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威风吧 关注:4贴子:5
  • 0回复贴,共1

第六章 细菌和噬菌体的遗传 6学时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第一节  细菌和噬菌体的遗传基础
一、细菌
菌落:在固体培养基的表面或内部,单个微生物生长繁殖到一定程度可以形成肉眼可见的、有一定形态结构的子细胞生长群体。
营养缺陷型:由于在营养代谢上有缺陷而不能利用某种营养物质的类型,称营养缺陷型。(Met-)。
野生型:能利用某种营养物质的类型(Met+)。
敏感型:对某种药物缺乏耐受能力的类型。链霉素敏感(Strs)。
抗性型:对某种药物有耐受能力的类型(Strr)。
二、噬菌体
病毒分三类:植物病毒、动物病毒和噬菌体。
三、细菌和病毒是遗传研究的好材料
1、繁殖快, 世代短: 细菌20分钟一代,病毒一小时可繁殖百个。
2、便于基因作用的研究:显隐性都表现,可设计各种营养缺陷型,来对应基因的功能。
3、便于研究基因突变:首先是单倍体易于表现(隐性和显性都表现)。虽然突变率<105, 至少需上百个培养皿,但只要培养基上加所希望突变的抗性物质,就有望短期鉴定出来。
4、便于研究基因的精细结构:遗传物质简单,  只含裸露DNA或RNA。
5、易管理和化学分析。 一个试管可装很多; 易于获得大的数量用于分析。
6、可用作研究高等生物的简单模型。高等生物复杂,可用细菌来代替某种研究。
第二节  细菌的遗传分析*
一、细菌的质粒
质粒:细菌中除主染色体之外,能进行自主复制的遗传单位。可随细胞分裂分配到子细胞中。
(二)质粒的性质
1、复制作用:质粒为分子量较小的环状双链DNA分子,能够自我复制,复制时DNA必须附着于细胞膜上的唯一接触点。
2、与染色体的结合作用:质粒可以独立存在于细胞质中,也可以整合到主染色体上,成为染色体的一部分,这样的质粒特称为附加体。
3、质粒的不配合性:通常含有相同基因的质粒(具有相当同源性的两个质粒)不能稳定地存在于一个细菌中。
4、消失作用:质粒在寄主细胞内,有时会自行消失。这种现象有时还受环境影响。吖黄素处理可使F+变成F-
5、质粒可以在同种个体间移动(F因子),也可以在种间转移(R因子)
6、每个质粒的结构中都含有与自主复制有关的区域。可转移的质粒具有与转移有关的基因。
(三)大肠杆菌质粒
E.coli质粒有F因子、R因子和col因子等。
1、F因子(性因子、F质粒):F因子属于致育质粒,为附加体。可使细菌产生管状的性纤毛(性伞毛),决定细菌的交配状态。具F因子的细菌相当于雄性(供体),用F+表示,不具有F因子的大肠杆菌相当于雌性(受体),用F-表示。
F因子的结构:原点(O):转移的起点
可育基因(性伞毛基因群):使细菌表面出现一至若干性伞毛。
DNA复制酶基因:(复制区)F因子本身复制有关。
插入序列(插入区):即IS插入序列,与F因子插入细菌染色体过程有关。IS有极性!
2、R因子:是一种抗性质粒,几乎存在于所有细菌中,多数R因子不整合,而保持自主复制。这类质粒对许多抗生素有抗性,可以在基因工程中用作基因载体的标记,以便筛选。
3、col因子:(大肠杆菌素原因子)与产生大肠杆菌素有关,杀死其它肠道细菌。
二、细菌的杂交
(一)典型的细菌杂交实验
(二)F+、Hfr菌株与F-菌株的杂交
1、F+×F-→1小时后→95%F-→F+  主染色体进入的频率小于1/100万。
接合管的形成:菌株靠近→细胞膜融合→两细胞间形成接合管
F因子转移:F因子从原点断裂,以原点为先导,边复制边转移(因此叫滚环复制),复制后的F因子转移到另一个细胞中。细胞分开,使F-变成F+。
(1)F+细菌通过纤毛与F-细菌接触并发生相互作用 。
(2)F+细菌出现缺口,双链之一被切断,从断端转移F因子的一条链到F-细菌中。
(3)F因子的一条链一进入F-细菌中,就在F-细菌中复制新的 F因子。
(4)复制完成后, F-细菌变成F+ ,同时原有F+细胞也完成F因子另一条链的复制,所以转移是 F+的拷贝。
所以最终是F-细菌变成F+细菌,而原有的F+细菌则不变。



IP属地:浙江1楼2005-12-29 09:01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