此时的海南汽车厂已频临在倒闭边缘。
无奈之下,海南汽车厂只能找“大腿”傍着,随之与彼时正在全国兼并企业的一汽不谋而合。双方以国有资产无偿划拨的方式实现资产重组,成立一汽海南汽车有限公司,海南汽车厂因此有了生产许可证。
海南也就获得了生存的转折点。
分歧来了
一汽和海南汽车厂的合作,本来就是资源极度不对等的存在。
海南汽车厂作为弱势一方,得到了生产许可,由此能在全国销售产品,这是对其极具关键性的突破。反观一汽本身坐拥巨大销售网络和资金,实际囊中之物岂是海南汽车厂,显然只会是马自达。
2001年,一汽海南上市小型MPV马自达普力马,一汽希望也把这款产品带到长春生产,但海南没有答应。
2002年7月,海汽集团开始投产以马自达323为基础的福美来,一汽同样希望一车双用,但依旧落空。
不过一汽没落得两手空空的局面,马自达给予了它马自达6的国产权。2003年4月,国产马6正式在国内上市,这是中国首款与国际市场同步推出的B级车。
后来,也就有了与马自达6同平台的一汽奔腾轿车。
一汽海南和一汽轿车,虽然都挂着“一汽”的前缀,但本质分属两家公司,销售渠道及网络实力的不一致,加上产品规模不大,分网销售意味着马自达的利益不能达到最大化。
所以马自达开始极力发声,希望将两者合并为同一张销售网络。
于是,一汽、海汽和海南政府重组架构。2004年2月,三方组建“一汽海马汽车有限公司”,一汽、海汽和海南省政府所持股比分别为49%、49%、2%。同时约定,在一汽海马成立两年内,一汽和海汽将分别回购海南省政府持有的2%。
本以为事情将从此理顺过来,没想到马自达依旧不放弃合并网络的想法,要求将一汽海马与一汽轿车的销售权,合并到一汽马自达汽车销售公司,其中一汽海马只占其中少部分股权。
同时,马自达还要求一汽海马放弃采购权、国产化权。
这意味着,一汽和马自达只想把海汽作为生产车间来对待,显然海汽不可能答应。因此纵使一汽海马保全了销售权,但它与马自达的缘分就此画上句号。
2006年底,双方合作到期后,一汽海马不再拥有马自达品牌的使用权。
一汽海马的股权比例也有了变化,海汽、一汽分别持股50%、49%,海南省政府持股1%,海汽成为最大股东。
(转自:知乎)
与中国结缘的磕巴
1984年5月,原来“东洋工业株式会社”正式改名为“马自达株式会社”。
取名“马自达”,主要是音译于创始人松田的姓氏,其中“Mazda”取自西亚人类文明发源地的精神象征——Afura Mazda,有聪明、理性和协调的意思。
同年10月,公司组建马自达财团,开始大举进军海外市场,分别在美国、印度、泰国等地建立生产工厂。
但更名并未带来好运,由于过分追求产量、持续投下巨资,本身财力遭到极大消耗的马自达,遇上了90年代初的经济泡沫,公司经营随即出现危机。
它与中国的结缘,正是基于海外扩张和急需寻求利润空间的大背景。
不过具体到与海南汽车厂的合作,这还真源自一面之缘。
1988年,海南汽车冲压件厂从菲律宾、以数百万美元收购了福特与前总统马科斯合资的汽车工厂,希望借此发展汽车产业。仅耗时两年,工厂便在1990年落成于海口金盘工业区。
海南接下来要面对的,就是生产什么产品。
彼时马自达社长在海南参加活动,被安排去海南汽车冲压件厂参观。由于马自达自1969年就和福特开展合作,社长到达工厂后,他很快认出了这是福特汽车的生产线。有了众多机缘巧合和互补因素后,双方很快达成共识,1992年共同组建海南马自达汽车公司,其中马自达拿出HMC6470旅行车的全套模具、夹具作为出资,后续海南汽车厂还生产了马自达6440、323等车型。
但海南和马自达的合作进行得并不顺利。
实际上,它们组建的合资公司运行时间并没多久,就被政策勒令暂停,因为当时中央希望在南方成立一家商用车合资公司,合资谈判对象先是克莱斯勒,后变为奔驰。
不过奔驰对此并不多抱愿意,先是提出了“马自达不能与海南合资”的条件,后来又多次计算,认为商用车市场有限,而合资投入或要多达上百亿元,所以最终还是选择放弃。
没有了合资对象,加上国家不予颁发轿车生产许可证、所生产车型不能在全国销售,此时的海南汽车厂已频临在倒闭边缘。
无奈之下,海南汽车厂只能找“大腿”傍着,随之与彼时正在全国兼并企业的一汽不谋而合。双方以国有资产无偿划拨的方式实现资产重组,成立一汽海南汽车有限公司,海南汽车厂因此有了生产许可证。
海南也就获得了生存的转折点。
分歧来了
一汽和海南汽车厂的合作,本来就是资源极度不对等的存在。
海南汽车厂作为弱势一方,得到了生产许可,由此能在全国销售产品,这是对其极具关键性的突破。反观一汽本身坐拥巨大销售网络和资金,实际囊中之物岂是海南汽车厂,显然只会是马自达。
2001年,一汽海南上市小型MPV马自达普力马,一汽希望也把这款产品带到长春生产,但海南没有答应。
2002年7月,海汽集团开始投产以马自达323为基础的福美来,一汽同样希望一车双用,但依旧落空。
不过一汽没落得两手空空的局面,马自达给予了它马自达6的国产权。2003年4月,国产马6正式在国内上市,这是中国首款与国际市场同步推出的B级车。
后来,也就有了与马自达6同平台的一汽奔腾轿车。
一汽海南和一汽轿车,虽然都挂着“一汽”的前缀,但本质分属两家公司,销售渠道及网络实力的不一致,加上产品规模不大,分网销售意味着马自达的利益不能达到最大化。
所以马自达开始极力发声,希望将两者合并为同一张销售网络。
于是,一汽、海汽和海南政府重组架构。2004年2月,三方组建“一汽海马汽车有限公司”,一汽、海汽和海南省政府所持股比分别为49%、49%、2%。同时约定,在一汽海马成立两年内,一汽和海汽将分别回购海南省政府持有的2%。
本以为事情将从此理顺过来,没想到马自达依旧不放弃合并网络的想法,要求将一汽海马与一汽轿车的销售权,合并到一汽马自达汽车销售公司,其中一汽海马只占其中少部分股权。
同时,马自达还要求一汽海马放弃采购权、国产化权。
这意味着,一汽和马自达只想把海汽作为生产车间来对待,显然海汽不可能答应。因此纵使一汽海马保全了销售权,但它与马自达的缘分就此画上句号。
2006年底,双方合作到期后,一汽海马不再拥有马自达品牌的使用权。
一汽海马的股权比例也有了变化,海汽、一汽分别持股50%、49%,海南省政府持股1%,海汽成为最大股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