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学吧 关注:665贴子:4,468
    在我国旧社会,元曲是不受重视的。对元曲作认真的研究并给予恰当评价的,当首推王国维91877-1927)。1877是光绪三年,这是清政府已经开始动摇。到王国维自沉于昆明湖的1927年,已经是五四运动之后的八年了。
     王国维对宋元戏曲史的研究,开始于1912年。从他的著作,宋元戏曲考》发表以后,国人始多珍视元曲,承认元曲是“元代最佳文学‘,可与唐诗宋词鼎立。
     新文化运动,文学方面主要提倡白话文及胡适提倡的“八不主义”。元杂剧的宾白部分,是白话文写的,因此也受到新派的青睐。然而古本戏曲并不为文人雅士所重视。
   最近几十年来,努力搜集这方面资料而贡献又最大的,当为郑振铎先生。读其《劫中得书记》《困学集》等书,可知其功甚伟。重要的有《张小山乐府》,《杂剧新编》等。


IP属地:日本1楼2010-04-11 18:32回复
    以上是对元曲鉴赏的回顾,参考资料:〈元曲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5年版)


    IP属地:日本2楼2010-04-11 18:39
    回复
         元代是元曲的鼎盛时期。一般来说,杂剧和散曲合称为元曲,是元代文学主体。不过,元杂剧的成就和影响远远超过散曲,因此也有人以“元曲”单指杂剧,元曲也即“元代戏曲”。   就元杂剧来说,在旧时代已经没能得到读书人的公允评价,但它比散曲还算星云些。直到1922年,胡适发表<元人的曲子〉,表彰了一些元代散曲家及其作品(那时胡适并没有用“散曲”这个名词),从他这篇文章来看,当时学人对杂剧已经有较好评价,对散曲还是有些看不起。胡适此文,主要是为散曲抱不平。
         一般读者对元散曲的鉴赏和研究,注意得比元杂剧早。元人编的散曲总集,现存者有四种:
          〈阳春白雪〉〈太平乐府〉〈乐府新声〉〈乐府群玉〉
          虽有定格,但并不死板,允许在定格中加衬字,部分曲牌还可增句,押韵上允许平仄通押,与律诗绝句和宋词相比,有较大的灵活性。所以读者可发现,同一首“曲牌”的两首有时字数不一样,就是这个缘故(同一曲牌中,字数最少的一首为标准定格)。
          一方面,元曲继承了诗词的清丽婉转;一方面,元代社会使读书人位于“八娼九儒十丐”的地位,政治专权,社会黑暗,因而使元曲放射出极为夺目的战斗的光彩,透出反抗的情绪;锋芒直指社会弊端,直斥“不读书最高,不识字最好,不晓事倒有人夸俏”的社会,直指“人皆嫌命窘,谁不见钱亲”的世风。元曲中描写爱情的作品也比历代诗词来得泼辣,大胆。这些均足以使元曲永葆其艺术魅力。
      


      IP属地:日本3楼2010-04-11 19:02
      回复
        元曲的组成,包括两类文体:一是包括小令、带过曲和套数的散曲;二是由套数组成的曲文,间杂以宾白和科范,专为舞台上演出的杂剧。“散曲”是和“剧曲”相对存在的。剧曲是用于表演的剧本,写各种角色的唱词、道白、动作等;散曲则只是用作清唱的歌词。从形式上看,散曲和词很相近,不过在语言上,词要典雅含蓄,而散曲要通俗活泼;在格律上,词要求得严格,而散曲就更自由些。散曲从体式分两类:“小令”和“散套”。小令又叫叶儿,体制短小,通常只是一支独立的曲子(少数包含二三支曲子)。散套则由多支曲子组成,而且要求始终用一个韵。散曲的曲牌也有各式各样的名称,如《叼叨令》、《刮地风》、《喜春来》、《山坡羊》、《红绣鞋》之类,这些名称多很俚俗,这也说明散曲比词更接近民歌。元曲以其作品揭露现实的深刻以及题材的广泛、语言的通俗、形式的活泼、风格的清新、描绘的生动、手法的多变,在中国古代文学艺苑中放射着璀璨夺目的异彩。
        


        IP属地:日本4楼2010-04-11 19:05
        回复
          元曲的发展,可以分为三个时期。
               初期:元朝立国到灭南宋。这一时期元曲刚从民间的通俗俚语进入诗坛,有鲜明的通俗化口语化的特点和犷放爽朗、质朴自然的情致。作者多为北方人,其中关汉卿、马致远、王实甫、王小军、白朴等人的成就最高,比如关汉卿的杂剧写态摹世,曲尽其妙,风格多变,小令活泼深切,晶莹婉丽,套数豪辣灏烂,痛快淋漓。马致远创作题材宽广,意境高远,形象鲜明,语言优美,音韵和谐,被誉为元散曲中的第一大家“曲状元”和“秋思之祖”。
               中期:从元世祖至元年间到元顺帝后至元年间。这一时期的元曲创作开始向文化人、专业化全面过渡,散曲成为诗坛的主要体裁。重要作家有郑光祖、睢景臣、乔吉、张可久等。
               末期:元成宗至正年间到元末。此时的散曲作家以弄曲为专业,他们讲究格律词藻,艺术上刻意求工,崇尚婉约细腻、典雅秀丽,代表作家有张养浩、徐再思等。
               总之,元曲作为“一代之文学”,题材丰富多样,创作视野阔大宽广,反映生活鲜明生动,人物形象丰满感人,语言通俗易懂,是我国古代文化宝库中不可缺少的宝贵遗产。


          IP属地:日本5楼2010-04-11 19:06
          回复
            我认为比较好的元曲
                   〔双调〕水仙子·夜雨
                                           徐再思
                 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
                 落灯花棋未收,叹新丰孤馆人留。
                 枕上十年事,江南二老忧,都到心头。
                              沉醉东风.重九         卢挚
                  题红叶清流御沟,赏黄花人醉歌楼。天长雁影稀,月落山容瘦。 冷清清暮秋时候,衰柳寒蝉一片愁, 谁肯教白衣送酒。
                             
                                沉醉东风闲居         卢挚
                    
                  恰离了绿水青山那答,早来到竹篱茅舍人家。野花路畔开,村酒糟头榨。直晓得欠欠答答,醉了山童不劝咱,白发上黄花乱插。
            此首小令写饮酒的意趣。全篇语言皆为口语,无一生僻字,无一句直接抒情语,明白如话,却形象生动,甚是传神。绿水青山、竹篱茅舍的景色,构成了生动活泼的田园生活图景,使人赏心悦目;野花路开,村酒槽榨的画面,充满田园情趣,画面清晰,色彩艳丽,又富有流动感,充满生机。“直吃的欠欠答答”一语,直画出主人公将一切置之脑后的酩酊醉态。“醉了山童不劝咱”二句,对山村稚子顽皮神态的刻画,极富动态美,使全诗洋溢着欢快活泼的气氛。
            


            IP属地:日本7楼2010-04-11 19:15
            回复
                  元代人好怀古,尤其在绘画中,怀古之风更为盛行。元代仕女画中汉制服饰好因袭前代,因此常常会误倒现代人。所以看元代仕女画,是需要一定的分辨能力的。这是我的一点补充。


              IP属地:日本9楼2010-04-11 19:26
              回复
                哈 …拜读。谢谢柯南妹妹了


                10楼2010-04-15 01:15
                回复


                  11楼2010-04-17 01:00
                  回复
                    12楼2010-04-17 14:29
                    回复


                      13楼2010-04-17 14:32
                      回复


                        14楼2010-04-17 14:33
                        回复
                          回复:12楼
                          我也看到了。我什么也不想说。看魔术快斗去了


                          IP属地:日本15楼2010-04-17 14:40
                          回复


                            16楼2010-04-25 21:41
                            回复
                              回复:16楼
                              我是感觉元朝的服饰很没品.而且元朝也没有什么完整的服制.姑姑冠貌似只在元朝才有,且多为蒙古贵族所用。汉族妇女,尤其是江南女子,就基本不用。古诗有云:江南有眼何曾见,争卷珠帘看姑姑。


                              IP属地:日本17楼2010-04-25 21:47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