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爱吧 关注:63,577贴子:4,575,189

关于“名著”的一些讨论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因为最近经常被推到相似的讨论,所以决定开个贴自言自语说一下。
是的之前读书的贴子咕咕了……因为我发现一回要回一两个小时真的太吃力了。
现打现发,所以要打一会儿。欢迎大家讨论!但应该不太会及时回复。
不学无术家中书架镇楼……虽然它不是唯一的书架啦,其他的书架在我床头,但我的床实在是太乱了,还有一些放在学校里了,反正也不是什么大家会感兴趣的书,如果有感兴趣的书想要讨论的话也可以告诉我!
因为我之前在做法国相关的研究,所以相关的书会比较多,但这里放的基本都是些零零散散的作品,经典并没有多少,一眼看过去我大概只能找到《总体与无限》以及《旧制度与大革命》,《世界的苦难》不算布尔迪厄特别有代表性的作品,所以我也只能说……零零散散吧。
之前淘到的韦伯也没拆封……啊……好了不自我检讨了,稍微写一点大概会说的内容。目前想说的是:
0、我是以什么角度来谈名著的
1、名著是什么样的书?
2、督促小孩子(高中以下)读名著合理吗?
3、应该怎么读名著?
4、读名著有什么用?
6、不喜欢读名著是一个问题吗?
7、一些入门级的书单要怎么找?
8、原耽和LGBTQ文学还有女性主义文学的区别
9、结合上条,分析原耽为何老是和名著对狙
10、名著需要我们呼吁保护吗?
希望可以和大家做到和平分享,这次吸取上次的教训,努力不要大段地写……


IP属地:上海1楼2021-06-27 12:07回复
    0、我是以什么角度来谈名著的
    写完那十个题目之后,其实我对名著这个词已经有点完型崩坏了。(笑)
    这个问题主要是介绍一下我自己,希望通过这个介绍可以让大家知道自己能在多大程度上信任我,以及我大概可以给大家什么样的帮助。
    我在上海某985从本科到硕士读了七年的宗教学专业。宗教学在我国的学科分级下,是哲学专业下的二级学科。我不是被调剂的,而是从高中自主招生就对宗教学一心一意。在这七年里,我一直是以未来会从事学术为方向,也做了许多的努力,尽我可能去了解对自己专业有益的书,与老师和同学们进行讨论。也就是说,我和文史哲各个方向的同学老师有比较深的接触,一些我没有读过或者我本来不会接触的书,我也能有比较浅显的认识。因为学科性质,我对其他社会科学也有类似的接触,只是比文史哲要浅,对定量研究的了解有限。
    说了这么多,对于想要快进的同学,我的意思是,我在学院和学术的氛围下读过一些名著,但并不是专门研究的中文系或者外国语言文学系或者其他文学院的学生。而且我受的教育是中国大学的分科教育,所以不一定会有国外人文学院的综合视角(这点我也非常可惜),不过,由于我的大学排名很高,学术资源集中,所以我还是相信自己受的教育,以及我的朋友同僚的学术水平,应该在国内可算顶尖一类。
    不过毕竟我的专业不是这个,所以基本和大家一样,是从业余的角度去看各种“名著”的,基本介绍就是这样。


    IP属地:上海2楼2021-06-27 12:21
    收起回复
      2025-07-31 22:52:59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dd


      IP属地:四川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21-06-27 12:26
      回复
        宗教学,听起来很厉害


        IP属地:上海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21-06-27 12:37
        收起回复
          收藏了楼主快码字


          IP属地:河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21-06-27 12:40
          回复
            居然是正儿八经的名著!收藏了先。


            IP属地:河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6楼2021-06-27 12:45
            回复
              好贴,收藏了


              IP属地:湖北来自iPhone客户端7楼2021-06-27 12:46
              回复
                好帖,收藏了


                IP属地:河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8楼2021-06-27 12:49
                回复
                  2025-07-31 22:46:59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好家伙,宗教学,凭热爱读研真的很牛……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9楼2021-06-27 13:09
                  回复
                    2、督促小孩子(高中以下)读名著合理吗?
                    承接第一条,如果我们认为名著的主体是文史哲的经典之作的话,代表作类似于《红楼梦》、《荷马史诗》、《理想国》等等的话……我的态度是,能读很好,但条件很苛刻。
                    因为不是严肃的论文,所以我会想说一点日常和名著有关的经验,来告诉大家为什么我会这么想。
                    (1)“名著”这个词在高中以下的教育中被提及的语境,一般是语文老师拿来让小孩子去写作文的
                    我不知道大家怎么想,反正我觉得应试教育中的作文真的无论对小孩子还是对文学来说都是毁灭性的打击。因为应试教育的快节奏几乎是无法容忍长时间和深度的阅读的。
                    而且我说白了,大部分的教师自己也没有很深的文学素养,更不要说文学功底和文学教育了,毕竟教师资格证不考这些。有一个会读书,且会教育孩子读书,且没有被教学任务和行政任务压垮,且有勇气去说些不一样的东西,且有时间去设计课堂的语文老师,基本上是可遇而不可求。这是我观察去当高中和初中老师的朋友们得出的经验……
                    这些名著首先会排除掉哲学和历史,而选择最能够诞生“好词好句”的文学。语文教科书对很多文章的改编我就不详谈了,对于这些课外书,情况也没有好到哪里去,说是肢解都不为过。而且因为“安全"考虑,老师和学生都会选择这些作品中最”安全“的部分,而不是最经典的部分。不过从一开始就没打算好好读书,经不经典也没什么意义就是了。
                    我必须强调,”好词好句“真是我见过最差劲的阅读方式,并且这个坏习惯被大批的学生延续到了大学。研究生三年,除了第一年和出去交流的半年,有两年的时间我一直都在做助教给学生们批改论文,他们都是应试教育的胜者,修改他们的论文真的是非常考验我血压的一件事。主要的问题如下:
                    A、莫名其妙的引用。开头就是一句尼采名言引用,问他为什么,和你的题目论证什么关系,答不上来,觉得就应该在开头放上这样一句,显得高大上。
                    B、拿来主义。有一门课提到了”儒教“,一百二十人以儒教为主题写论文的大概有60%,其中提到对于”儒教“定义争议的只有不到五人,问他们为什么这么轻易地接受了儒教这个提法,回答”因为老师提到了就觉得是有的“。遇到自己不清楚的词也是直接就用,问你怎么定义的,不清楚,看到作者用就用了。(血压飙升)
                    C、文献运用一塌糊涂。利用知网关键词搜索文献,不管三七二十一就往自己文章里填,人话能说清楚的偏偏要具体引用,就是一句”总而言之“都要引用,不会用自己说话,跟做剪报没有区别。无视语境,用别人的嘴说自己的话。
                    D、结尾一定要来价值升华。还是儒教那门课,一个学生让我看论文,前面都在说明清徽商伦理,最后结论那段突然和我说起文化自信,我说你为什么要提文化自信?他:“就是觉得结尾要升华一下。”
                    我:大脑,在颤抖。
                    开玩笑的,我还是比较喜欢我的学生们的,至少他们没有举报我,我说了他们也好好改好好听。
                    如果你觉得以上的问题自己也有或者根本不成问题,恭喜你……你也是语文教育的受害者。
                    “好词好句”万恶之源。因为只要好词好句,看上去好看的句子,不顾语境就拿来用,也就根本没有培养他们文章的整体性,也缺乏分析具体语境的意识,缺乏论证的基本素养。没有语境(这个很大程度上是哲学与历史辅助的,而这两门学科,正经的知识在大学之前基本等于零)就很难被文学所打动。既没有学会如何欣赏文章,也没有学会如何去写文章,读这些书有什么用?唯一的用处就是拿出去***,这些书对他没有丝毫意义,不读说不定还能说点儿人话。
                    可能有人觉得D情况中这个价值升华和好词好句没什么关系。关系大了我跟你说(情绪逐渐激动)。好词好句中的这个好是谁定义的?不是学生自己,它是有硬性标准的。什么是可以用的安全的句子,什么是美?什么是好?什么是善?这些都不是学生自己定的,也不是他们靠读书培养出来的,而是被规定好的,你认同这个规定有分,不认同就没分,一张白纸拿什么跟你争?在大多数学生从上小学到上大学的十二年里,他们的价值观是被这些规定好的价值挤满的,根本没有所谓名著介入的余地,说是说读名著,笑死,根本没读,读个寂寞。
                    这也是为什么上了大学之后很多学生觉得文史哲的课毁三观的原因,我也很无奈啊,我本来只是帮助你们完善三观的,现在还要把上面的东西敲敲碎,从废墟里面把你挖出来,我也很吃力啊。(lll¬ω¬)
                    好,我冷静一下,喝口水,后面再说第二点。


                    IP属地:上海11楼2021-06-27 14:22
                    收起回复
                      不歇不知道,好家伙,歇了就觉得累了,改明儿再写吧。
                      反正第二个是说读名著的门槛小孩子很难把持住的,明天写吧,累了。


                      IP属地:上海12楼2021-06-27 14:34
                      回复
                        中国的四大名著,除了《三国演义》以外,其他的我都看了。包括以前初中的时候,老师罗列的外国名著。看了挺多一部分(主要是每年会去表姐家玩,但是表姐家只有书。)《红楼梦》没怎么看懂,但是看到黛玉死的时候好难过。《西游记》我爸有繁体版的很厚的一本,读了大概1/4,因为实在是看不太懂繁体字。(学历问题,抱歉。)但是那是应该是没有删减过的,与之前看的那个电视版的《西游记》,还有那种简体字的《西游记》不同,那本繁体的更多,更细化一点,而且的确是带点恐怖在里面。至于《水浒传》,大部分都已经忘记,但是我觉得有些三观并不符合现在的人,比如那个他们要逼那个谁上梁山(已经忘记名字了,抱歉。)然后杀掉了他雇主家的孩子,我感觉很不可思议,而且那种描写很血淋淋。
                        我看到很多人说《简爱》其实傻白甜,但是我们不能以现在的眼光去看待过去,在当时那个年代简爱的所作所为是社会所抗衡的,但是我感觉《呼啸山庄》更好看一点。《巴黎圣母院》我个人感觉是不错的,虽然有些没看懂。
                        以上是我普通人的想法,不知道对不对


                        IP属地:罗马尼亚来自Android客户端13楼2021-06-27 15:41
                        收起回复
                          dd


                          IP属地:四川来自Android客户端14楼2021-06-27 15:46
                          回复
                            dd,大佬加油


                            IP属地:北京来自Android客户端16楼2021-06-27 16:49
                            回复
                              2025-07-31 22:40:59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莫名其妙的引用,让我想到中学有同学虚构名人名言凑字数……
                              说到写论文,我写作业时候基本不写脚注。但看文献的时候发现没脚注尾注的,真的拳头硬了,想抓作者问问他那句哪来的。


                              IP属地:中国澳门来自Android客户端17楼2021-06-27 16:50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