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五四”新文化运动至新中国成立(1919—1949):全面研究与重点关注
“五四”以后,由于时代的进步,文学革命风潮逐渐引起了学术思想的革命、学术观念的更新,以进化的观念为指导,对辛弃疾的人格精神和实际创作进行系统的归纳考察和分析。三、四十年代,这种具有历史考据性质的文学
阐释方式与唯物史观相结合,被广泛地运用于空前高涨的词学研究中,历史阐释与考据、批评并重。从此期的研究视域看,可分三个层面:
其一、作家生平的考证、词学资料的汇集整理。突破传统的印象感悟批评而出现了一批极有学术价值的研究著作。辛弃疾的生平事迹,因其文集于明代失传,故多隐晦不明。《宋史》所载多有缺漏和疏误。清嘉庆间辛启泰首撰《稼轩先生年谱》,开启了研究史上关于辛弃疾履历的长期讨论。陈思《辛稼轩先生年谱》(《东北丛刊》1930年第7期、第8期)在辛启泰《谱》的基础上又有深发和补充,同时对辛启泰《谱》的疏误亦有所纠正,但仍存在许多未能洞明的时间问题,为后人的继续探讨留下了空间。梁启超晚年倾全力编辑《辛稼轩年谱》,多有高见,他能够从其所处的时代和个人遭际出发,从剖析辛词的思想意蕴入手,理解辛氏的政治理想、人格和情感,揭示其人生悲剧,体现了梁启超作为文学家的敏锐和感悟。其《跋四卷本稼轩词》(《国学论丛》第2期第1卷,1929年8月)对辛弃疾一生行谊作了详细论证,“大之足以补史传方志所不备,次之则稼轩生平、志业、遭际、出处,俱略可悉”(林志钧《稼轩词疏证序》)。郑骞专力于编辑《辛弃疾年谱》,考证严谨,超越前贤,但由于郑氏于40年代末移居台湾,这影响到其所编之《谱》在大陆的传播。尽管成就卓著,大陆仍不得其闻。与郑氏几乎同时,邓广铭以“史学”的视角详撰《辛稼轩年谱》(上海商务印书馆1947年版,1957年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78年上海古籍出版社重印),成为辛弃疾生平研究的集大成的著作。
为辛弃疾的一生人格立传评估。王伯祥《辛弃疾的生平》(《星海》1924年8月)最早对辛弃疾的一生仕历作出梳理与评价。此后胡云翼《词人辛弃疾》(《晨报》副刊,1925年8月,24—30)、郑振铎《南宋词人》(《小说月报》12卷12号,1929年12月)、黄宝实《读辛弃疾传》(《中兴周刊》71号,1934年11月)、凌沅祥《国防词人辛弃疾》(《青年界》11卷2期,1937年2月)、祝世德《爱国词人辛弃疾》(《新认识》第1卷第5期,1940年7月)、徐嘉瑞《辛稼轩评传》(《国文月刊》,38、39期,1945年9、11月)等一批传记文章先后问世。可以看出,随着抗战形势的日趋紧张,对辛弃疾的生平研究愈来愈突显其爱国的英雄本色,重视对辛氏人格的颂扬。几乎每一篇传记的中心主题都是高歌“爱国”与“抗战”,与时代精神相合拍。邓广铭《辛稼轩晚年的降官和叙复》(《申报文史》1948年3月13日),则对辛弃疾晚年的行谊出处作了专门研究,从而对“英雄”辛弃疾的人生作了客观评估和重新定位。
关于辛弃疾的交游,邓广铭《辛稼轩交游考》(《复旦学报》1944年第1期)对辛弃疾一生所交海内知名人士195人一一作了考证,其中见于稼轩词集者共109人,见于辛启泰辑稼轩词补遗者7人,见于稼轩诗集者11人,见于稼轩文者4人,见于《宋史?稼轩传》者9人,见于其他书传中者54人。于此可知稼轩交友之广和共谋国事的交友动机,体现了辛弃疾研究中学术视野的日渐拓宽和逐步深入。邓广铭《稼轩词编年笺注》最早为辛词进行系统编年。此书初稿完成于1937至1939年间,1957年由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刊行。该书甫一问世便引起学界普遍关注,不断增补,1962年出版增订本,1963年和1978年两次重印。共印行数十万册,说明辛词广被社会各层所接受,从而由学术著作转化为时代“畅销书”。是著与其《辛弃疾年谱》由于反复再版重印而共同成为辛氏研究史的权威著作,其严谨的考证和达到的学术高度在辛弃疾研究中空前绝后。
这一时期的研究特点是:大量的论文、专著多集中于文献资料的考辨、作家生平的考订、作品的校勘整理和选注方面,为此后的进一步全面、深入地研究辛弃疾奠定了较为坚实的文献基础。同时,年谱的编纂热标志着现代意义上的辛弃疾研究的开始。40年代,由于抗战的时代需要,辛弃疾成为词坛关注的热点,但集中于颂扬辛词的爱国主题,尚未进入理性思辨的学术层面。
其二、爱国主题的探讨。三四十年代,对辛词爱国思想的挖掘成为此期辛弃疾研究的主格调。刘寿松《辛稼轩的爱国词》(《国闻周报》11卷43期,1934年10月)最早对辛词爱国精神进行专门剖析。其后黄展慎《辛弃疾的文艺及其时代背景》(《协大艺文》第1期,1935年1月)、林德占《爱国词人辛弃疾作品之研究》(《待旦》1期,1935年1月)、梁品如《稼轩词研究》(《经济日报战时特刊》47、48期,1939年9月)等众多文章继续揭橥辛词的爱国旗帜。辛词作为民族精神的表征与时代精神相合拍,在国难深重、民族危亡之际,起到了激发民族精神、鼓舞民族斗志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