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剧吧 关注:2,875贴子:11,588
  • 3回复贴,共1

贵州遵义的川剧,让人又感动又心酸

收藏回复

  • 112.192.155.*
中国青年报:遵义川剧:徘徊于本土文化与客家文化间
这里历史上属于四川,这里拥有川渝之外惟一仍在运转的川剧团,被川剧界誉为“远嫁的姑娘”。然而,过去数十年,在日益“坚固”的行政区划造成的分割面前―――、为了配合全社会的抗非典工作,贵州省遵义市川剧团组织人员加班创作了川剧小戏《情系天使》及小品《使命》,不过,令作者们颇感失望的是,由于团里经费捉襟见肘,这两个本子极可能错过搬上舞台的最佳时机。
“经费缺乏,最要命的是使得我们无法引进和培养人才。从1990年送出20多人到成都川剧学校办了个3年的‘遵义班’后,哪怕是类似的零星培训都没有。”该团团长夏维维、副团长阮素文一脸无奈,“现在,全团连正规编剧、专业导演及舞美设计师、灯光师都没有一个。”
在遵义市川剧团、黔剧团、京剧团、杂技团等4大“官办”文艺团体中,川剧团“有文字记载的历史”最长,已达50余年,前身为黔北大舞台。
尽管依然位居遵义市最中心的红花岗地区,但是,自1995年以来,要想“坐”进川剧团的剧场,就只能由高大的中国银行大厦一侧不易为人发现的小门拾级而上,几经转折直至4楼,这个面积不大的剧场方呈现眼前。
除了参加政府组织的一些文艺活动,以及偶尔到上海等地“串台”,表演表演“变脸”之类的绝活儿外,七八年了,川剧团在遵义本地几乎没啥对外演出。全团65名在职职工,财政仅拨30%的工资,其余开支,全得靠出租那几间几乎挡住了小门入口的铺面维持。
夏维维以为,如果剧场不是这般“曲径通幽”,他们完全可以像成都、重庆那样,利用周末演出吸引观众。毕竟,即使与川渝“本土”的不少川剧艺术团体比起来,遵义市川剧团的“底子”亦毫不逊色―――早在1965年,即获“全国红旗剧团”称号;1991年,携《鸡蛋案》参加四川省振兴川剧10周年汇演获编导演等6项大奖;1999年,作为川渝以外惟一与会的川剧艺术团体,携现代川剧《红军妹》获中国首届川剧节银奖;2001年,重新创作的《红军妹子》在中央电视台播出……
从一个角度看,遵义市川剧团的处境,与当前传统艺术整体面临挑战的大环境有关,同时,亦带有偶然性因素。比如,继1995年银行“入主”原属川剧团的黄金地盘后,1997年,遵义“地改市”,将原为县级遵义市的今红花岗区相当部分财源上收,而川剧团体制上依然归于红花岗区,因此财力支撑大减。
然而,社会、文化学者们从一个更宏观的角度审视,认为遵义川剧团困境的出现,很大程度上是川剧艺术在遵义、乃至在贵州等“近四川”地区长期徘徊于“本土文化”与“客家文化”之间的必然结果。
包括川剧艺 术在内的川文化,不但是西南地区占主导地位的地域文化,相较其他中国地域文化,更是一种辐射力极强的文化。有学者研究证实,四川、重庆周边的贵州、云南、 陕西、湖北等省份,几乎都是接受川文化的辐射、影响,而均非以其本省主体地域文化反作用于川渝边地。就文化“版图”而言,“四川”应当北及秦岭、南抵黔中 乌江、东出三峡。
在贵州,非但省域文化总体受川文化影响极深,而且,以现今拥有700余万人口的遵义市为中心的整个大黔北地区,直到清乾隆二十八年之前仍属四川所辖,当地的语言、风土人情等与四川如出一辙,应该说,川文化、川剧艺术就是其“本土文化”。
有关史料记载,在省际行政区划壁垒还很模糊,人流、物流相对“随意”的上世纪三四十年代,遵义的川剧艺术活动十分活跃,群众基础雄厚,川剧团体数目众多。上世纪50年代前后,川剧大家魏香庭入黔定居,川剧更是在黔大兴。
“很遗憾,就像户籍制度的强化一样,过去数十年,以政区分割文化的现象越来越突出,并深刻折射到各地政府的决策及社会心理层面。久而久之,使得川剧在川渝以外的许多地区,由‘本土文化’被逐步边缘化为‘客家文化’,发展环境和空间趋窄,尤其是政府的支持,不可与川渝同日而语。”遵义籍青年学者严今说。
据了解,新中国成立后,全国各地出于“发展地方文化”的考量,创立了不少新兴的地方剧种。1960年,贵州在原先主要盛行于黔西北地区民间、清末由江南传入的分角坐唱曲艺―――贵州扬琴(文琴)的基础上,加入舞台艺术的表现形式,正式创立黔剧作为贵州地方剧种。
严今认为,不能简单地说黔剧、滇剧等新兴地方剧种的形成纯属“生造”,但短时期内“一省一剧”的状态至少说明,“政区主导”对文化领域的强烈影响,有的地方黔剧团由成建制地抽调的川剧演员组建,可为佐证。
事实上,因为地缘文化的更大接近度,遵义市川剧团的处境还算好的,直到1997年,原县级遵义市政府居然还为川剧《红军妹》的排演拨款100多万元,这在财力不富裕的贵州堪称难能可贵。迄今,川渝之外的国内其他地区的川剧团均解散殆尽或名存实亡,惟有“遵川”独立未倒,被川剧界称为“川剧艺术的远征军”、“远嫁的姑娘”。
颇堪“咀嚼”的是,川剧的没落并未换来新兴地方剧种的繁荣。贵州的黔剧团已经由最多时的20多个,锐减为目前仅余省黔剧团及遵义市黔剧团两家,日子同样不好过。
对于遵义市川剧团而言,当此之际,来自四川“娘家”的支持显得特别重要―――尽管由于自身亦困难多多,这种支持通常局限于信息沟通、提供赴川演出方便等层面,可依然足以让他们感动。
抗非典小戏一时排演不成,眼下,剧团只得更多地把精力投到筹备已久的“少儿戏曲培训”、“艺术训练班”的开班工作上。一方面,多少能有些创收;另一方面, 剧团期冀从中发现苗子,以为日后聘用之需。阮素文表示,今后,团里将探索更多的“单兵突进”的谋生方式,不能就此“缴械”。
无论怎样,“过继”给了贵州,却又仍然坚持姓“川”,这也许是遵义川剧艺术不得不永远面对的尴尬。
  



1楼2010-03-02 11:59回复
    希望当地政府予以支持。


    禁言 |3楼2010-03-06 10:21
    回复
      好几年前遵义就没有川剧团了,在成都川剧学校回来的22人现在不到十人,15年间换了3位团长,有天赋想继续在学校和省团发展,又跑到文化局叫那单位要他们就要付向遵义团里交满3年的培训费,留人下来又不会用,就靠收房租来发工资,最后干脆把地皮门面全处理了,直接和去和酒厂一起过,人多就把犯错误就把人开除弄走,遵义人大多都知道这事,哎,历史名城在看不到好看的川剧了,不好意思当看电视剧剧情。当它是虚构的就行了,不过你如到遵义来玩,在红花岗一问就知道了,最好笑的是有表演文凭从川校回来的基本都炒鱼了,还在招人,哈。


      禁言 |5楼2014-01-16 07:14
      回复
        遵义川剧川菜慢慢未来,要被小贵州苗化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禁言 |6楼2023-04-04 23:11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