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4月2日23:55:51
我连续五年参加了硕士研究生考试——但一次都没考上;如果没有意外的话,今年应该是我最后一年备考。原因是,如果今年再考不上,35岁的职业门槛就注定是迈不过去了。说来也是笑谈,连考五年而不中,在这个吧里应该算是比较罕见的了;也许会有人私下揣测这个结果是一时心血来潮冲动的代价,不过考研这件事却不是本科末期才萌发的。
实际上在高考结束一个月,大学录取结果已揭晓的那个八月里,对于未来的职业规划已经是基本定型——受《十八岁的天空》的触动,我在那时候就决定未来成为一位从事计算机相关学科的教师——那时对于即将到来的大学生活,比起新奇和兴奋,倒不如说会有一些额外的东西需要去考虑:家母的一位好友,同时也是我十分熟悉和尊敬的长辈,在我大一入学前就曾叮嘱我入学以后一定要以考研作为重要事项来对待;而在一个多月后,在第一次C语言实验课结束后的课间,当时负责教授C语言,后来成为我本科论文主审的导师,询问我对未来的职业规划,我认真地回答了他想成为一位计算机教师;导师说那就好好考上研究生吧。
我和导师在四年的相处中还有很多故事,他也是我在大学岁月里最令我尊敬的严师和指引人(这部分如果以后考上研了,有时间再展开细说)。导师对我的帮助除了在课业上的严格要求以外,他同时安排我进入了学院的IoT实验室,让我对计算机开发这块有了个最初的印象;在大学四年里,除了宿舍、教室以及剧团排练的地方外,我最常待的地方就是实验室了,尽管现在(因工作原因)不怎么常接触zigbee、友善之臂这些嵌入式设备的开发工作,但在实验室的那段时间里,那些东西给我很深刻的最初印象。

还是继续说回考研的事情吧。在大学的时间里我的考研之路,我想在外人看来,应该会显得特别的奇葩:大一还没结束的时候,我就已经有了一套当年的李永乐301复习全书,那个时候这套书对我来说宛若天书一般很难啃下来(大一的高数都只是六十多分,我到现在都觉得当时能考这个分数完全得益于我高中偷偷去图书馆借老的高数教材看的),到大一后期很多课后作业,已经很难靠自己独立去做完了。不过后来我要是知道大二大三情况只会更糟糕后,或许我会在大一重新思考我工作的意义。
大二和大三的四个学期我挂了四门课,其中一门是线性代数(另外三门是汇编、数字逻辑和数据库);我也不知道当时身体是出了什么问题,即使昨晚睡得很早,隔天早上前两节课坐在第一排都会在上课上到一半后,毫无预兆地,完全睡死过去;这直接导致我线性代数很多知识点没能弄清楚。下学期的概率论也是学的很吃力,因为高数基础不扎实,连续随机变量的各种数值运算一遇到积分我就容易头晕,很多时候还是得借室友作业的来过关。
其实现在回想起来,大二第一学期开始后——哪怕是延后半年,从北京回来的时候——我就应该提高警觉开始着手布置考研的学习工作了;但是整个大二我在剧团工作所投入的资源太多,以至于我的考研复习工作仅限于收集一些资料而已;然后大三一个最致命的错误是,我谈恋爱了。(当然这件事里我的前任是没错的,她包容了我太多;我得承认我最后的表现确实是辜负了她的期望,她后来不辞而别,我没有怪她)于是大三的第二学期那一年,所有的工作基本是全线崩盘。这也直接导致我第一次考研的失败。
考研既然失败就得另寻出路,留在当地又会因生计而困顿,不得已选择了回家。考教师编制的时候,我以极其可笑的强运考上了(因为那个岗位只有我一个人报考)——后来证实这是个有毒的诱饵,而我很不幸地吞下了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