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美国哈佛大学教育学家David Perkins提出了“真智力理论”,人的智力有3大类:神经智力、经验智力和创新智力,我认为把第三个维度定义为“创新智力”更合适,可以用“真智商=(神经智力+经验智力)*创新智力“这个公式来表示。
在给广东某知名院校的大学生做未来职业规划讲座时,我曾经出过一道研讨题目:北京大学教授、临床心理学博士徐凯文教授对大一和研一的学生进行调研,结果发现:30.4%的北大新生认为学习没有意义,40.4%的学生认为人活着没有意义。北大学子,天之骄子,却有进一半的学生认为,人生是没有意义的,这样的数字让人触目惊心!很多高等学府中也出现一些“高分低能“的学生,他们的高分算是真智商吗?答案是否定的。
现实生活中,很多人希望自己的努力可以快速的变现,书房书架上的成套书籍只增不减,却没有获得大跃进,于是开始怀疑自己是功利心太强还是不够学习努力?可见,大多数人对于智商的理解是片面的!真智商应该等于神经智力与经验智力的综合再乘以创新智力,也就是说,创新智力能使我们的智力呈几个倍数增长。
第一,神经智力(Neural Intelligence)无法改变
神经智力是指出生以来与生俱来的智力因素,这是先天智力,就像我们出身在哪个家庭,这也是无法自行决定的一样。实际上,人与人的先天智力相差并不太多,学霸和学渣之间的先天神经智力相差无几的,这不是拉开差距的原因。
第二、经验智力(Experience Intelligence)靠后天培养
经验智力是指我们随着年纪增长,会积累一些学习、见闻、经验,即获得与各自年龄成长相符的成长经验,这是后天可以通过努力决定的,举一个极端的例子,如果一个正常人不学习5年,书本的知识面没有获得拓展,但5年的时光会给她经验,她的经验智力必然会自动增长。
现在的智商测试,测量的主要是神经智力和经验智力,我们特别在乎的求知欲、自控能力、创造力和沟通能力等能力并未被纳入智商测试,所以,现在的智商测试其实并不准确,不能反应一个人真实的智商水平。
最近流行一个新名词 “蹲族“,这个群体基本毕业于985、211重本院校,智商很高;有着稳定的工作,能自给自足无需啃老,经验智商也够;他们感觉房价高企,自己所需消费不高,所以安于现状,每天回到宿舍就是看电视剧、玩游戏,随着时间的积累,市场竞争力不断下滑,成为社会中不起眼的族群。可见,有高的神经智力和经验智力,并不足以使我们成为最优秀的人。
第三、创新智力(Innovative Intelligence)决定一个人真正的智商
从“蹲族”这一群体分析,在真智商发展中起关键作用的是创新智力!它是指在学习成长中,不断总结教训、复盘学习成果、推陈出新,创造新事物新方法的过程,这个过程影响力非常大,甚至能改造大脑结构,使我们在社会中发挥价值。
创新智力在智力发展中无疑是最为重要的,如何提升创新智力呢?至少应当通过刻意练习做到以下三点,我把它们归结为“3C法则”:
第一、 终身学习Conscious Learning
你认为,学习的意义是什么?为了金榜题名、考上高等学府,为了肩膀上承载的希望,为了消遣百无聊赖的时光,为了与古人对话,为了使自己更文质彬彬温文尔雅,为了获得心灵充实,为了发挥社会价值……不同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看到学习的角度不相一致,甚至截然相反。
终身学习Conscious Learning可以使生活诗情画意。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处处留心就是学问,向阳而生,活在当下,期盼未来,这就是创新智力发展的基础。
终身学习Conscious Learning可以助力思维驰骋古今。可以豪放如辛弃疾、婉约如李清照、浪漫如李白,沉郁如杜甫,幸福如贺知章,悠闲似孟浩然,隐晦如李商隐,刚烈如骆宾王;可以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再攀新高,蔺相如华丽地帮赵惠文王体面地保住了和氏璧,完璧归赵,使赵国平安地避免大秦的欺负,感受语言的力量;从蒸汽机时代到电器时代,从互联网到智能时代,感受世界知识的磅礴浩瀚;从迪生发现钨丝到贝尔发明电话,感受博古通今、创新创造的意义……创新是需要知识链接的,站在固有知识的基础上开拓创新,效率更高。
2.批判思维Critical Thinking
当代诗人臧克家为纪念鲁迅逝世十三周年而写的一首抒情诗《有的人》提到“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这样的人如同行尸走肉,没有自己想法;敢于像鲁迅一样横眉冷对千夫指的人,才是具备批判思维者。创新智力就是创造力的化身,而创造的本身一定是原则于对现状的不满,它需要辩证的思维,即批判思维Critical Thinking。
试想一下,如果认为笨重的台式电脑很完美,就不会有轻便的笔记本电脑或IPAD;如果接受时间成本高的线下教育模式,就不会有铺天盖顶的网课市场……安于现状的本身是在分享过去努力的红利,它的额度必然是用完即止。
批判思维Critical Thinking是对现状进行理性的思考,分析优、劣势,找出改进方向,把“好”变得“更好“的过程。这也是个人智商提高的必要条件。越来越多的中国985、211高校培养硕士生时,将批判思维Critical Thinking放在教学之首,其价值和重要性可见一斑。
3.持续努力Continuous Efforts
如果乔布斯发明了IPONE4引发智能革命后,停滞不前,那么他的创新就是昙花一现,绝不会有持续性、世界性的影响力,他的个人创新智力可能戛然而止。但他保持持续努力Continuous Efforts,最终改变了世界,改变了人类,改变了历史,成为全人类仰视的历史丰碑。
个人创新智力提升需要的正是如乔布斯般坚持不懈的努力。持之以恒才能升级知识结构,拓展思维的宽度和广度,从而在有限的生命中创造出无限大的社会价值。
毕业后一直从事主持、培训、教学的工作,无论在哪一个教学点,我的语文语艺课总是最受欢迎的,也许是因为我和学生们一样,都喜欢像蜘蛛结网一样网络有趣的知识。
说起环境对人的影响,我们可以把“孟母三迁”“季雅择邻”“鬼谷弟子”“鹞死怀中”“苏武牧羊”“张骞出使西域”“昭君出塞”等故事像冰糖葫芦一样串联起来,辩证看待“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等的观点,形成自己独特的见解……大脑喜欢有颜色、有画面的标记,把这一串冰糖葫芦串起来,每一颗都有专属的颜色或风格,这难道不是一种创新吗?
说起友情,我们可以把唐朝《赠汪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元二使安西》《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赠李白》等几十上百的送别诗歌,“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大李杜的友情”“俞伯牙摔琴”“贺知章金龟换酒”等典故以思维导图的方式呈现,用颜色笔标注重心,增加一些图片也是不错的,知识加工组合后,厚实的主题画卷在脑海当中迅速铺开,有排山倒海之势,它们还不能像铁石般烙印在大脑中吗?……
如上,仅是以管中窥豹的方式抛砖引玉,我们还可以从时间的角度进行划分,从不同人物的背景进行解析,把一个一个独立的历史时间及典故串联在一起,把自己感兴趣的知识点穿插入其中,每一张知识图谱的形成都是一个创新的过程,它可以由空间、时间、人物、共性、个性或影响等因素组成,反复练习,形成意识层面的正向价值观、人生观,优化对生活的看法和行为,而且,还能直接提升“创新智力”。
大语文学习不能立杆见意,但它一定是润物细无声,我认为,它是大而全、小而美、心迁善的,能反哺“创新智力”在大脑黄金发展期快速提升:
一、大而全,优化知识结构
零星碎片化的知识不好掌握,即便记下来了,但对生活和学习起不到任何帮助作用,它们也会在记忆中不断被淡化。大语文学习像是一个放大镜,一个知识点可以快速带来一些列的“知识串烧”,我很
在给广东某知名院校的大学生做未来职业规划讲座时,我曾经出过一道研讨题目:北京大学教授、临床心理学博士徐凯文教授对大一和研一的学生进行调研,结果发现:30.4%的北大新生认为学习没有意义,40.4%的学生认为人活着没有意义。北大学子,天之骄子,却有进一半的学生认为,人生是没有意义的,这样的数字让人触目惊心!很多高等学府中也出现一些“高分低能“的学生,他们的高分算是真智商吗?答案是否定的。
现实生活中,很多人希望自己的努力可以快速的变现,书房书架上的成套书籍只增不减,却没有获得大跃进,于是开始怀疑自己是功利心太强还是不够学习努力?可见,大多数人对于智商的理解是片面的!真智商应该等于神经智力与经验智力的综合再乘以创新智力,也就是说,创新智力能使我们的智力呈几个倍数增长。
第一,神经智力(Neural Intelligence)无法改变
神经智力是指出生以来与生俱来的智力因素,这是先天智力,就像我们出身在哪个家庭,这也是无法自行决定的一样。实际上,人与人的先天智力相差并不太多,学霸和学渣之间的先天神经智力相差无几的,这不是拉开差距的原因。
第二、经验智力(Experience Intelligence)靠后天培养
经验智力是指我们随着年纪增长,会积累一些学习、见闻、经验,即获得与各自年龄成长相符的成长经验,这是后天可以通过努力决定的,举一个极端的例子,如果一个正常人不学习5年,书本的知识面没有获得拓展,但5年的时光会给她经验,她的经验智力必然会自动增长。
现在的智商测试,测量的主要是神经智力和经验智力,我们特别在乎的求知欲、自控能力、创造力和沟通能力等能力并未被纳入智商测试,所以,现在的智商测试其实并不准确,不能反应一个人真实的智商水平。
最近流行一个新名词 “蹲族“,这个群体基本毕业于985、211重本院校,智商很高;有着稳定的工作,能自给自足无需啃老,经验智商也够;他们感觉房价高企,自己所需消费不高,所以安于现状,每天回到宿舍就是看电视剧、玩游戏,随着时间的积累,市场竞争力不断下滑,成为社会中不起眼的族群。可见,有高的神经智力和经验智力,并不足以使我们成为最优秀的人。
第三、创新智力(Innovative Intelligence)决定一个人真正的智商
从“蹲族”这一群体分析,在真智商发展中起关键作用的是创新智力!它是指在学习成长中,不断总结教训、复盘学习成果、推陈出新,创造新事物新方法的过程,这个过程影响力非常大,甚至能改造大脑结构,使我们在社会中发挥价值。
创新智力在智力发展中无疑是最为重要的,如何提升创新智力呢?至少应当通过刻意练习做到以下三点,我把它们归结为“3C法则”:
第一、 终身学习Conscious Learning
你认为,学习的意义是什么?为了金榜题名、考上高等学府,为了肩膀上承载的希望,为了消遣百无聊赖的时光,为了与古人对话,为了使自己更文质彬彬温文尔雅,为了获得心灵充实,为了发挥社会价值……不同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看到学习的角度不相一致,甚至截然相反。
终身学习Conscious Learning可以使生活诗情画意。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处处留心就是学问,向阳而生,活在当下,期盼未来,这就是创新智力发展的基础。
终身学习Conscious Learning可以助力思维驰骋古今。可以豪放如辛弃疾、婉约如李清照、浪漫如李白,沉郁如杜甫,幸福如贺知章,悠闲似孟浩然,隐晦如李商隐,刚烈如骆宾王;可以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再攀新高,蔺相如华丽地帮赵惠文王体面地保住了和氏璧,完璧归赵,使赵国平安地避免大秦的欺负,感受语言的力量;从蒸汽机时代到电器时代,从互联网到智能时代,感受世界知识的磅礴浩瀚;从迪生发现钨丝到贝尔发明电话,感受博古通今、创新创造的意义……创新是需要知识链接的,站在固有知识的基础上开拓创新,效率更高。
2.批判思维Critical Thinking
当代诗人臧克家为纪念鲁迅逝世十三周年而写的一首抒情诗《有的人》提到“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这样的人如同行尸走肉,没有自己想法;敢于像鲁迅一样横眉冷对千夫指的人,才是具备批判思维者。创新智力就是创造力的化身,而创造的本身一定是原则于对现状的不满,它需要辩证的思维,即批判思维Critical Thinking。
试想一下,如果认为笨重的台式电脑很完美,就不会有轻便的笔记本电脑或IPAD;如果接受时间成本高的线下教育模式,就不会有铺天盖顶的网课市场……安于现状的本身是在分享过去努力的红利,它的额度必然是用完即止。
批判思维Critical Thinking是对现状进行理性的思考,分析优、劣势,找出改进方向,把“好”变得“更好“的过程。这也是个人智商提高的必要条件。越来越多的中国985、211高校培养硕士生时,将批判思维Critical Thinking放在教学之首,其价值和重要性可见一斑。
3.持续努力Continuous Efforts
如果乔布斯发明了IPONE4引发智能革命后,停滞不前,那么他的创新就是昙花一现,绝不会有持续性、世界性的影响力,他的个人创新智力可能戛然而止。但他保持持续努力Continuous Efforts,最终改变了世界,改变了人类,改变了历史,成为全人类仰视的历史丰碑。
个人创新智力提升需要的正是如乔布斯般坚持不懈的努力。持之以恒才能升级知识结构,拓展思维的宽度和广度,从而在有限的生命中创造出无限大的社会价值。
毕业后一直从事主持、培训、教学的工作,无论在哪一个教学点,我的语文语艺课总是最受欢迎的,也许是因为我和学生们一样,都喜欢像蜘蛛结网一样网络有趣的知识。
说起环境对人的影响,我们可以把“孟母三迁”“季雅择邻”“鬼谷弟子”“鹞死怀中”“苏武牧羊”“张骞出使西域”“昭君出塞”等故事像冰糖葫芦一样串联起来,辩证看待“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等的观点,形成自己独特的见解……大脑喜欢有颜色、有画面的标记,把这一串冰糖葫芦串起来,每一颗都有专属的颜色或风格,这难道不是一种创新吗?
说起友情,我们可以把唐朝《赠汪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元二使安西》《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赠李白》等几十上百的送别诗歌,“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大李杜的友情”“俞伯牙摔琴”“贺知章金龟换酒”等典故以思维导图的方式呈现,用颜色笔标注重心,增加一些图片也是不错的,知识加工组合后,厚实的主题画卷在脑海当中迅速铺开,有排山倒海之势,它们还不能像铁石般烙印在大脑中吗?……
如上,仅是以管中窥豹的方式抛砖引玉,我们还可以从时间的角度进行划分,从不同人物的背景进行解析,把一个一个独立的历史时间及典故串联在一起,把自己感兴趣的知识点穿插入其中,每一张知识图谱的形成都是一个创新的过程,它可以由空间、时间、人物、共性、个性或影响等因素组成,反复练习,形成意识层面的正向价值观、人生观,优化对生活的看法和行为,而且,还能直接提升“创新智力”。
大语文学习不能立杆见意,但它一定是润物细无声,我认为,它是大而全、小而美、心迁善的,能反哺“创新智力”在大脑黄金发展期快速提升:
一、大而全,优化知识结构
零星碎片化的知识不好掌握,即便记下来了,但对生活和学习起不到任何帮助作用,它们也会在记忆中不断被淡化。大语文学习像是一个放大镜,一个知识点可以快速带来一些列的“知识串烧”,我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