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学奥赛是一个个性化的课程,它的目标性也很强。所以学好信息学奥赛有几个条件:
一是学有余力
二是孩子喜欢并且适合
三是能够坚持并且肯于付出
现在很多家长都很关注周围的孩子在学什么,唯恐信息不灵让孩子落在人后。
对于竞赛也一样,一些家长是因为听到或看到周围有人在学习竞赛,于是也加入到学习的队伍中来。至于竞赛是什么、学什么、孩子是否适合学并没有清楚的认识。
这样的结果是,孩子可能不喜欢或者学习有困难,家长也在学与不学之间摇摆。结果花了一些时间和精力,最后要么中途放弃,要么拿不到很好的成绩。
所以,是否让孩子学习竞赛,一定要对竞赛、对课程有个清楚的了解,对孩子有个冷静地评估,并且要有一个长期的规划。因为孩子差异很大,并不是学不了竞赛就没实力,他也可能写作文很出色、也可能跑百米很超常,条条大路通罗马,关键是要给孩子选定正确的路线。
那么,下面我们来一起聊聊信息学奥赛学习的10大误区。
A、别人学,咱也学
一些家长听到有的同学学习竞赛,最后并没有拿到什么成绩或者在高考中并没有受益,或者政策上有什么调整,马上就动摇了决心,要放弃竞赛的学习。
要知道,那个孩子和你的孩子是不同的,他的成功与失败都是有原因的。而你的孩子和他并不一样,怎么会有相同的结果呢?
一个典型的例子是,2013年国家取消了奥赛省级一等奖的保送,很多家长认为奥赛对升学已经没什么用了,所以放弃了学习很多年的竞赛。结果在2014年的自主招生中,各大学对竞赛获奖的要求更具体、优惠幅度更大、机会更多了。只有那些坚持的学生在2014年、2015年获得了降分的机会,而那些有机会获奖但中途放弃的学生追悔莫及。
所以,我们说学与不学都不能盲目。
B、拿出几个月,实现个“一等奖”的小目标
这是很常见的一种心态,也是家长不了解竞赛并且对孩子的能力过度自信的一种表现。
信息学竞赛和其他各科竞赛一样,考察内容大都是大学程度的内容,而且全国几万甚至更多的人参加竞赛,其难度远远高于高中阶段的任何考试。所以,一般来说,参加竞赛都必须做一个一年至三年的计划。
以信息学奥赛来说,至少要10个月的时间才能保证参赛能力,如果要参加省选、国赛等高级别的赛事,需要更长的学习时间。这些时间除了上课,大部分是通过写题来消化课程内容。用几个月时间拿到一等奖不是没有,但这样的例子并不具有普遍性。对于绝大部分中学生来说,都不具备这样的天资和能力。如果你一定认为可以,那就要在具体的课程中去检验。如果课程进度神速,刷题成绩超高,或许可以。如果只是课程进度神速,刷题成绩一般或者较差,那说明你对孩子的能力估计高了,必须停止“大跃进”式的学习方法。
想在几个月内拿到一等奖的家长,还有一个想法是怕耽误文化课学习,几个月拿个一等奖就全身而退,专心搞文化课。这种炒短线的成功率比股票都低。
C、我孩子老聪明了,老师您快点讲
现在家长大都上过大学,有文化,这是好事。
但也有不好的一面。
一些有文化的家长对自己的文化和阅历很自信,所以对孩子学习的课程亲自安排,今天学什么内容,明天做什么习题,都作出很详细的计划,然后让老师去执行他的教学计划。而实际上,家长的主观性很强,作出的计划往往并不适合孩子的学习状况。因为在具体的学习过程中,课程如何安排最有利,执教的老师最清楚。
一个是老师的课程安排是基于多年的教学和竞赛经验得出的,
二是学生实际的接受情况老师比家长更清楚。
这样的家长一听说让自己的孩子在做练习,就觉得老师低估了孩子的能力,就要求老师加快内容的进度。这样的结果,通常都会适得其反。孩子学了很多东西,但解决问题的能力不高,竞赛很难拿到理想的成绩。
所以,如果你对授课老师有信心,就把孩子交给老师去安排,你的任务是督促孩子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而不是催促老师“快点讲”。
D、有个集训,咱得去
如今关于竞赛的各种集训很多,以信息学奥赛为例,就有“联赛集训”、“省选集训”、“冬令营”等等。集训大部分是短期课程,做一些专题的讲座。我们很多家长一听说那有集训,情绪就高涨,马上就报名参加。我见过一个假期参加过两到三个集训的。
集训有没有必要参加呢?
当然有!但是要看自己的当前能力是不是和集训课程相匹配。集训课程的内容是固定的,但是听课的学生可能有国赛的铜奖选手,还有普及组二等奖的选手,结果怎样可想而知。
所以,对集训课程要仔细甄别。
通常集训课程都会预告课程内容,如果5-7天的课程要讲15种算法和数据结构知识,那建议您这样的课程可以pass掉。因为把半年的内容放到5天里讲,效果怎样就不必说了;如果5-7天的课程讲几个专题,是靠谱的,那你就要看这个内容是不是适合你的孩子。有些课程是针对省选或国赛的,其内容可能只适合国赛选手和省一里的高分选手,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可能完全听不懂。听不懂就只能去见见“大神”们励励志了。
对于一些高分段的选手或者参加过国赛甚至拿到过奖牌的选手,集训课的效果会更好,因为他们的知识储备已经到了一定阶段,集训课能听得懂用得上。就像“降龙十八掌集训课”、“打狗棒集训课”、“武功基础集训课”,总得看看孩子练到什么程度了再选课,不能因为“降龙十八掌”是洪七公授课,就一定去先学降龙十八掌吧?
E、没拿一等奖,不学了
每年竞赛之后,都会遇到这样的家长,孩子没拿一等奖,就很懊恼,愤然放弃竞赛的学习。实际上,孩子是否继续学习竞赛,并不能依据一次竞赛的成绩而定,要分析一下竞赛没有拿到一等奖的原因。有的孩子学了3、4个月,第一次参加提高组竞赛,如果拿到二等奖,其实是一个比较正常的成绩。3-4个月能拿到一等奖的只是极少数的学生。因为在一个年度的竞赛里,参赛的学生有的已经打过国赛,有的上一年度已经拿到了一等奖或二等奖,他们学习的时间可能有2年、3年或者更长。你和这样一批选手竞争,拿到一等奖是你的实力和幸运,拿到二等奖也是一个很不错的成绩。如果想胜出这些选手,除非你有过人的智力和过人的勤奋,否则可能性并不大,除非这一年度往年的选手都弃赛了。
一般来说,对于高中生而言,我们建议省赛一等奖至少要做10个月到一年的计划,拿一等奖才是现实的。如果初三或高一拿到二等,到了次年的竞赛,拿省一是很有把握的,如果孩子综合条件不错,高二应该有实力竞争省选。所以,一方面是坚持学习,另一方面是把高年级的强手考退役,你的机会自然就来了。
当然,如果家长和孩子都没有信心和计划冲击次年的竞赛,那弃赛也总比三天打鱼两天筛网要好,毕竟高中的时间很宝贵。
F、拿出这么多时间学竞赛,太心疼了
一切付出都是有回报的。学习竞赛要占据一定学习文化课的时间和精力,这是需要规划和勇气的。尤其打到国赛阶段,很多同学都会阶段性的停课刷题。一些家长担心竞赛不成,文化课又不好,两头耽误。
这是个现实的问题。但也要具体分析。
1.如果文化课很紧张,平时的时间文化课补习安排的很满,成绩仍然很吃紧,那其实是不适合学竞赛的。这一类同学应该把精力好好放在文化课上;
2.还有一类学生,文化课成绩不占优势,但学习也不很紧张,补课不多,那么家长应该清楚,他富裕的时间即使不学习竞赛,也不过是闲置了,还不如利用起来。
3.再有一类学生,文化课成绩好,补课也不少,家长神经紧张生怕孩子的排名掉下来,所以有一点时间都会安排孩子学习。这样的学生,家长最应该好好取舍。
所以说,所有的付出都会有回报。参加竞赛的目的短期是为了高考能够进入高于自己成绩的大学,长期来说,到了大学,竞赛获奖选手的路比其他同学要宽很多。当然就高考来说,有能力拼裸分上北大清华,也是一条出路。
G、我孩子文化课老好了,不学那些没用的
高考能拼裸分也是一条出路。我们知道,北大和清华高考录取分数奇高,一个考生裸分考入这两所院校十分难得。北大清华每年录取的考生,通过竞赛提前录取的、通过学科营提前录取和降分的、通过自主招生降分的,占有相当的比例。如果单拼裸分,会有相当一批学生上不了北大清华。但是自主招生中各院校之所以愿意给竞赛生降分或免试,是因为竞赛生的专业学习能力要远远超过大部分裸分录取的学生,所以会有大批的学生愿意牺牲一部分文化课来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
拼裸分,适合两种学生。
1.一种是学霸,裸分就能高出清华录取线30分。当然学霸要保证高考不失误。
2.另一种是“学渣”,咋学也考不上一本院校。
对于学霸和学渣之间的学生,竞赛是给自己上一道保险,也是让自己锦上添花。
H、这次考试没考好,把竞赛停了
这种想法,都是因为缺少规划。
成绩好了,排名上来了,就来上一段竞赛课,成绩不好了马上把竞赛课停掉。
如果成绩的确很吃力,确实应该停掉竞赛,毕竟文化课是主导。但成绩的波动也许和学习竞赛无关啊,比如冲劲没了,学习很松懈,比如谈恋爱了,心思散乱了,比如阶段性的学习瓶颈期到了等等。这些和学习竞赛并无关系,重要的是找出成绩下降的症结,再去好好调整。
I、老师,下节课给孩子讲“图论”吧
如果你是竞赛的专家,并且亲自给孩子上课或辅导,这种建议是靠谱的,
如果只是觉得自己有文化有思想有能力安排孩子具体的课程内容和进度,那一定要洗把脸冷静一下,可能你的要求很不靠谱。
我们经常见到这样的家长,很想让孩子快点学快点出成绩,然后通过对课程的研究,给孩子做课程规划,规划的细致程度都可以自己上课了。
其实,信息学竞赛是一个注重实践的课程,也就是学生最终要通过上机编程来表达自己对课程的理解。相关知识很重要,但学了就必须能够实际应用到自己的实践中。我们见过的比较失败的例子是,学生在赛前短期内通过各种培训学习了大部分算法和数据结构知识,结果在竞赛中拿到很低的分数,而且丢了不该丢的分,是因为学了拿来用,用了就错,反倒不如那些按部就班学习和刷题的学生。
所以,家长如果非专业(竞赛),一定不要做这种不靠谱的要求。
J、参赛!参赛!
信息学奥赛分几个阶段:
一是省级联赛,包含普及组和提高组;
二是省选,也就是全国竞赛省内选拔;
三是国赛;
省级联赛是全国赛事,同一张卷,同一时间考试,但奖项是在省内产生,也就是通过测算每个省会给定一等和二等的名额,获奖人是在省内竞争这些奖项。
省选也是通过测算给定每个省的名额,然后省内通过考试竞争这些名额,入选的可以参加国赛。各省名额不同,少的3、4个,多的20几个;
国赛是省选入选的选手参加,奖项分金牌、银牌、铜牌,是全国各省的省队选手一起竞争。国赛有个特殊的地方,就是参赛选手除了省队队员,每个省还会分配一定的非正式参赛选手,这个是收费的。非正式选手不参与评奖,但会发成绩证书。
关于国赛的非正式选手,每年都有很多人参与,虽然收费不菲,但家长也仍然很踊跃。非正式选手如果成绩达到相应奖牌的分数,其待遇和正式选手是一样的,也能够现场和大学签约。但是是否以非正式选手的身份参赛,要参考自己的实力。
如果已经正常获得省级一等奖,并且分数较高,但因为名额有限没有入选省队,或者往年已经参加过国赛当年没有进入省队,那么去参与一下可能有机会获得好成绩。但是如果在省内排名很低,竞赛又没有偶然性失误,其实是没有必要参加的。当然如果不差钱,又想去参与一下获得经验,也未尝不可。
一是学有余力
二是孩子喜欢并且适合
三是能够坚持并且肯于付出
现在很多家长都很关注周围的孩子在学什么,唯恐信息不灵让孩子落在人后。
对于竞赛也一样,一些家长是因为听到或看到周围有人在学习竞赛,于是也加入到学习的队伍中来。至于竞赛是什么、学什么、孩子是否适合学并没有清楚的认识。
这样的结果是,孩子可能不喜欢或者学习有困难,家长也在学与不学之间摇摆。结果花了一些时间和精力,最后要么中途放弃,要么拿不到很好的成绩。
所以,是否让孩子学习竞赛,一定要对竞赛、对课程有个清楚的了解,对孩子有个冷静地评估,并且要有一个长期的规划。因为孩子差异很大,并不是学不了竞赛就没实力,他也可能写作文很出色、也可能跑百米很超常,条条大路通罗马,关键是要给孩子选定正确的路线。
那么,下面我们来一起聊聊信息学奥赛学习的10大误区。
A、别人学,咱也学
一些家长听到有的同学学习竞赛,最后并没有拿到什么成绩或者在高考中并没有受益,或者政策上有什么调整,马上就动摇了决心,要放弃竞赛的学习。
要知道,那个孩子和你的孩子是不同的,他的成功与失败都是有原因的。而你的孩子和他并不一样,怎么会有相同的结果呢?
一个典型的例子是,2013年国家取消了奥赛省级一等奖的保送,很多家长认为奥赛对升学已经没什么用了,所以放弃了学习很多年的竞赛。结果在2014年的自主招生中,各大学对竞赛获奖的要求更具体、优惠幅度更大、机会更多了。只有那些坚持的学生在2014年、2015年获得了降分的机会,而那些有机会获奖但中途放弃的学生追悔莫及。
所以,我们说学与不学都不能盲目。
B、拿出几个月,实现个“一等奖”的小目标
这是很常见的一种心态,也是家长不了解竞赛并且对孩子的能力过度自信的一种表现。
信息学竞赛和其他各科竞赛一样,考察内容大都是大学程度的内容,而且全国几万甚至更多的人参加竞赛,其难度远远高于高中阶段的任何考试。所以,一般来说,参加竞赛都必须做一个一年至三年的计划。
以信息学奥赛来说,至少要10个月的时间才能保证参赛能力,如果要参加省选、国赛等高级别的赛事,需要更长的学习时间。这些时间除了上课,大部分是通过写题来消化课程内容。用几个月时间拿到一等奖不是没有,但这样的例子并不具有普遍性。对于绝大部分中学生来说,都不具备这样的天资和能力。如果你一定认为可以,那就要在具体的课程中去检验。如果课程进度神速,刷题成绩超高,或许可以。如果只是课程进度神速,刷题成绩一般或者较差,那说明你对孩子的能力估计高了,必须停止“大跃进”式的学习方法。
想在几个月内拿到一等奖的家长,还有一个想法是怕耽误文化课学习,几个月拿个一等奖就全身而退,专心搞文化课。这种炒短线的成功率比股票都低。
C、我孩子老聪明了,老师您快点讲
现在家长大都上过大学,有文化,这是好事。
但也有不好的一面。
一些有文化的家长对自己的文化和阅历很自信,所以对孩子学习的课程亲自安排,今天学什么内容,明天做什么习题,都作出很详细的计划,然后让老师去执行他的教学计划。而实际上,家长的主观性很强,作出的计划往往并不适合孩子的学习状况。因为在具体的学习过程中,课程如何安排最有利,执教的老师最清楚。
一个是老师的课程安排是基于多年的教学和竞赛经验得出的,
二是学生实际的接受情况老师比家长更清楚。
这样的家长一听说让自己的孩子在做练习,就觉得老师低估了孩子的能力,就要求老师加快内容的进度。这样的结果,通常都会适得其反。孩子学了很多东西,但解决问题的能力不高,竞赛很难拿到理想的成绩。
所以,如果你对授课老师有信心,就把孩子交给老师去安排,你的任务是督促孩子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而不是催促老师“快点讲”。
D、有个集训,咱得去
如今关于竞赛的各种集训很多,以信息学奥赛为例,就有“联赛集训”、“省选集训”、“冬令营”等等。集训大部分是短期课程,做一些专题的讲座。我们很多家长一听说那有集训,情绪就高涨,马上就报名参加。我见过一个假期参加过两到三个集训的。
集训有没有必要参加呢?
当然有!但是要看自己的当前能力是不是和集训课程相匹配。集训课程的内容是固定的,但是听课的学生可能有国赛的铜奖选手,还有普及组二等奖的选手,结果怎样可想而知。
所以,对集训课程要仔细甄别。
通常集训课程都会预告课程内容,如果5-7天的课程要讲15种算法和数据结构知识,那建议您这样的课程可以pass掉。因为把半年的内容放到5天里讲,效果怎样就不必说了;如果5-7天的课程讲几个专题,是靠谱的,那你就要看这个内容是不是适合你的孩子。有些课程是针对省选或国赛的,其内容可能只适合国赛选手和省一里的高分选手,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可能完全听不懂。听不懂就只能去见见“大神”们励励志了。
对于一些高分段的选手或者参加过国赛甚至拿到过奖牌的选手,集训课的效果会更好,因为他们的知识储备已经到了一定阶段,集训课能听得懂用得上。就像“降龙十八掌集训课”、“打狗棒集训课”、“武功基础集训课”,总得看看孩子练到什么程度了再选课,不能因为“降龙十八掌”是洪七公授课,就一定去先学降龙十八掌吧?
E、没拿一等奖,不学了
每年竞赛之后,都会遇到这样的家长,孩子没拿一等奖,就很懊恼,愤然放弃竞赛的学习。实际上,孩子是否继续学习竞赛,并不能依据一次竞赛的成绩而定,要分析一下竞赛没有拿到一等奖的原因。有的孩子学了3、4个月,第一次参加提高组竞赛,如果拿到二等奖,其实是一个比较正常的成绩。3-4个月能拿到一等奖的只是极少数的学生。因为在一个年度的竞赛里,参赛的学生有的已经打过国赛,有的上一年度已经拿到了一等奖或二等奖,他们学习的时间可能有2年、3年或者更长。你和这样一批选手竞争,拿到一等奖是你的实力和幸运,拿到二等奖也是一个很不错的成绩。如果想胜出这些选手,除非你有过人的智力和过人的勤奋,否则可能性并不大,除非这一年度往年的选手都弃赛了。
一般来说,对于高中生而言,我们建议省赛一等奖至少要做10个月到一年的计划,拿一等奖才是现实的。如果初三或高一拿到二等,到了次年的竞赛,拿省一是很有把握的,如果孩子综合条件不错,高二应该有实力竞争省选。所以,一方面是坚持学习,另一方面是把高年级的强手考退役,你的机会自然就来了。
当然,如果家长和孩子都没有信心和计划冲击次年的竞赛,那弃赛也总比三天打鱼两天筛网要好,毕竟高中的时间很宝贵。
F、拿出这么多时间学竞赛,太心疼了
一切付出都是有回报的。学习竞赛要占据一定学习文化课的时间和精力,这是需要规划和勇气的。尤其打到国赛阶段,很多同学都会阶段性的停课刷题。一些家长担心竞赛不成,文化课又不好,两头耽误。
这是个现实的问题。但也要具体分析。
1.如果文化课很紧张,平时的时间文化课补习安排的很满,成绩仍然很吃紧,那其实是不适合学竞赛的。这一类同学应该把精力好好放在文化课上;
2.还有一类学生,文化课成绩不占优势,但学习也不很紧张,补课不多,那么家长应该清楚,他富裕的时间即使不学习竞赛,也不过是闲置了,还不如利用起来。
3.再有一类学生,文化课成绩好,补课也不少,家长神经紧张生怕孩子的排名掉下来,所以有一点时间都会安排孩子学习。这样的学生,家长最应该好好取舍。
所以说,所有的付出都会有回报。参加竞赛的目的短期是为了高考能够进入高于自己成绩的大学,长期来说,到了大学,竞赛获奖选手的路比其他同学要宽很多。当然就高考来说,有能力拼裸分上北大清华,也是一条出路。
G、我孩子文化课老好了,不学那些没用的
高考能拼裸分也是一条出路。我们知道,北大和清华高考录取分数奇高,一个考生裸分考入这两所院校十分难得。北大清华每年录取的考生,通过竞赛提前录取的、通过学科营提前录取和降分的、通过自主招生降分的,占有相当的比例。如果单拼裸分,会有相当一批学生上不了北大清华。但是自主招生中各院校之所以愿意给竞赛生降分或免试,是因为竞赛生的专业学习能力要远远超过大部分裸分录取的学生,所以会有大批的学生愿意牺牲一部分文化课来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
拼裸分,适合两种学生。
1.一种是学霸,裸分就能高出清华录取线30分。当然学霸要保证高考不失误。
2.另一种是“学渣”,咋学也考不上一本院校。
对于学霸和学渣之间的学生,竞赛是给自己上一道保险,也是让自己锦上添花。
H、这次考试没考好,把竞赛停了
这种想法,都是因为缺少规划。
成绩好了,排名上来了,就来上一段竞赛课,成绩不好了马上把竞赛课停掉。
如果成绩的确很吃力,确实应该停掉竞赛,毕竟文化课是主导。但成绩的波动也许和学习竞赛无关啊,比如冲劲没了,学习很松懈,比如谈恋爱了,心思散乱了,比如阶段性的学习瓶颈期到了等等。这些和学习竞赛并无关系,重要的是找出成绩下降的症结,再去好好调整。
I、老师,下节课给孩子讲“图论”吧
如果你是竞赛的专家,并且亲自给孩子上课或辅导,这种建议是靠谱的,
如果只是觉得自己有文化有思想有能力安排孩子具体的课程内容和进度,那一定要洗把脸冷静一下,可能你的要求很不靠谱。
我们经常见到这样的家长,很想让孩子快点学快点出成绩,然后通过对课程的研究,给孩子做课程规划,规划的细致程度都可以自己上课了。
其实,信息学竞赛是一个注重实践的课程,也就是学生最终要通过上机编程来表达自己对课程的理解。相关知识很重要,但学了就必须能够实际应用到自己的实践中。我们见过的比较失败的例子是,学生在赛前短期内通过各种培训学习了大部分算法和数据结构知识,结果在竞赛中拿到很低的分数,而且丢了不该丢的分,是因为学了拿来用,用了就错,反倒不如那些按部就班学习和刷题的学生。
所以,家长如果非专业(竞赛),一定不要做这种不靠谱的要求。
J、参赛!参赛!
信息学奥赛分几个阶段:
一是省级联赛,包含普及组和提高组;
二是省选,也就是全国竞赛省内选拔;
三是国赛;
省级联赛是全国赛事,同一张卷,同一时间考试,但奖项是在省内产生,也就是通过测算每个省会给定一等和二等的名额,获奖人是在省内竞争这些奖项。
省选也是通过测算给定每个省的名额,然后省内通过考试竞争这些名额,入选的可以参加国赛。各省名额不同,少的3、4个,多的20几个;
国赛是省选入选的选手参加,奖项分金牌、银牌、铜牌,是全国各省的省队选手一起竞争。国赛有个特殊的地方,就是参赛选手除了省队队员,每个省还会分配一定的非正式参赛选手,这个是收费的。非正式选手不参与评奖,但会发成绩证书。
关于国赛的非正式选手,每年都有很多人参与,虽然收费不菲,但家长也仍然很踊跃。非正式选手如果成绩达到相应奖牌的分数,其待遇和正式选手是一样的,也能够现场和大学签约。但是是否以非正式选手的身份参赛,要参考自己的实力。
如果已经正常获得省级一等奖,并且分数较高,但因为名额有限没有入选省队,或者往年已经参加过国赛当年没有进入省队,那么去参与一下可能有机会获得好成绩。但是如果在省内排名很低,竞赛又没有偶然性失误,其实是没有必要参加的。当然如果不差钱,又想去参与一下获得经验,也未尝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