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新郑始祖山,黄帝的故里,中华民族出发的地方。
回眸看,今朝故里依然是巨大的文化磁场,令炎黄子孙为之向往。
2005年9月以来,河南省委书记徐光春、郑州市委书记李克先后到河南新郑对黄帝故里和始祖山考察后,作了重要的指示和讲话,将不惜投入十几亿乃至百亿资金,精心打造黄帝文化品牌,切实把黄帝文化产业开发作为一项伟大的民族凝聚力工程抓好做强。“一石激起千层浪”,社会各界对此广泛关注,致力于炎黄文化建设的志士仁人更是精神振奋,热情如潮。日前,本报记者专程赴始祖山中华圣地建设促进会采访了为黄帝文化和中华圣地建设事业奋斗了十余载,投入了数千万资金的李华鹏秘书长。
李先生是河南籍的深圳人,中等身材,不惑之年,四方脸型,眼里带着几缕血丝,给人以执著倔强之感,颇有军人风范。由于事前得知他惜时如金,经常“超负荷运转”,因此我在说明来意后,立即切入主题,围绕黄帝文化开发及其该会和其公司的运作情况进行了专访。
记者:听说“始祖山”这一现在已经被大家认可的称谓,就是在贵会倡导和具体操作下命名的,是这样吗?
李:不错,这是我国解放后第一例给自然山川命名的案例。始祖山,原名“具茨山”,曾见于《山海经》,具者,双手持贝;茨者,茅草结屋。说明这里很早就是先民繁衍生息,肇造文明的地方。以具茨山为中心,方圆50平方公里有数十处炎黄时代的历史文化遗址,是一个非常集中的炎黄文化区域;而具茨山主峰,酷似炎黄二帝自然塑像,虽经五千年历史沧桑,但仍依稀可辨,雄视东方。为此,我们经过半年多的大量工作,在新郑市政府的配合支持下,于1996年经国家有关部门正式批准将具茨山主峰命名为“始祖山”。
始祖山的命名不仅继续保持了具茨山原名,而且使它从千百万自然山川中脱颖而出,成为全世界三座“人文山”,即:“美国有座总统山,沙漠上有座金字塔,中原有座始祖山”。不仅释放了具茨山的精气魂和文化底蕴,而且便于让炎黄子孙认同寻根、拜祖、朝圣,便于世界进步文化与中华文化的融合交流和促进。
记者:您作为始祖山中华圣地建设促进会秘书长,是怎样定位“中华圣地”这个概念的?其意义何在?
李:世界上有数十亿人口,是什么力量支配他们有序地工作、生活和发展?是国家、民族和信仰。政治造就国家,血脉延续民族,信仰凝聚人心。
众所周知,世界上不少民族和群体都有自己的信仰和圣地,例如阿拉伯的麦加和穆斯林的“古兰经”,印度的恒河和释迦牟尼的“佛经”,中东的耶路撒冷和基督的“圣经”……他们通过朝圣和诵经,净化心灵,坚定信仰,振奋精神,从而达到民族群体凝聚之目的。
我们是拥有五千年文明且占世界人口四分之一的中华民族,也应当有自己的民族圣地和“原道真谛”,以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提升中华民族的精魂。在这里,圣地是载体,信仰是灵魂。所不同的是,上述民族和群体的圣地均属宗教圣地,因此他们都信奉统一的宗教。我们中华民族,既没有浓厚的宗教色彩,也没有统一的宗教,但却具有全民族认同祖先、认同中华文化的共识和传统,整个中华民族都繁衍于同一条根脉,整个中华文化都发源于同一个源头。因此,中华圣地应当是全体炎黄子孙寻根拜祖的神圣之地,黄帝文化应当是中华文化的根脉和灵魂。
建设中华圣地,就是为了让海内外数十亿炎黄子孙通过寻根、拜祖、朝圣、游览、观光等活动,加深对人文始祖炎黄二帝、对黄帝文化、对中华文化的认识和理解,激发全民族的自信心和自豪感,产生全民族的共识和信仰,从而使整个中华民族的力量凝聚起来,不断完成历史和时代赋予我们这个民族的伟大使命。所以,建设中华圣地是一项伟大的民族凝聚力工程。
记者:您能简单介绍一下始祖山中华圣地建设促进会的情况吗?
李:始祖山中华圣地建设促进会是一个经政府有关部门正式批准的社会公益性质的民间社会团体组织,其宗旨是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圣地,凝聚民族力量,振奋民族精神,为振兴中华,造福人类做出积极的贡献。
回眸看,今朝故里依然是巨大的文化磁场,令炎黄子孙为之向往。
2005年9月以来,河南省委书记徐光春、郑州市委书记李克先后到河南新郑对黄帝故里和始祖山考察后,作了重要的指示和讲话,将不惜投入十几亿乃至百亿资金,精心打造黄帝文化品牌,切实把黄帝文化产业开发作为一项伟大的民族凝聚力工程抓好做强。“一石激起千层浪”,社会各界对此广泛关注,致力于炎黄文化建设的志士仁人更是精神振奋,热情如潮。日前,本报记者专程赴始祖山中华圣地建设促进会采访了为黄帝文化和中华圣地建设事业奋斗了十余载,投入了数千万资金的李华鹏秘书长。
李先生是河南籍的深圳人,中等身材,不惑之年,四方脸型,眼里带着几缕血丝,给人以执著倔强之感,颇有军人风范。由于事前得知他惜时如金,经常“超负荷运转”,因此我在说明来意后,立即切入主题,围绕黄帝文化开发及其该会和其公司的运作情况进行了专访。
记者:听说“始祖山”这一现在已经被大家认可的称谓,就是在贵会倡导和具体操作下命名的,是这样吗?
李:不错,这是我国解放后第一例给自然山川命名的案例。始祖山,原名“具茨山”,曾见于《山海经》,具者,双手持贝;茨者,茅草结屋。说明这里很早就是先民繁衍生息,肇造文明的地方。以具茨山为中心,方圆50平方公里有数十处炎黄时代的历史文化遗址,是一个非常集中的炎黄文化区域;而具茨山主峰,酷似炎黄二帝自然塑像,虽经五千年历史沧桑,但仍依稀可辨,雄视东方。为此,我们经过半年多的大量工作,在新郑市政府的配合支持下,于1996年经国家有关部门正式批准将具茨山主峰命名为“始祖山”。
始祖山的命名不仅继续保持了具茨山原名,而且使它从千百万自然山川中脱颖而出,成为全世界三座“人文山”,即:“美国有座总统山,沙漠上有座金字塔,中原有座始祖山”。不仅释放了具茨山的精气魂和文化底蕴,而且便于让炎黄子孙认同寻根、拜祖、朝圣,便于世界进步文化与中华文化的融合交流和促进。
记者:您作为始祖山中华圣地建设促进会秘书长,是怎样定位“中华圣地”这个概念的?其意义何在?
李:世界上有数十亿人口,是什么力量支配他们有序地工作、生活和发展?是国家、民族和信仰。政治造就国家,血脉延续民族,信仰凝聚人心。
众所周知,世界上不少民族和群体都有自己的信仰和圣地,例如阿拉伯的麦加和穆斯林的“古兰经”,印度的恒河和释迦牟尼的“佛经”,中东的耶路撒冷和基督的“圣经”……他们通过朝圣和诵经,净化心灵,坚定信仰,振奋精神,从而达到民族群体凝聚之目的。
我们是拥有五千年文明且占世界人口四分之一的中华民族,也应当有自己的民族圣地和“原道真谛”,以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提升中华民族的精魂。在这里,圣地是载体,信仰是灵魂。所不同的是,上述民族和群体的圣地均属宗教圣地,因此他们都信奉统一的宗教。我们中华民族,既没有浓厚的宗教色彩,也没有统一的宗教,但却具有全民族认同祖先、认同中华文化的共识和传统,整个中华民族都繁衍于同一条根脉,整个中华文化都发源于同一个源头。因此,中华圣地应当是全体炎黄子孙寻根拜祖的神圣之地,黄帝文化应当是中华文化的根脉和灵魂。
建设中华圣地,就是为了让海内外数十亿炎黄子孙通过寻根、拜祖、朝圣、游览、观光等活动,加深对人文始祖炎黄二帝、对黄帝文化、对中华文化的认识和理解,激发全民族的自信心和自豪感,产生全民族的共识和信仰,从而使整个中华民族的力量凝聚起来,不断完成历史和时代赋予我们这个民族的伟大使命。所以,建设中华圣地是一项伟大的民族凝聚力工程。
记者:您能简单介绍一下始祖山中华圣地建设促进会的情况吗?
李:始祖山中华圣地建设促进会是一个经政府有关部门正式批准的社会公益性质的民间社会团体组织,其宗旨是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圣地,凝聚民族力量,振奋民族精神,为振兴中华,造福人类做出积极的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