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欢《投名状》观众,因该不会忽略其中的舒城战役。看过太多明盔亮甲、冠冕华丽的“战争片”,偶尔看看肮脏和真实的场面也算清热良方。本菜不才,初看时虽印象深刻,却也一直对其中几个逻辑疑点思考不清,一度认为此战结果过于依赖运气。直到今日恍然厘清庞青云的精密布置,方知并非全出于侥幸和勇力。故乘此新年将至对电影中的舒城战役作简单的战役战术分析。道行不深,加之对于《投名状》的接触也仅限于电影本身,很多地方自然必须做一些我认为合乎情理的脑补工作,故欢迎拍砖而望下手从轻。为直观起见,我会在认为需要的地方补图。
战役前准备
1、军力对比
清军一方包括山字营本部800人和陆大山所辖1500人。其中山字营中又有结义老兄弟108人作为核心部伍,其余700应为沿途陆续扩充。从战役中的表现看,这800人大致包括100左右的马队和200左右的弓箭手,其余均为以短兵为主的轻装步兵,弓箭手应该也同时装备了短兵。除了庞和赵外无论马步兵均只有皮胸甲,亦无可用火器。有一个细节是土匪老巢出产煤炭,因此其核心很可能出身矿徒。熟悉历史的自然知道,矿工组织严密非普通小农可比,又熟谙土工爆破,因此历来都是优秀兵源,加之皆为长期战乱中余生之人,我相信其单兵肉搏能力和个人悍勇都不成问题,但又毕竟缺乏正规军事训练,多半不能进行复杂阵法作战。越是大规模的战斗,阵型越重要。
陆大山麾下1500人从不多的几个镜头看是长兵轻步兵加马队的组合,马队数量不可能和山字营相当。远程武器的质量和数量无从得知。既然人数不多又是三老怪之一的身家前程,因该能做到甲仗齐全,但同时也因为之前始终害怕消耗而缺乏打硬仗的经验。陆大山说“只助声势“,未必只是出于保存实力的目的,恐怕也是知道自己的部队打不了硬仗。(庞青云自己也早就知道陈公的部队一直被魁字营欺压得够呛)
对面的太平军大约有5000人,火枪200;重炮10门,以每炮20人计,炮兵加上直掩部队至少也在200人以上;轻型野炮若干(数量很多,火枪兵后面有,长毛主将身后还有,但是位置很难发挥作用),从马队对冲的场面看太平军的马队并不太多。因此,太平军应该拥有至少4300左右的长兵器步兵。细节镜头可知太平军的装甲普遍不错(我觉得太豪华了一点)。太平军似乎完全依赖火器而摒弃弓箭,至少没有看到发射过。
从装备水平看,这支太平军部队绝非乌合之众。火枪手和炮手的表现绝对配得上训练有素。可以说,从兵力对比上来说,清军一方被完全压倒。
2、情报
庞青云在战前动员的时候已经清楚对方有200火枪,而且明显知道对方大概的阵型,这一点令人困惑不解,除非清军安插了高级别内鬼,或者知道对方总是用此种阵型。更合理的解释是庞实施了某种诈降计策而电影里并未表现,后面我还会提供更多诈降的证据。
太平军方面对清军的了解程度并不清楚。不过我推测太平军应该知道清军方面的人数和装备,甚至还可能知道清军分成两部分各自为战这个事实,因为站在太平军将领的立场上说,不太可能会希望收降而不是吃掉陆大山手下的部队,反过来刚刚投清的山字营却更值得作为争取对象。(如果只认为对方是普通清妖的话,那么上来就应该用火炮而不是信使发言了。)诈降说亦可以解释太平军情报来源——庞青云可能会故意透露一点家底,反正这种事情也瞒不过细作。
3、战役目标
庞的战役目标很明确,必须消灭太平军部队并夺下舒城,因此是战略上的进攻方。同时他也必须做战术上的进攻方,一来已经立下军令状十日破城,二来也缺乏军饷甲仗来支持长期作战,只能速战速决。
作为战略防守方的太平军则有更多的选择:上策不战而屈人之兵,收降山字营或者以武力吓之;中策坚守舒城待对方粮尽自退;下策硬碰硬消灭清军。太平军将领实际上没有必要出城野战,也没有必要出城夸耀武力。合理的解释仍然是庞采用了诈降战术,因此太平军出城列阵不是为了野战,而是为了在陆大山的眼皮底下接应山字营投诚。无论如何,太平军毫无疑问轻视清军战力,但是也不希望消耗自身实力,所以后面可以看到即便在战术层面上太平军也始终处于守势。
战役前准备
1、军力对比
清军一方包括山字营本部800人和陆大山所辖1500人。其中山字营中又有结义老兄弟108人作为核心部伍,其余700应为沿途陆续扩充。从战役中的表现看,这800人大致包括100左右的马队和200左右的弓箭手,其余均为以短兵为主的轻装步兵,弓箭手应该也同时装备了短兵。除了庞和赵外无论马步兵均只有皮胸甲,亦无可用火器。有一个细节是土匪老巢出产煤炭,因此其核心很可能出身矿徒。熟悉历史的自然知道,矿工组织严密非普通小农可比,又熟谙土工爆破,因此历来都是优秀兵源,加之皆为长期战乱中余生之人,我相信其单兵肉搏能力和个人悍勇都不成问题,但又毕竟缺乏正规军事训练,多半不能进行复杂阵法作战。越是大规模的战斗,阵型越重要。
陆大山麾下1500人从不多的几个镜头看是长兵轻步兵加马队的组合,马队数量不可能和山字营相当。远程武器的质量和数量无从得知。既然人数不多又是三老怪之一的身家前程,因该能做到甲仗齐全,但同时也因为之前始终害怕消耗而缺乏打硬仗的经验。陆大山说“只助声势“,未必只是出于保存实力的目的,恐怕也是知道自己的部队打不了硬仗。(庞青云自己也早就知道陈公的部队一直被魁字营欺压得够呛)
对面的太平军大约有5000人,火枪200;重炮10门,以每炮20人计,炮兵加上直掩部队至少也在200人以上;轻型野炮若干(数量很多,火枪兵后面有,长毛主将身后还有,但是位置很难发挥作用),从马队对冲的场面看太平军的马队并不太多。因此,太平军应该拥有至少4300左右的长兵器步兵。细节镜头可知太平军的装甲普遍不错(我觉得太豪华了一点)。太平军似乎完全依赖火器而摒弃弓箭,至少没有看到发射过。
从装备水平看,这支太平军部队绝非乌合之众。火枪手和炮手的表现绝对配得上训练有素。可以说,从兵力对比上来说,清军一方被完全压倒。
2、情报
庞青云在战前动员的时候已经清楚对方有200火枪,而且明显知道对方大概的阵型,这一点令人困惑不解,除非清军安插了高级别内鬼,或者知道对方总是用此种阵型。更合理的解释是庞实施了某种诈降计策而电影里并未表现,后面我还会提供更多诈降的证据。
太平军方面对清军的了解程度并不清楚。不过我推测太平军应该知道清军方面的人数和装备,甚至还可能知道清军分成两部分各自为战这个事实,因为站在太平军将领的立场上说,不太可能会希望收降而不是吃掉陆大山手下的部队,反过来刚刚投清的山字营却更值得作为争取对象。(如果只认为对方是普通清妖的话,那么上来就应该用火炮而不是信使发言了。)诈降说亦可以解释太平军情报来源——庞青云可能会故意透露一点家底,反正这种事情也瞒不过细作。
3、战役目标
庞的战役目标很明确,必须消灭太平军部队并夺下舒城,因此是战略上的进攻方。同时他也必须做战术上的进攻方,一来已经立下军令状十日破城,二来也缺乏军饷甲仗来支持长期作战,只能速战速决。
作为战略防守方的太平军则有更多的选择:上策不战而屈人之兵,收降山字营或者以武力吓之;中策坚守舒城待对方粮尽自退;下策硬碰硬消灭清军。太平军将领实际上没有必要出城野战,也没有必要出城夸耀武力。合理的解释仍然是庞采用了诈降战术,因此太平军出城列阵不是为了野战,而是为了在陆大山的眼皮底下接应山字营投诚。无论如何,太平军毫无疑问轻视清军战力,但是也不希望消耗自身实力,所以后面可以看到即便在战术层面上太平军也始终处于守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