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越击南越诸事时间考辨》
作者:谭晓斌
闽越和南越都是汉天子的异姓外诸侯。汉朝建立后,封了许多异姓诸侯,根据其自治程度的不同,又有内外诸侯之分,外诸侯的自治程度要高于内诸侯。
汉武帝建元四年,活了一百多岁的南越武王赵佗去世,其孙赵胡继位,是为南越文王。没过多久,闽越王驺郢举兵攻打南越。
《史记•南越列传》云:
(赵佗)至建元四年卒。
佗孙胡为南越王。此时闽越王郢兴兵击南越边邑,胡使人上书曰:“两越俱为籓臣,毋得擅兴兵相攻击。今闽越兴兵侵臣,臣不敢兴兵,唯天子诏之。”于是天子多南越义,守职约,为兴师,遣两将军往讨闽越。兵未逾岭,闽越王弟余善杀郢以降,于是罢兵。
天子使庄助往谕意南越王,胡顿首曰:“天子乃为臣兴兵讨闽越,死无以报德!”遣太子婴齐入宿卫。谓助曰:“国新被寇,使者行矣。胡方日夜装入见天子。”助去后,其大臣谏胡曰:“汉兴兵诛郢,亦行以惊动南越。且先王昔言,事天子期无失礼,要之不可以说好语入见。入见则不得复归,亡国之势也。”于是胡称病,竟不入见。
如果只看这里,就会以为“此时”指的是建元四年。
《史记•东越列传》云:
至建元六年,闽越击南越。南越守天子约,不敢擅发兵击而以闻。上遣大行王恢出豫章,大农韩安国出会稽,皆为将军。兵未逾岭,闽越王郢发兵距险。其弟余善乃与相、宗族谋曰:“王以擅发兵击南越,不请,故天子兵来诛。今汉兵众彊,今即幸胜之,后来益多,终灭国而止。今杀王以谢天子。天子听,罢兵,固一国完;不听,乃力战;不胜,即亡入海。”皆曰“善”。即鏦杀王,使使奉其头致大行。大行曰:“所为来者诛王。今王头至,谢罪,不战而耘,利莫大焉。”乃以便宜案兵告大农军,而使使奉王头驰报天子。诏罢两将兵,曰:“郢等首恶,独无诸孙繇君丑不与谋焉。”乃使郎中将立丑为越繇王,奉闽越先祭祀。
在这里,太史公明确说了,是建元六年。
班固认为建元六年是正确的,因此他在《汉书•西南夷两粤朝鲜传》中加了“立三年”三字:
至武帝建元四年,佗孙胡为南粤王。立三年,闽粤王郢兴兵南击边邑。
“粤”、“越”两字,是相通的。
《史记•韩长孺列传》云:
建元中,武安侯田蚡为汉太尉,亲贵用事,安国以五百金物遗蚡。蚡言安国太后,天子亦素闻其贤,即召以为北地都尉,迁为大司农。闽越、东越相攻,安国及大行王恢将。未至越,越杀其王降,汉兵亦罢。建元六年,武安侯为丞相,安国为御史大夫。
这里,又变成在建元六年之前了。
班固发现了这个问题,因此他在《汉书•窦田灌韩传》中作了修改:
闽、东越相攻,遣安国、大行王恢将兵。未至越,越杀其王降,汉兵亦罢。其年,田蚡为丞相,安国为御史大夫。
这样,他就解决了这一矛盾。“东越”应作“南越”,太史公先出错,他抄录时,也疏忽了。
《史记•汉兴以来将相名臣年表》记载建元六年“正月,闽越王反”,但是班固在《汉书•武帝纪》中将此事系于“八月”,他在建元六年秋八月条写道:
闽越王郢攻南越。遣大行王恢将兵出豫章、大司农韩安国出会稽击之,未至,越人杀郢降,兵还。
《汉书•严朱吾丘主父徐严终王贾传》记载淮南王刘安谏阻汉武帝伐闽越,汉武帝派庄助谕意淮南王,其中有“闽王以八月举兵于冶南”一语。
因此,以往的研究者都认为“正月”是错误的。
但是,这会产生一些问题。
据《史记•汉兴以来将相名臣年表》建元六年:
正月,闽越王反。
孝景太后崩。
昌免相。
六月癸巳,武安侯田蚡为丞相。
“孝景太后”即汉武帝的祖母太皇太后窦氏,《汉书•武帝纪》云“五月丁亥,太皇太后崩”。
“昌免相”指丞相许昌被汉武帝罢免,《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云“及建元二年,御史大夫赵绾请无奏事东宫。窦太后大怒,乃罢逐赵绾、王臧等,而免丞相、太尉,以柏至侯许昌为丞相,武彊侯庄青翟为御史大夫”,又云“建元六年,窦太后崩,丞相昌、御史大夫青翟坐丧事不办,免。以武安侯蚡为丞相,以大司农韩安国为御史大夫”。
《汉书•百官公卿表》记载,建元六年“六月癸巳,丞相昌免,武安侯田蚡为丞相”。
毫无疑问,丞相许昌、御史大夫庄青翟被免和田蚡为丞相、韩安国为御史大夫发生在同一天,也就是建元六年六月癸巳日。
这样看的话,班固将“闽越王郢攻南越。遣大行王恢将兵出豫章、大司农韩安国出会稽击之,未至,越人杀郢降,兵还”系于“八月”肯定是错误的。
《汉书•严朱吾丘主父徐严终王贾传》收录了淮南王刘安的《谏伐闽越书》,其中有时间方面的信息:
自汉初定已来七十二年,吴越人相攻击者不可胜数,然天子未尝举兵而入其地也。
“自汉初定已来七十二年”即建元六年,这是毫无疑问的。
《谏伐闽越书》又云:
今发兵行数千里,资衣粮,入越地,舆轿而逾领,拖舟而入水,行数百千里,夹以深林丛竹,水道上下击石,林中多蝮蛇猛兽,夏月暑时,呕泄霍乱之病相随属也,曾未施兵接刃,死伤者必众矣。
刘安在此处特地强调“夏月暑时,呕泄霍乱之病相随属也,曾未施兵接刃,死伤者必众矣”,以此来吓唬汉武帝,可知在他写下这段文字时,“夏月”尚未来临,这就可以与《史记•汉兴以来将相名臣年表》中的“正月,闽越王反”相互印证了。
刘安又写道:
臣闻道路言,闽越王,弟甲弑而杀之,甲以诛死,其民未有所属。陛下若欲来内,处之中国,使重臣临存,施德垂赏以招致之,此必携幼扶老以归圣德。若陛下无所用之,则继其绝世,存其亡国,建其王侯,以为畜越,此必委质为藩臣,世共贡职。陛下以方寸之印,丈二之组,填抚方外,不劳一卒,不顿一戟,而威德并行。今以兵入其地,此必震恐,以有司为欲屠灭之也,必雉兔逃入山林险阻。背而去之,则复相群聚;留而守之,历岁经年,则士卒罢倦,食粮乏绝,男子不得耕稼树种,妇人不得纺绩织纴,丁壮从军,老弱转饷,居者无食,行者无粮。民苦兵事,亡逃者必众,随而诛之,不可胜尽,盗贼必起。
由此可知,当时闽越王驺郢已经被他的弟弟驺余善杀死了,刘安不知是哪个弟弟,所以称之为“甲”也就是某的意思
但是,由于“闻道路言”,因此有的地方与事实不符,例如,称“甲以诛死,其民未有所属”,而事实上,余善未死,《史记•东越列传》云“余善已杀郢,威行于国,国民多属”。
刘安建议汉武帝要么“施德垂赏”,招徕闽越民众,让他们内迁,要么存亡继绝,“建其王侯”,他强烈反对汉中央军进入闽越,并且吓唬汉武帝,称进入闽越会产生让汉武帝无法承受的后果。
庄助在《汉书》中作“严助”,因为班固要避汉明帝刘庄的名讳,所以改“庄”为严。
在汉武帝派庄助谕意刘安的话中,提到了“闽王以八月举兵于冶南”,我们将这段话引全了看:
今者大王以发屯临越事上书,陛下故遣臣助告王其事。王居远,事薄遽,不与王同其计。朝有阙政,遗王之忧,陛下甚恨之。夫兵固凶器,明主之所重出也,然自五帝、三王禁暴止乱,非兵,未之闻也。汉为天下宗,操杀生之柄,以制海内之命,危者望安,乱者卬治。今闽越王狠戾不仁,杀其骨肉,离其亲戚,所为甚多不义,又数举兵侵陵百越,并兼邻国,以为暴强,阴计奇策,入燔寻阳楼船,欲招会稽之地,以践句践之迹。今者,边又言闽王率两国击南越。陛下为万民安危久远之计,使人谕告之曰:“天下安宁,各继世抚民,禁毋敢相并。”有司疑其以虎狼之心,贪据百越之利,或于逆顺,不奉明诏,则会稽、豫章必有长患。且天子诛而不伐,焉有劳百姓苦士卒乎?故遣两将屯于境上,震威武,扬声乡,屯曾未会,天诱其衷,闽王陨命,辄遣使者罢屯,毋后农时。南越王甚嘉被惠泽,蒙休德,愿革心易行,身从使者入谢。有狗马之病,不能胜服,故遣太子婴齐入侍;病有瘳,愿伏北阙,望大廷,以报盛德。闽王以八月举兵于冶南,士卒罢倦,三王之众相与攻之,因其弱弟余善以成其诛,至今国空虚,遣使者上符节,请所立,不敢自立,以待天子之明诏。此一举,不挫一兵之锋,不用一卒之死,而闽王伏辜,南越被泽,威震暴王,义存危国,此则陛下深计远虑之所出也。事效见前,故使臣助来谕王意。
其中提到闽越王“并兼邻国”,指的是吞并东海。东海也是汉天子的异姓外诸侯。东海王和闽越王都是勾践的后裔。因为东海国都是东瓯,所以世俗号“东海王”为“东瓯王”。
建元三年,闽越王发兵包围东瓯,东瓯王向汉武帝求救,汉武帝派中大夫庄助到会稽郡以节发兵,闽越王得知会稽太守出兵后,便选择了撤退。
《史记•东越列传》云:
至建元三年,闽越发兵围东瓯。东瓯食尽,困,且降,乃使人告急天子。天子问太尉田蚡,蚡对曰:“越人相攻击,固其常,又数反覆,不足以烦中国往救也。自秦时弃弗属。”于是中大夫庄助诘蚡曰:“特患力弗能救,德弗能覆;诚能,何故弃之?且秦举咸阳而弃之,何乃越也!今小国以穷困来告急天子,天子弗振,彼当安所告愬?又何以子万国乎?”上曰:“太尉未足与计。吾初即位,不欲出虎符发兵郡国。”乃遣庄助以节发兵会稽。会稽太守欲距不为发兵,助乃斩一司马,谕意指,遂发兵浮海救东瓯。未至,闽越引兵而去。东瓯请举国徙中国,乃悉举众来,处江淮之间。
据《史记•汉兴以来将相名臣年表》,建元三年“东瓯王广武侯望率其众四万余人降,处庐江郡”,可知东瓯王驺望内迁后,汉武帝封其为广武侯。
东海国土以及不愿迁徙的东海国民自然都归了闽越王,野心与实力一起膨胀的他,便将扩张的目标对准了南越。
在赵佗的统治下,南越是非常强劲的,一度与汉中央分庭抗礼,甚至主动发起攻击。南越王名为汉天子的诸侯王,在本国却是公然称皇帝的。赵胡继位后,也是称皇帝的,这已经得到了出土文物的印证。
外诸侯为了保持高度自治,对于向汉天子求救,是非常谨慎的,因为这会使自身陷入被动的境地。东瓯王驺望在国都被围的情况下,也没有马上求救,赵胡却在“边邑”受到攻击后,就选择求救,这怎么可能呢?
结合各种信息来分析,我认为“闽王以八月举兵于冶南”中的“八月”指的是建元五年的八月,赵胡是在长时间无法击退闽越军的情况下,才不得不向汉武帝求救的。从建元五年八月到建元六年正月,闽越军一直在行军作战,的确会“士卒罢倦”,如果像班固理解的那样,只发生在建元六年的八月,那么“士卒罢倦”四个字实在是有点说不过去。
毫无疑问,“闽王陨命,辄遣使者罢屯,毋后农时”中的“农时”指的是春天的农忙时节。
汉武帝派人谕告驺郢,要求他退兵,同时担心他不肯奉诏,又派大行令王恢和大农令韩安国为将军,王恢出豫章,韩安国出会稽,进行军事施压。驺郢“发兵距险”,对抗汉中央军。如此一来,事情的性质就变了。因此,虽然驺郢早在建元五年八月就“举兵”了,但是朝廷将“闽越王反”系于建元六年正月。
(2021年2月8日)
作者:谭晓斌
闽越和南越都是汉天子的异姓外诸侯。汉朝建立后,封了许多异姓诸侯,根据其自治程度的不同,又有内外诸侯之分,外诸侯的自治程度要高于内诸侯。
汉武帝建元四年,活了一百多岁的南越武王赵佗去世,其孙赵胡继位,是为南越文王。没过多久,闽越王驺郢举兵攻打南越。
《史记•南越列传》云:
(赵佗)至建元四年卒。
佗孙胡为南越王。此时闽越王郢兴兵击南越边邑,胡使人上书曰:“两越俱为籓臣,毋得擅兴兵相攻击。今闽越兴兵侵臣,臣不敢兴兵,唯天子诏之。”于是天子多南越义,守职约,为兴师,遣两将军往讨闽越。兵未逾岭,闽越王弟余善杀郢以降,于是罢兵。
天子使庄助往谕意南越王,胡顿首曰:“天子乃为臣兴兵讨闽越,死无以报德!”遣太子婴齐入宿卫。谓助曰:“国新被寇,使者行矣。胡方日夜装入见天子。”助去后,其大臣谏胡曰:“汉兴兵诛郢,亦行以惊动南越。且先王昔言,事天子期无失礼,要之不可以说好语入见。入见则不得复归,亡国之势也。”于是胡称病,竟不入见。
如果只看这里,就会以为“此时”指的是建元四年。
《史记•东越列传》云:
至建元六年,闽越击南越。南越守天子约,不敢擅发兵击而以闻。上遣大行王恢出豫章,大农韩安国出会稽,皆为将军。兵未逾岭,闽越王郢发兵距险。其弟余善乃与相、宗族谋曰:“王以擅发兵击南越,不请,故天子兵来诛。今汉兵众彊,今即幸胜之,后来益多,终灭国而止。今杀王以谢天子。天子听,罢兵,固一国完;不听,乃力战;不胜,即亡入海。”皆曰“善”。即鏦杀王,使使奉其头致大行。大行曰:“所为来者诛王。今王头至,谢罪,不战而耘,利莫大焉。”乃以便宜案兵告大农军,而使使奉王头驰报天子。诏罢两将兵,曰:“郢等首恶,独无诸孙繇君丑不与谋焉。”乃使郎中将立丑为越繇王,奉闽越先祭祀。
在这里,太史公明确说了,是建元六年。
班固认为建元六年是正确的,因此他在《汉书•西南夷两粤朝鲜传》中加了“立三年”三字:
至武帝建元四年,佗孙胡为南粤王。立三年,闽粤王郢兴兵南击边邑。
“粤”、“越”两字,是相通的。
《史记•韩长孺列传》云:
建元中,武安侯田蚡为汉太尉,亲贵用事,安国以五百金物遗蚡。蚡言安国太后,天子亦素闻其贤,即召以为北地都尉,迁为大司农。闽越、东越相攻,安国及大行王恢将。未至越,越杀其王降,汉兵亦罢。建元六年,武安侯为丞相,安国为御史大夫。
这里,又变成在建元六年之前了。
班固发现了这个问题,因此他在《汉书•窦田灌韩传》中作了修改:
闽、东越相攻,遣安国、大行王恢将兵。未至越,越杀其王降,汉兵亦罢。其年,田蚡为丞相,安国为御史大夫。
这样,他就解决了这一矛盾。“东越”应作“南越”,太史公先出错,他抄录时,也疏忽了。
《史记•汉兴以来将相名臣年表》记载建元六年“正月,闽越王反”,但是班固在《汉书•武帝纪》中将此事系于“八月”,他在建元六年秋八月条写道:
闽越王郢攻南越。遣大行王恢将兵出豫章、大司农韩安国出会稽击之,未至,越人杀郢降,兵还。
《汉书•严朱吾丘主父徐严终王贾传》记载淮南王刘安谏阻汉武帝伐闽越,汉武帝派庄助谕意淮南王,其中有“闽王以八月举兵于冶南”一语。
因此,以往的研究者都认为“正月”是错误的。
但是,这会产生一些问题。
据《史记•汉兴以来将相名臣年表》建元六年:
正月,闽越王反。
孝景太后崩。
昌免相。
六月癸巳,武安侯田蚡为丞相。
“孝景太后”即汉武帝的祖母太皇太后窦氏,《汉书•武帝纪》云“五月丁亥,太皇太后崩”。
“昌免相”指丞相许昌被汉武帝罢免,《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云“及建元二年,御史大夫赵绾请无奏事东宫。窦太后大怒,乃罢逐赵绾、王臧等,而免丞相、太尉,以柏至侯许昌为丞相,武彊侯庄青翟为御史大夫”,又云“建元六年,窦太后崩,丞相昌、御史大夫青翟坐丧事不办,免。以武安侯蚡为丞相,以大司农韩安国为御史大夫”。
《汉书•百官公卿表》记载,建元六年“六月癸巳,丞相昌免,武安侯田蚡为丞相”。
毫无疑问,丞相许昌、御史大夫庄青翟被免和田蚡为丞相、韩安国为御史大夫发生在同一天,也就是建元六年六月癸巳日。
这样看的话,班固将“闽越王郢攻南越。遣大行王恢将兵出豫章、大司农韩安国出会稽击之,未至,越人杀郢降,兵还”系于“八月”肯定是错误的。
《汉书•严朱吾丘主父徐严终王贾传》收录了淮南王刘安的《谏伐闽越书》,其中有时间方面的信息:
自汉初定已来七十二年,吴越人相攻击者不可胜数,然天子未尝举兵而入其地也。
“自汉初定已来七十二年”即建元六年,这是毫无疑问的。
《谏伐闽越书》又云:
今发兵行数千里,资衣粮,入越地,舆轿而逾领,拖舟而入水,行数百千里,夹以深林丛竹,水道上下击石,林中多蝮蛇猛兽,夏月暑时,呕泄霍乱之病相随属也,曾未施兵接刃,死伤者必众矣。
刘安在此处特地强调“夏月暑时,呕泄霍乱之病相随属也,曾未施兵接刃,死伤者必众矣”,以此来吓唬汉武帝,可知在他写下这段文字时,“夏月”尚未来临,这就可以与《史记•汉兴以来将相名臣年表》中的“正月,闽越王反”相互印证了。
刘安又写道:
臣闻道路言,闽越王,弟甲弑而杀之,甲以诛死,其民未有所属。陛下若欲来内,处之中国,使重臣临存,施德垂赏以招致之,此必携幼扶老以归圣德。若陛下无所用之,则继其绝世,存其亡国,建其王侯,以为畜越,此必委质为藩臣,世共贡职。陛下以方寸之印,丈二之组,填抚方外,不劳一卒,不顿一戟,而威德并行。今以兵入其地,此必震恐,以有司为欲屠灭之也,必雉兔逃入山林险阻。背而去之,则复相群聚;留而守之,历岁经年,则士卒罢倦,食粮乏绝,男子不得耕稼树种,妇人不得纺绩织纴,丁壮从军,老弱转饷,居者无食,行者无粮。民苦兵事,亡逃者必众,随而诛之,不可胜尽,盗贼必起。
由此可知,当时闽越王驺郢已经被他的弟弟驺余善杀死了,刘安不知是哪个弟弟,所以称之为“甲”也就是某的意思
但是,由于“闻道路言”,因此有的地方与事实不符,例如,称“甲以诛死,其民未有所属”,而事实上,余善未死,《史记•东越列传》云“余善已杀郢,威行于国,国民多属”。
刘安建议汉武帝要么“施德垂赏”,招徕闽越民众,让他们内迁,要么存亡继绝,“建其王侯”,他强烈反对汉中央军进入闽越,并且吓唬汉武帝,称进入闽越会产生让汉武帝无法承受的后果。
庄助在《汉书》中作“严助”,因为班固要避汉明帝刘庄的名讳,所以改“庄”为严。
在汉武帝派庄助谕意刘安的话中,提到了“闽王以八月举兵于冶南”,我们将这段话引全了看:
今者大王以发屯临越事上书,陛下故遣臣助告王其事。王居远,事薄遽,不与王同其计。朝有阙政,遗王之忧,陛下甚恨之。夫兵固凶器,明主之所重出也,然自五帝、三王禁暴止乱,非兵,未之闻也。汉为天下宗,操杀生之柄,以制海内之命,危者望安,乱者卬治。今闽越王狠戾不仁,杀其骨肉,离其亲戚,所为甚多不义,又数举兵侵陵百越,并兼邻国,以为暴强,阴计奇策,入燔寻阳楼船,欲招会稽之地,以践句践之迹。今者,边又言闽王率两国击南越。陛下为万民安危久远之计,使人谕告之曰:“天下安宁,各继世抚民,禁毋敢相并。”有司疑其以虎狼之心,贪据百越之利,或于逆顺,不奉明诏,则会稽、豫章必有长患。且天子诛而不伐,焉有劳百姓苦士卒乎?故遣两将屯于境上,震威武,扬声乡,屯曾未会,天诱其衷,闽王陨命,辄遣使者罢屯,毋后农时。南越王甚嘉被惠泽,蒙休德,愿革心易行,身从使者入谢。有狗马之病,不能胜服,故遣太子婴齐入侍;病有瘳,愿伏北阙,望大廷,以报盛德。闽王以八月举兵于冶南,士卒罢倦,三王之众相与攻之,因其弱弟余善以成其诛,至今国空虚,遣使者上符节,请所立,不敢自立,以待天子之明诏。此一举,不挫一兵之锋,不用一卒之死,而闽王伏辜,南越被泽,威震暴王,义存危国,此则陛下深计远虑之所出也。事效见前,故使臣助来谕王意。
其中提到闽越王“并兼邻国”,指的是吞并东海。东海也是汉天子的异姓外诸侯。东海王和闽越王都是勾践的后裔。因为东海国都是东瓯,所以世俗号“东海王”为“东瓯王”。
建元三年,闽越王发兵包围东瓯,东瓯王向汉武帝求救,汉武帝派中大夫庄助到会稽郡以节发兵,闽越王得知会稽太守出兵后,便选择了撤退。
《史记•东越列传》云:
至建元三年,闽越发兵围东瓯。东瓯食尽,困,且降,乃使人告急天子。天子问太尉田蚡,蚡对曰:“越人相攻击,固其常,又数反覆,不足以烦中国往救也。自秦时弃弗属。”于是中大夫庄助诘蚡曰:“特患力弗能救,德弗能覆;诚能,何故弃之?且秦举咸阳而弃之,何乃越也!今小国以穷困来告急天子,天子弗振,彼当安所告愬?又何以子万国乎?”上曰:“太尉未足与计。吾初即位,不欲出虎符发兵郡国。”乃遣庄助以节发兵会稽。会稽太守欲距不为发兵,助乃斩一司马,谕意指,遂发兵浮海救东瓯。未至,闽越引兵而去。东瓯请举国徙中国,乃悉举众来,处江淮之间。
据《史记•汉兴以来将相名臣年表》,建元三年“东瓯王广武侯望率其众四万余人降,处庐江郡”,可知东瓯王驺望内迁后,汉武帝封其为广武侯。
东海国土以及不愿迁徙的东海国民自然都归了闽越王,野心与实力一起膨胀的他,便将扩张的目标对准了南越。
在赵佗的统治下,南越是非常强劲的,一度与汉中央分庭抗礼,甚至主动发起攻击。南越王名为汉天子的诸侯王,在本国却是公然称皇帝的。赵胡继位后,也是称皇帝的,这已经得到了出土文物的印证。
外诸侯为了保持高度自治,对于向汉天子求救,是非常谨慎的,因为这会使自身陷入被动的境地。东瓯王驺望在国都被围的情况下,也没有马上求救,赵胡却在“边邑”受到攻击后,就选择求救,这怎么可能呢?
结合各种信息来分析,我认为“闽王以八月举兵于冶南”中的“八月”指的是建元五年的八月,赵胡是在长时间无法击退闽越军的情况下,才不得不向汉武帝求救的。从建元五年八月到建元六年正月,闽越军一直在行军作战,的确会“士卒罢倦”,如果像班固理解的那样,只发生在建元六年的八月,那么“士卒罢倦”四个字实在是有点说不过去。
毫无疑问,“闽王陨命,辄遣使者罢屯,毋后农时”中的“农时”指的是春天的农忙时节。
汉武帝派人谕告驺郢,要求他退兵,同时担心他不肯奉诏,又派大行令王恢和大农令韩安国为将军,王恢出豫章,韩安国出会稽,进行军事施压。驺郢“发兵距险”,对抗汉中央军。如此一来,事情的性质就变了。因此,虽然驺郢早在建元五年八月就“举兵”了,但是朝廷将“闽越王反”系于建元六年正月。
(2021年2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