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夷王厉王齐胡公纪年考订》
作者:谭晓斌
《史记•十二诸侯年表》是从共和元年开始的。共和元年,相当于西元前841年。
在上一年,也就是西元前842年,周厉王因“国人暴动”而“出奔于彘”。到了共和十四年,也就是西元前828年,厉王去世。
《史记•周本纪》云:
夷王崩,子厉王胡立。厉王即位三十年,好利,近荣夷公。大夫芮良夫谏厉王曰:“王室其将卑乎?夫荣公好专利而不知大难。夫利,百物之所生也,天地之所载也,而有专之,其害多矣。天地百物皆将取焉,何可专也?所怒甚多,不备大难。以是教王,王其能久乎?夫王人者,将导利而布之上下者也。使神人百物无不得极,犹日怵惕惧怨之来也。故颂曰:‘思文后稷,克配彼天,立我蒸民,莫匪尔极。’大雅曰:‘陈锡载周。’是不布利而惧难乎,故能载周以至于今。今王学专利,其可乎?匹夫专利,犹谓之盗,王而行之,其归鲜矣。荣公若用,周必败也。”厉王不听,卒以荣公为卿士,用事。
王行暴虐侈傲,国人谤王。召公谏曰:“民不堪命矣。”王怒,得卫巫,使监谤者,以告则杀之。其谤鲜矣,诸侯不朝。三十四年,王益严,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厉王喜,告召公曰:“吾能弭谤矣,乃不敢言。”召公曰:“是鄣之也。防民之口,甚于防水。水壅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是故为水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故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瞽献曲,史献书,师箴,瞍赋,矇誦,百工谏,庶人传语,近臣尽规,亲戚补察,瞽史教诲,耆艾修之,而后王斟酌焉,是以事行而不悖。民之有口也,犹土之有山川也,财用于是乎出;犹其有原隰衍沃也,衣食于是乎生。口之宣言也,善败于是乎兴。行善而备败,所以产财用衣食者也。夫民虑之于心而宣之于口,成而行之。若壅其口,其与能几何?”王不听。于是国莫敢出言,三年,乃相与畔,袭厉王。厉王出奔于彘。
根据这一记载,人们普遍认为厉王在位三十七年,加上共和十四年,就是五十一年。由共和元年往前推算,可得其元年相当于西元前878年。
《夏商周断代工程》将厉王元年定在西元前877年,这是因为他们认为厉王三十七年就是共和元年。如此一来,厉王因“国人暴动”而“出奔于彘”就发生在西元前841年了。出现这种低级错误是很不应该的。
夷王的在位年数,《史记》没有记载。
《夏商周断代工程》认为夷王在位八年,与《今本竹书纪年》相一致。
《竹书纪年》是太史公无法看到的珍贵史料,后人可以据此纠正《史记》中的错误,晋武帝时出土于汲郡,可惜未能流传下来,我们现在看到的《今本竹书纪年》已非原书。朱右曾、王国维、范祥雍、方诗铭和王修龄等前辈从各种文献中搜寻《竹书纪年》的信息,辑佚成书,这就是《古本竹书纪年》。当然,《今本竹书纪年》也是具有史料价值的,只是在使用时,要多加分析。
在《今本竹书纪年》中,夷王在位八年,厉王在位二十六年包含共和十四年。由共和元年往前推算,可得厉王元年相当于西元前853年,夷王元年相当于西元前861年。
有一种观点,认为厉王在位三十七年包含共和十四年,这大概是受到了《今本竹书纪年》的启发。由共和元年往前推算,可得厉王元年相当于西元前864年。
《史记•齐太公世家》云:
哀公时,纪侯谮之周,周烹哀公而立其弟静,是为胡公。胡公徙都薄姑,而当周夷王之时。
哀公之同母少弟山怨胡公,乃与其党率营丘人袭攻杀胡公而自立,是为献公。
献公元年,尽逐胡公子,因徙薄姑都,治临菑。九年,献公卒,子武公寿立。
武公九年,周厉王出奔,居彘。十年,王室乱,大臣行政,号曰“共和”。
由共和元年往前推算,可得齐武公元年相当于西元前850年,齐献公元年相当于西元前859年。
在《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明伦汇编•官常典•勋爵部》中,有两条与周夷王和齐献公相关的信息:
按《竹书纪年》,夷王十九年,齐公子山弑其君胡公而自立;
按《竹书纪年》,夷王二十年,齐侯徙治临菑。
这两条佚文,《古本竹书纪年》没有收录,因为不见于《今本竹书纪年》,所以是原书中的信息,这是毫无疑问的。
“齐侯徙治临菑”发生在齐献公元年,由周夷王二十年相当于齐献公元年也就是西元前859年,可得周夷王元年相当于西元前878年。
据《太平御览》等文献所引《竹书纪年》,“周烹哀公”发生在周夷王三年。
由夷王元年相当于西元前878年,可得夷王三年相当于西元前876年。
齐胡公逾年改元,相当于西元前875年,至夷王十九年遇害,相当于西元前860年,可得其在位十六年。
在《史记》中,西元前878年是厉王的元年,毫无疑问,共和元年之前的三十七年,其实是夷厉二王的在位年数之和。
《史记•周本纪》厉王纪年是从“三十年”开始的,可见太史公掌握的资料中的确有“三十年”的纪年简,但是这份资料肯定有缺损,失去了夷王的信息,使他误以为这是厉王的纪年。
其实,“三十年”是夷王的纪年,他在这一年去世,厉王也在这一年即位,但是他要逾年改元。
《史记•周本纪》厉王的两个故事取材自《国语•周语上》:
《邵公谏厉王弭谤》云:
厉王虐,国人谤王。邵公告曰:“民不堪命矣!”王怒,得卫巫,使监谤者,以告则杀之。国人莫敢言,道路似目。王喜,告召公曰:“吾能弭谤矣,乃不敢言。”邵公曰:“是障之也。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故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瞽献曲,史献书,师箴,瞍赋,矇誦,百工谏,庶人传语,近臣尽规,亲戚补察,瞽史教诲,耆艾修之,而后王斟酌焉,是以事行而不悖。民之有口,犹土之有山川也,财用于是乎出;犹其原隰之有衍沃也,衣食于是乎生。口之宣言也,善败于是乎兴,行善而备败,其所以阜财用衣食者也。夫民虑之于心而宣之于口,成而行之,胡可壅也?若壅其口,其与能几何?”王不听,于是国莫敢出言,三年,乃流王于彘。
《芮良夫论荣夷公专利》云:
厉王说荣夷公,芮良夫曰:“王室其将卑乎!夫荣公好专利而不知大难。夫利,百物之所生也,天地之所载也,而或专之,其害多矣。天地百物,皆将取焉,胡可专也?所怒甚多而不备大难,以是教王,王能久乎?夫王人者,将导利而布之上下者也,使神人百物无不得其极,犹日怵惕,惧怨之来也。故《颂》曰:‘思文后稷,克配彼天。立我蒸民,莫匪尔极。’《大雅》曰:‘陈锡载周。’是不布利而惧难乎?故能载周,以至于今。今王学专利,其可乎?匹夫专利犹谓之盗,王而行之,其归鲜矣。荣公若用,周必败。”既,荣公为卿士,诸侯不享,王流于彘。
由此可见,这两个故事在《国语》中并无纪年。太史公进行了系年,在他手上的那份资料中,想必有荣夷公和芮良夫的信息,便将《芮良夫论荣夷公专利》系于“三十年”;由于在《邵公谏厉王弭谤》的故事中有“三年,乃流王于彘”一语,因此他结合厉王的出奔之年进行推算,将此事系于“三十四年”。
《史记•楚世家》云:
熊渠生子三人。当周夷王之时,王室微,诸侯或不朝,相伐。熊渠甚得江汉间民和,乃兴兵伐庸、杨粤,至于鄂。熊渠曰:“我蛮夷也,不与中国之号谥。”乃立其长子康为句亶王,中子红为鄂王,少子执疵为越章王,皆在江上楚蛮之地。
及周厉王之时,暴虐,熊渠畏其伐楚,亦去其王。后为熊毋康,毋康蚤死。熊渠卒,子熊挚红立。挚红卒,其弟弑而代立,曰熊延。熊延生熊勇。
熊勇六年,而周人作乱,攻厉王,厉王出奔彘。
在《今本竹书纪年》中,有两条与之相关的信息:一条是“楚人来献龟贝”系于厉王元年;一条是“楚子熊渠伐庸,至于鄂”系于夷王七年。
在《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明伦汇编•官常典•勋爵部》中,也有这样的内容:
按《竹书纪年》:夷王七年,楚子熊渠伐庸,至于鄂。厉王元年,楚人自去其王号,献龟贝于周。
此处比《今本竹书纪年》更加丰富,提到了“楚人自去其王号”,可见这两条记事是原书中的信息。
夷王七年相当于西元前872年,厉王元年相当于西元前848年。《史记》中的楚纪年是从熊勇开始的,由“熊勇六年,而周人作乱,攻厉王,厉王出奔彘”可得其元年是西元前847年,则厉王元年是他的即位之年。因此,“自去其王号”的是熊勇而非熊渠。
熊勇初即位,周天子也刚刚从夷王变成了厉王,这的确是双方重归于好的时机,因此他立马“自去其王号”并且“献龟贝于周”。
西元前878年,夷王元年;
西元前849年,夷王三十年;
西元前848年,厉王元年;
西元前842年,厉王七年;
西元前841年,厉王八年(共和元年);
西元前828年,厉王二十一年(共和十四年)。
齐胡公在位十六年:
西元前875年,胡公元年;
西元前860年,胡公十六年。
(2021年3月2日)
作者:谭晓斌
《史记•十二诸侯年表》是从共和元年开始的。共和元年,相当于西元前841年。
在上一年,也就是西元前842年,周厉王因“国人暴动”而“出奔于彘”。到了共和十四年,也就是西元前828年,厉王去世。
《史记•周本纪》云:
夷王崩,子厉王胡立。厉王即位三十年,好利,近荣夷公。大夫芮良夫谏厉王曰:“王室其将卑乎?夫荣公好专利而不知大难。夫利,百物之所生也,天地之所载也,而有专之,其害多矣。天地百物皆将取焉,何可专也?所怒甚多,不备大难。以是教王,王其能久乎?夫王人者,将导利而布之上下者也。使神人百物无不得极,犹日怵惕惧怨之来也。故颂曰:‘思文后稷,克配彼天,立我蒸民,莫匪尔极。’大雅曰:‘陈锡载周。’是不布利而惧难乎,故能载周以至于今。今王学专利,其可乎?匹夫专利,犹谓之盗,王而行之,其归鲜矣。荣公若用,周必败也。”厉王不听,卒以荣公为卿士,用事。
王行暴虐侈傲,国人谤王。召公谏曰:“民不堪命矣。”王怒,得卫巫,使监谤者,以告则杀之。其谤鲜矣,诸侯不朝。三十四年,王益严,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厉王喜,告召公曰:“吾能弭谤矣,乃不敢言。”召公曰:“是鄣之也。防民之口,甚于防水。水壅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是故为水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故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瞽献曲,史献书,师箴,瞍赋,矇誦,百工谏,庶人传语,近臣尽规,亲戚补察,瞽史教诲,耆艾修之,而后王斟酌焉,是以事行而不悖。民之有口也,犹土之有山川也,财用于是乎出;犹其有原隰衍沃也,衣食于是乎生。口之宣言也,善败于是乎兴。行善而备败,所以产财用衣食者也。夫民虑之于心而宣之于口,成而行之。若壅其口,其与能几何?”王不听。于是国莫敢出言,三年,乃相与畔,袭厉王。厉王出奔于彘。
根据这一记载,人们普遍认为厉王在位三十七年,加上共和十四年,就是五十一年。由共和元年往前推算,可得其元年相当于西元前878年。
《夏商周断代工程》将厉王元年定在西元前877年,这是因为他们认为厉王三十七年就是共和元年。如此一来,厉王因“国人暴动”而“出奔于彘”就发生在西元前841年了。出现这种低级错误是很不应该的。
夷王的在位年数,《史记》没有记载。
《夏商周断代工程》认为夷王在位八年,与《今本竹书纪年》相一致。
《竹书纪年》是太史公无法看到的珍贵史料,后人可以据此纠正《史记》中的错误,晋武帝时出土于汲郡,可惜未能流传下来,我们现在看到的《今本竹书纪年》已非原书。朱右曾、王国维、范祥雍、方诗铭和王修龄等前辈从各种文献中搜寻《竹书纪年》的信息,辑佚成书,这就是《古本竹书纪年》。当然,《今本竹书纪年》也是具有史料价值的,只是在使用时,要多加分析。
在《今本竹书纪年》中,夷王在位八年,厉王在位二十六年包含共和十四年。由共和元年往前推算,可得厉王元年相当于西元前853年,夷王元年相当于西元前861年。
有一种观点,认为厉王在位三十七年包含共和十四年,这大概是受到了《今本竹书纪年》的启发。由共和元年往前推算,可得厉王元年相当于西元前864年。
《史记•齐太公世家》云:
哀公时,纪侯谮之周,周烹哀公而立其弟静,是为胡公。胡公徙都薄姑,而当周夷王之时。
哀公之同母少弟山怨胡公,乃与其党率营丘人袭攻杀胡公而自立,是为献公。
献公元年,尽逐胡公子,因徙薄姑都,治临菑。九年,献公卒,子武公寿立。
武公九年,周厉王出奔,居彘。十年,王室乱,大臣行政,号曰“共和”。
由共和元年往前推算,可得齐武公元年相当于西元前850年,齐献公元年相当于西元前859年。
在《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明伦汇编•官常典•勋爵部》中,有两条与周夷王和齐献公相关的信息:
按《竹书纪年》,夷王十九年,齐公子山弑其君胡公而自立;
按《竹书纪年》,夷王二十年,齐侯徙治临菑。
这两条佚文,《古本竹书纪年》没有收录,因为不见于《今本竹书纪年》,所以是原书中的信息,这是毫无疑问的。
“齐侯徙治临菑”发生在齐献公元年,由周夷王二十年相当于齐献公元年也就是西元前859年,可得周夷王元年相当于西元前878年。
据《太平御览》等文献所引《竹书纪年》,“周烹哀公”发生在周夷王三年。
由夷王元年相当于西元前878年,可得夷王三年相当于西元前876年。
齐胡公逾年改元,相当于西元前875年,至夷王十九年遇害,相当于西元前860年,可得其在位十六年。
在《史记》中,西元前878年是厉王的元年,毫无疑问,共和元年之前的三十七年,其实是夷厉二王的在位年数之和。
《史记•周本纪》厉王纪年是从“三十年”开始的,可见太史公掌握的资料中的确有“三十年”的纪年简,但是这份资料肯定有缺损,失去了夷王的信息,使他误以为这是厉王的纪年。
其实,“三十年”是夷王的纪年,他在这一年去世,厉王也在这一年即位,但是他要逾年改元。
《史记•周本纪》厉王的两个故事取材自《国语•周语上》:
《邵公谏厉王弭谤》云:
厉王虐,国人谤王。邵公告曰:“民不堪命矣!”王怒,得卫巫,使监谤者,以告则杀之。国人莫敢言,道路似目。王喜,告召公曰:“吾能弭谤矣,乃不敢言。”邵公曰:“是障之也。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故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瞽献曲,史献书,师箴,瞍赋,矇誦,百工谏,庶人传语,近臣尽规,亲戚补察,瞽史教诲,耆艾修之,而后王斟酌焉,是以事行而不悖。民之有口,犹土之有山川也,财用于是乎出;犹其原隰之有衍沃也,衣食于是乎生。口之宣言也,善败于是乎兴,行善而备败,其所以阜财用衣食者也。夫民虑之于心而宣之于口,成而行之,胡可壅也?若壅其口,其与能几何?”王不听,于是国莫敢出言,三年,乃流王于彘。
《芮良夫论荣夷公专利》云:
厉王说荣夷公,芮良夫曰:“王室其将卑乎!夫荣公好专利而不知大难。夫利,百物之所生也,天地之所载也,而或专之,其害多矣。天地百物,皆将取焉,胡可专也?所怒甚多而不备大难,以是教王,王能久乎?夫王人者,将导利而布之上下者也,使神人百物无不得其极,犹日怵惕,惧怨之来也。故《颂》曰:‘思文后稷,克配彼天。立我蒸民,莫匪尔极。’《大雅》曰:‘陈锡载周。’是不布利而惧难乎?故能载周,以至于今。今王学专利,其可乎?匹夫专利犹谓之盗,王而行之,其归鲜矣。荣公若用,周必败。”既,荣公为卿士,诸侯不享,王流于彘。
由此可见,这两个故事在《国语》中并无纪年。太史公进行了系年,在他手上的那份资料中,想必有荣夷公和芮良夫的信息,便将《芮良夫论荣夷公专利》系于“三十年”;由于在《邵公谏厉王弭谤》的故事中有“三年,乃流王于彘”一语,因此他结合厉王的出奔之年进行推算,将此事系于“三十四年”。
《史记•楚世家》云:
熊渠生子三人。当周夷王之时,王室微,诸侯或不朝,相伐。熊渠甚得江汉间民和,乃兴兵伐庸、杨粤,至于鄂。熊渠曰:“我蛮夷也,不与中国之号谥。”乃立其长子康为句亶王,中子红为鄂王,少子执疵为越章王,皆在江上楚蛮之地。
及周厉王之时,暴虐,熊渠畏其伐楚,亦去其王。后为熊毋康,毋康蚤死。熊渠卒,子熊挚红立。挚红卒,其弟弑而代立,曰熊延。熊延生熊勇。
熊勇六年,而周人作乱,攻厉王,厉王出奔彘。
在《今本竹书纪年》中,有两条与之相关的信息:一条是“楚人来献龟贝”系于厉王元年;一条是“楚子熊渠伐庸,至于鄂”系于夷王七年。
在《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明伦汇编•官常典•勋爵部》中,也有这样的内容:
按《竹书纪年》:夷王七年,楚子熊渠伐庸,至于鄂。厉王元年,楚人自去其王号,献龟贝于周。
此处比《今本竹书纪年》更加丰富,提到了“楚人自去其王号”,可见这两条记事是原书中的信息。
夷王七年相当于西元前872年,厉王元年相当于西元前848年。《史记》中的楚纪年是从熊勇开始的,由“熊勇六年,而周人作乱,攻厉王,厉王出奔彘”可得其元年是西元前847年,则厉王元年是他的即位之年。因此,“自去其王号”的是熊勇而非熊渠。
熊勇初即位,周天子也刚刚从夷王变成了厉王,这的确是双方重归于好的时机,因此他立马“自去其王号”并且“献龟贝于周”。
西元前878年,夷王元年;
西元前849年,夷王三十年;
西元前848年,厉王元年;
西元前842年,厉王七年;
西元前841年,厉王八年(共和元年);
西元前828年,厉王二十一年(共和十四年)。
齐胡公在位十六年:
西元前875年,胡公元年;
西元前860年,胡公十六年。
(2021年3月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