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茵河畔的华人风采》出版后记:
文:夏青青
时隔四年,第二本文集问世了!
端午节收到样书,手抚封面,心情起伏,一如当年怀抱初生婴儿的感觉。这本文集是一本纪实文学集,收入了我从2017年到2019年在欧洲报刊公开发表的四十篇旅德华人采访,记录了四十位旅德华人斑斓多彩的人生之路。
2016年下半年,第一本文集,散文集《天涯芳草青青》,付梓后,我为自己选定这个课题,下决心走出小我,面向社会,拓展自己的题材和体裁。2017年年初,这个系列在《欧洲新报》开始连载,每月一篇。我全职工作,家中还有孩子,每月一篇写稿压力很大,但是压力也可以是动力。三年间走访了四十多人,写了四十余篇,我做到了每月一篇。至少一篇。2019年1月底《欧洲新报》停刊后,这个系列转而交给《华商报》连载,同时这些文稿大部分也在我担任编辑的《欧华导报》刊登。因为多方面原因,部分文章没有公开发表。
每一篇文章,从选定采访人物,联系对方,约时间面谈,当天初步记录,放一段时间,酝酿,思考,选定文章切入角度,确定题目,坐下来写作,初稿后自己修改润色三四遍,再交给接受采访者过目,反复商讨,到最后确定文稿,发给报社,选择照片,发稿,过程通常需要两三个月。我可以说,每一篇文章都倾注了我的心血,每一个人物都有自己独特的风采。
这个系列本计划写一百篇,可是2020年疫情爆发,采访受阻,而且四十篇的篇幅已经达到十八万字,所以决定把这四十篇结集出版。以后会随缘采访。
2020年年初疫情最早在武汉爆发,多少旅德华人旋即行动起来,倾情驰援国内。其时,其情,其景,怎不热血沸腾!我被深深感动了,提笔写了一篇报告文学《关山万里,赤心同在》。这篇文字作为唯一一篇海外作者的文稿,收入作家出版社2020年出版的《抗“疫”之歌》。这一篇同样是纪实文学,而且同样是写旅德华人的,所以一并收入这本文集。
旅居汉堡的前辈作家高关中老师2017年曾写过一篇有关青青的文章,征得高老师同意,收入这本文集,特此鸣谢!
文集出版,没有特地作序,而是把2019年我参加两个作协研讨会上的发言稿作为代序收入文集。两篇发言稿,其一题目为《聆听内心的召唤》,其二题目为《“文化混血儿”的心路历程》,两篇稿子回顾我自己的写作历程,侧重不同。
这本文集《莱茵河畔的华人风采》收入我的纪实文学作品,是一次阶段性总结。之后我会继续写,继续探索文字的奥妙,也会探索不同领域和风格。
再回首,从停顿几乎二十年后重新提笔写中文,到两本文集出版,不经不觉间十二年过去了!感谢这么多年来陪伴在身边的朋友,谢谢你们的鼓励和支持!
感谢双亲给我生命,教我做人。感谢已逝的父亲把我领进文字的海洋,没有在父亲有生之年出版文集,是我终生的遗憾。感谢先生多年来默默支持,感谢两个孩子包容母亲在中年还要出发追梦。倘若因此对你们有所疏忽,还要请你们原谅,原谅母亲深觉时不我待,原谅母亲不仅仅是母亲,在母亲的身份之外也是一个有梦想的人,愿意与你们一起成长。
人生短暂,时间终会淹没一切,一切努力,一切爱恨,一切悲欢,最终不过是一场虚空。虽然如此,我还是非常欣赏泰戈尔的话:天空没有飞鸟的痕迹,但我已飞过。
2021.06.16.
文:夏青青
时隔四年,第二本文集问世了!
端午节收到样书,手抚封面,心情起伏,一如当年怀抱初生婴儿的感觉。这本文集是一本纪实文学集,收入了我从2017年到2019年在欧洲报刊公开发表的四十篇旅德华人采访,记录了四十位旅德华人斑斓多彩的人生之路。
2016年下半年,第一本文集,散文集《天涯芳草青青》,付梓后,我为自己选定这个课题,下决心走出小我,面向社会,拓展自己的题材和体裁。2017年年初,这个系列在《欧洲新报》开始连载,每月一篇。我全职工作,家中还有孩子,每月一篇写稿压力很大,但是压力也可以是动力。三年间走访了四十多人,写了四十余篇,我做到了每月一篇。至少一篇。2019年1月底《欧洲新报》停刊后,这个系列转而交给《华商报》连载,同时这些文稿大部分也在我担任编辑的《欧华导报》刊登。因为多方面原因,部分文章没有公开发表。
每一篇文章,从选定采访人物,联系对方,约时间面谈,当天初步记录,放一段时间,酝酿,思考,选定文章切入角度,确定题目,坐下来写作,初稿后自己修改润色三四遍,再交给接受采访者过目,反复商讨,到最后确定文稿,发给报社,选择照片,发稿,过程通常需要两三个月。我可以说,每一篇文章都倾注了我的心血,每一个人物都有自己独特的风采。
这个系列本计划写一百篇,可是2020年疫情爆发,采访受阻,而且四十篇的篇幅已经达到十八万字,所以决定把这四十篇结集出版。以后会随缘采访。
2020年年初疫情最早在武汉爆发,多少旅德华人旋即行动起来,倾情驰援国内。其时,其情,其景,怎不热血沸腾!我被深深感动了,提笔写了一篇报告文学《关山万里,赤心同在》。这篇文字作为唯一一篇海外作者的文稿,收入作家出版社2020年出版的《抗“疫”之歌》。这一篇同样是纪实文学,而且同样是写旅德华人的,所以一并收入这本文集。
旅居汉堡的前辈作家高关中老师2017年曾写过一篇有关青青的文章,征得高老师同意,收入这本文集,特此鸣谢!
文集出版,没有特地作序,而是把2019年我参加两个作协研讨会上的发言稿作为代序收入文集。两篇发言稿,其一题目为《聆听内心的召唤》,其二题目为《“文化混血儿”的心路历程》,两篇稿子回顾我自己的写作历程,侧重不同。
这本文集《莱茵河畔的华人风采》收入我的纪实文学作品,是一次阶段性总结。之后我会继续写,继续探索文字的奥妙,也会探索不同领域和风格。
再回首,从停顿几乎二十年后重新提笔写中文,到两本文集出版,不经不觉间十二年过去了!感谢这么多年来陪伴在身边的朋友,谢谢你们的鼓励和支持!
感谢双亲给我生命,教我做人。感谢已逝的父亲把我领进文字的海洋,没有在父亲有生之年出版文集,是我终生的遗憾。感谢先生多年来默默支持,感谢两个孩子包容母亲在中年还要出发追梦。倘若因此对你们有所疏忽,还要请你们原谅,原谅母亲深觉时不我待,原谅母亲不仅仅是母亲,在母亲的身份之外也是一个有梦想的人,愿意与你们一起成长。
人生短暂,时间终会淹没一切,一切努力,一切爱恨,一切悲欢,最终不过是一场虚空。虽然如此,我还是非常欣赏泰戈尔的话:天空没有飞鸟的痕迹,但我已飞过。
2021.0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