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的贱民——明代海户浅探
黄阿明
提要:海户是明代京师皇家苑囿南海子内一种特殊户民。永乐年间,初置海户时,由京师附近和山西等地的编户齐民充当;随着社会上自宫人数急遽膨胀,明代最高统治者不得不把收录来的净身人发往南海子充当海户,南海子成为消融自宫者的场所,南海子海户成分发生了重大变化。在经济上,海户享有一定的赋役优免权,但是待遇和社会地位极低,属于贱民阶层。
关键词:明代 南海子 海户 贱民
有明一代,凡户三等:曰民,曰军,曰匠。民有儒,有医,有阴阳。军有校尉,有力士,弓、铺兵。匠有厨役、裁缝、马船之类。濒海有盐灶。寺有僧,观有道士。毕以其业著籍。人户以籍为断,禁数姓合户附籍。漏口、脱户,许自实。[1] 《明史》的这段记载,说明了明代户籍分等的原则,“毕以其业著籍”、“人户以籍为断”。民户、军户、乐户等,确以职业断分,亦以职业为名。濒海有盐灶,濒海亦有疍户,乃沿袭前朝称呼,是对濒海部分渔家民之蔑称,非以职业为籍,亦不以职业为名。京师南海子有海户,则不在上述二原则断籍之列。
明史学界对户籍的研究,主要侧重于民户、军户以及盐户等几类大户种之户民,如军户,中国大陆学者王毓铨、顾诚等与台湾学者于志嘉对此均有深入的研究,[2] 而对贱民阶层的小户种户民研究则有待进一步展开,只有乐户、渔户、蜑户曾有学者作过探讨。[3] 贱民阶层中陵户、坟户、海户[4]等皆少有问津。然而对贱民阶层中小户种的探讨,不仅有助于我们深刻认识明代的等级制度与贱民阶层,也有助于明代人口史的研究。[5] 基于此,本文拟对海户略作探讨,若能对明代小种户民的研究起到抛砖作用,笔者则深感欣慰。
“海户”一词,较早出现在唐代。《全唐诗》载陈陶《古镜篇》曰:
“海户山窗几梳绾,菱花开落何人见。野老曾耕太白星,神狐夜哭秋天片。”[6]
陈陶诗中提到的“海户”,指的是岭南海边的居民。又唐代人段公路《北户录》载:
“愚闻,贞元五年,番禺有海户,犯盐禁,避罪罗浮山,入至第十二岭,遇巨竹百丈万竿。竹围二十一尺,有三十九节,节长二丈,海户因破之为篾,会罢吏捕逐,遂挈而归。时人有获一篾,以为奇货,后献于刺史李复。复命陆子羽图而记之。”[7]
《北户录》中的“海户”,这段文字是说番禺地区的海户以犯盐禁而避罪罗浮山的事情,可知此处“海户”为沿海地区的户民,是对海边居民的一种笼统称呼。明代以前文献中提到的这两则史料“海户”与明代文献中的“海户”,涵义决不相同。
明代“海户”中之“海”,非指东南沿海,而是指明代京师北京城南的皇家苑林南海子之“海”。明清两代海子有多处。皇城内有海子,得名缘于城北积水潭之水经过德胜桥东下,“稍折而南,直环北门宫墙左右,汪洋如海,故名海子。”[8] 又有南海子,是明清两代的南苑,属皇家苑囿,内亦有海子。明人张爵说:
“南海子在京城南二十里,其周一万八千六百六十丈,乃育养禽兽、种植蔬果之处,中有海子三处,因京城中亦有海子,故名南海子。”[9]
关于南海子内海子数量,明清人记载不一,有曰三[10],有曰五[11]。清末陈宗藩《燕京丛考》在“苑囿”的一段注文字中说:“《帝京景物略》:‘南海子方一百六十里,中一殿,殿旁晾鹰台。临三海子,筑七十音桥以度,元之旧也。’” 对于此段注文,王灿炽先生在校勘记中认为“南海子在城南二十里,当即永定门外南苑。此注疑误,似可删去。”[12] 可见明清以来,学者对南海子内海子的具体数目,已模糊不清了。
明代的海户,是南海子内的一种特殊户民。这一点王天有先生业已指出。[13] 南海子是明清两代的皇家苑囿,又称南苑,位于北京城南二十里,“方百六十里,开四门,缭以崇墉。中有水泉三处…”[14]。 明人彭时曰:
“籍海户千余守视,每猎,则海户合围,纵骑士驰射其中,亦所以训武也。”[15]
明末刘侗亦云:
“南海子,……元旧也。我朝垣焉。四达为门,庶类蕃殖,鹿、獐、雉、兔,禁民无取,设海户千人守视。”[16]
清代沿袭明代于内设海户,《日下旧闻考》载:
“我朝因之,设海户一千六百人,各给地二十四亩。春搜冬狩以讲武。”[17]
黄阿明
提要:海户是明代京师皇家苑囿南海子内一种特殊户民。永乐年间,初置海户时,由京师附近和山西等地的编户齐民充当;随着社会上自宫人数急遽膨胀,明代最高统治者不得不把收录来的净身人发往南海子充当海户,南海子成为消融自宫者的场所,南海子海户成分发生了重大变化。在经济上,海户享有一定的赋役优免权,但是待遇和社会地位极低,属于贱民阶层。
关键词:明代 南海子 海户 贱民
有明一代,凡户三等:曰民,曰军,曰匠。民有儒,有医,有阴阳。军有校尉,有力士,弓、铺兵。匠有厨役、裁缝、马船之类。濒海有盐灶。寺有僧,观有道士。毕以其业著籍。人户以籍为断,禁数姓合户附籍。漏口、脱户,许自实。[1] 《明史》的这段记载,说明了明代户籍分等的原则,“毕以其业著籍”、“人户以籍为断”。民户、军户、乐户等,确以职业断分,亦以职业为名。濒海有盐灶,濒海亦有疍户,乃沿袭前朝称呼,是对濒海部分渔家民之蔑称,非以职业为籍,亦不以职业为名。京师南海子有海户,则不在上述二原则断籍之列。
明史学界对户籍的研究,主要侧重于民户、军户以及盐户等几类大户种之户民,如军户,中国大陆学者王毓铨、顾诚等与台湾学者于志嘉对此均有深入的研究,[2] 而对贱民阶层的小户种户民研究则有待进一步展开,只有乐户、渔户、蜑户曾有学者作过探讨。[3] 贱民阶层中陵户、坟户、海户[4]等皆少有问津。然而对贱民阶层中小户种的探讨,不仅有助于我们深刻认识明代的等级制度与贱民阶层,也有助于明代人口史的研究。[5] 基于此,本文拟对海户略作探讨,若能对明代小种户民的研究起到抛砖作用,笔者则深感欣慰。
“海户”一词,较早出现在唐代。《全唐诗》载陈陶《古镜篇》曰:
“海户山窗几梳绾,菱花开落何人见。野老曾耕太白星,神狐夜哭秋天片。”[6]
陈陶诗中提到的“海户”,指的是岭南海边的居民。又唐代人段公路《北户录》载:
“愚闻,贞元五年,番禺有海户,犯盐禁,避罪罗浮山,入至第十二岭,遇巨竹百丈万竿。竹围二十一尺,有三十九节,节长二丈,海户因破之为篾,会罢吏捕逐,遂挈而归。时人有获一篾,以为奇货,后献于刺史李复。复命陆子羽图而记之。”[7]
《北户录》中的“海户”,这段文字是说番禺地区的海户以犯盐禁而避罪罗浮山的事情,可知此处“海户”为沿海地区的户民,是对海边居民的一种笼统称呼。明代以前文献中提到的这两则史料“海户”与明代文献中的“海户”,涵义决不相同。
明代“海户”中之“海”,非指东南沿海,而是指明代京师北京城南的皇家苑林南海子之“海”。明清两代海子有多处。皇城内有海子,得名缘于城北积水潭之水经过德胜桥东下,“稍折而南,直环北门宫墙左右,汪洋如海,故名海子。”[8] 又有南海子,是明清两代的南苑,属皇家苑囿,内亦有海子。明人张爵说:
“南海子在京城南二十里,其周一万八千六百六十丈,乃育养禽兽、种植蔬果之处,中有海子三处,因京城中亦有海子,故名南海子。”[9]
关于南海子内海子数量,明清人记载不一,有曰三[10],有曰五[11]。清末陈宗藩《燕京丛考》在“苑囿”的一段注文字中说:“《帝京景物略》:‘南海子方一百六十里,中一殿,殿旁晾鹰台。临三海子,筑七十音桥以度,元之旧也。’” 对于此段注文,王灿炽先生在校勘记中认为“南海子在城南二十里,当即永定门外南苑。此注疑误,似可删去。”[12] 可见明清以来,学者对南海子内海子的具体数目,已模糊不清了。
明代的海户,是南海子内的一种特殊户民。这一点王天有先生业已指出。[13] 南海子是明清两代的皇家苑囿,又称南苑,位于北京城南二十里,“方百六十里,开四门,缭以崇墉。中有水泉三处…”[14]。 明人彭时曰:
“籍海户千余守视,每猎,则海户合围,纵骑士驰射其中,亦所以训武也。”[15]
明末刘侗亦云:
“南海子,……元旧也。我朝垣焉。四达为门,庶类蕃殖,鹿、獐、雉、兔,禁民无取,设海户千人守视。”[16]
清代沿袭明代于内设海户,《日下旧闻考》载:
“我朝因之,设海户一千六百人,各给地二十四亩。春搜冬狩以讲武。”[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