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位博主曾分享过这样一个故事:
一个抑郁症的女孩在复诊,看见女孩在看书,医生马上表扬了一句:“孩子真用功。”
本来表扬对病中的孩子来说绝对是一件好事,没想到母亲随口就回应:
“用功?假用功!”
医生顿时被母亲气得跳脚,又无可奈何。
医生们费尽心机把孩子心里的伤痛抚平了,家长却轻而易举地用一句话把孩子扎得满身是伤。
心理学家费尔贝恩说过:
孩子感受到父母不好的对待时,为了维持父母是好的这种意向,会倾向于认为自己是不好的。
父母打击孩子,只会让孩子觉得自己不配变好 ,不配被爱。
《老师请回答》节目中,7岁的男孩邹骁的妈妈,对他总是很严格。
母子俩一起做作业,一个拼音没有拼好,妈妈立马发火 :
“怎么回事,这么基本的还要错?”
晚饭后作业没写完,还要罚写,邹骁委屈地抹眼泪,妈妈马上不悦:
“你要哭哭啼啼的,咱俩就别谈了,你自己干去吧。”
邹骁妈妈说,自己有时候会口不择言,会说一些很伤人的话,气头上来的时候,就会失去自控。
孩子爸爸也表示:
妈妈每天都在批评孩子,从来不鼓励,孩子一半的精力都在看她的脸色,根本没法学习。
最后当老师问:“你觉得你爸爸妈妈理解你吗?”
邹骁哭了,他说:“妈妈说我是二百五。”
孩子年龄尚浅,他是不会区分事实和玩笑的,他们会相信父母说的有关自己的话,并将其变为自己的观念。
父母习惯性贬低孩子,不仅会让孩子自卑;那些伤人的话,还会影响孩子的信心和勇气,在学习成长过程中容易陷入自我否定,产生厌学情绪。
02“贬低式”教育,是毁掉孩子学习力的隐形凶器
心理学家说:父母贬低孩子,会使孩子产生强烈的自卑心理。
长大后,在人际交往中,常常涌现出自惭形秽的情绪,缺乏安全感和对人的信任感,总是会觉得自己配不上这世界的一切美好。
长此以往,还会增加孩子患抑郁症的几率。
然而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看到家长处于以下几种心态来贬低孩子。
“贬低式”鼓励
中国社科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等机构曾发布《青少年蓝皮书》,通过对多个城市学生的调研,整理出了“孩子最讨厌家长说的5句话”:
① 快去学习/快写作业!
② 你看别人家的孩子/你看看别人!
③ 不许看手机/不许看电视/不许玩游戏!
④ 真没用/笨!
⑤ 一天到晚就知道玩!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适当的给孩子一些提醒和催促,在一定程度上能让他学会自我调整心理。
接受正确的是提醒是有必要的,但是一些家长总会在此用力过猛或者一味错解其真正含义:
比如:孩子上课难以保持专注,学习成绩不理想,孩子自己也很着急,如果父母不能及时给予有效的引导和鼓励,还加以打击、吼骂,会直接打击孩子学习积极性和自信心,很容易导致孩子厌学情绪的产生。
“贬低式”谦虚
不少家长不仅很少夸奖自己的孩子,还无法坦然面对别人夸奖自己的孩子。
比如,亲朋好友夸一句:“你这次考试进步很大,值得鼓励!”出于礼貌和谦虚,有的家长会立刻说:“他不行,不如你家孩子成绩好。”
很多时候,孩子通过自己的努力考取了好的成绩,获得了一定的进步,是非常希望得到父母的肯定和鼓励的。
如果这个时候家长看不到孩子的进步和努力,反而一味贬低,这对于孩子的学习自信心和积极性的打击是非常大的。
比如:孩子因为上课注意力不集中、搞小动作等问题,没有及时搞懂课堂知识点,导致后续课程学习难以正常进行,长此以往,孩子不懂的知识点会越来越多,学习容易进入恶性循环,学习成绩难以得到提升。
03避免“贬低式教育”,我们该如何做?
别让贬低孩子成为你的日常社交,多鼓励他们吧!
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看到这样的情形:两位家长凑到一起,都会一直说对方孩子的有点,然后开始贬低自己的孩子。
在家长看来这只是家长之间为了拉进距离的社交方式,可如果这样的社交方式在孩子在场的时候,听到自己的父母这样评价自己,会怎么想?
“原来在爸妈眼里我就是这样的……”
“爸妈明显不爱我……”
很明显,这时候孩子的情绪会变得低落沮丧,自我评价变低,同时也会逐渐滋生出消极的心理。时间一长,就会养成孩子自卑的心态。
所以,家长们在人前人后,都可以经常的鼓励孩子,这会让他更有努力的动力,如果孩子在某方面取得了进步,家长一定不要吝啬自己的赞美之词。
把孩子当成独立的个体,用同理心尊重孩子
不管是在跟孩子沟通,还是听孩子表达自己想法的时候,家长都要将孩子看做是一个独立的个体,表现出如同成人间的尊重,让孩子明白自己在父母心中有非常重要的位置。
这样孩子才会变得越来越自信,亲子关系也越来越融洽,这种同理心非常重要。
一个抑郁症的女孩在复诊,看见女孩在看书,医生马上表扬了一句:“孩子真用功。”
本来表扬对病中的孩子来说绝对是一件好事,没想到母亲随口就回应:
“用功?假用功!”
医生顿时被母亲气得跳脚,又无可奈何。
医生们费尽心机把孩子心里的伤痛抚平了,家长却轻而易举地用一句话把孩子扎得满身是伤。
心理学家费尔贝恩说过:
孩子感受到父母不好的对待时,为了维持父母是好的这种意向,会倾向于认为自己是不好的。
父母打击孩子,只会让孩子觉得自己不配变好 ,不配被爱。
《老师请回答》节目中,7岁的男孩邹骁的妈妈,对他总是很严格。
母子俩一起做作业,一个拼音没有拼好,妈妈立马发火 :
“怎么回事,这么基本的还要错?”
晚饭后作业没写完,还要罚写,邹骁委屈地抹眼泪,妈妈马上不悦:
“你要哭哭啼啼的,咱俩就别谈了,你自己干去吧。”
邹骁妈妈说,自己有时候会口不择言,会说一些很伤人的话,气头上来的时候,就会失去自控。
孩子爸爸也表示:
妈妈每天都在批评孩子,从来不鼓励,孩子一半的精力都在看她的脸色,根本没法学习。
最后当老师问:“你觉得你爸爸妈妈理解你吗?”
邹骁哭了,他说:“妈妈说我是二百五。”
孩子年龄尚浅,他是不会区分事实和玩笑的,他们会相信父母说的有关自己的话,并将其变为自己的观念。
父母习惯性贬低孩子,不仅会让孩子自卑;那些伤人的话,还会影响孩子的信心和勇气,在学习成长过程中容易陷入自我否定,产生厌学情绪。
02“贬低式”教育,是毁掉孩子学习力的隐形凶器
心理学家说:父母贬低孩子,会使孩子产生强烈的自卑心理。
长大后,在人际交往中,常常涌现出自惭形秽的情绪,缺乏安全感和对人的信任感,总是会觉得自己配不上这世界的一切美好。
长此以往,还会增加孩子患抑郁症的几率。
然而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看到家长处于以下几种心态来贬低孩子。
“贬低式”鼓励
中国社科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等机构曾发布《青少年蓝皮书》,通过对多个城市学生的调研,整理出了“孩子最讨厌家长说的5句话”:
① 快去学习/快写作业!
② 你看别人家的孩子/你看看别人!
③ 不许看手机/不许看电视/不许玩游戏!
④ 真没用/笨!
⑤ 一天到晚就知道玩!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适当的给孩子一些提醒和催促,在一定程度上能让他学会自我调整心理。
接受正确的是提醒是有必要的,但是一些家长总会在此用力过猛或者一味错解其真正含义:
比如:孩子上课难以保持专注,学习成绩不理想,孩子自己也很着急,如果父母不能及时给予有效的引导和鼓励,还加以打击、吼骂,会直接打击孩子学习积极性和自信心,很容易导致孩子厌学情绪的产生。
“贬低式”谦虚
不少家长不仅很少夸奖自己的孩子,还无法坦然面对别人夸奖自己的孩子。
比如,亲朋好友夸一句:“你这次考试进步很大,值得鼓励!”出于礼貌和谦虚,有的家长会立刻说:“他不行,不如你家孩子成绩好。”
很多时候,孩子通过自己的努力考取了好的成绩,获得了一定的进步,是非常希望得到父母的肯定和鼓励的。
如果这个时候家长看不到孩子的进步和努力,反而一味贬低,这对于孩子的学习自信心和积极性的打击是非常大的。
比如:孩子因为上课注意力不集中、搞小动作等问题,没有及时搞懂课堂知识点,导致后续课程学习难以正常进行,长此以往,孩子不懂的知识点会越来越多,学习容易进入恶性循环,学习成绩难以得到提升。
03避免“贬低式教育”,我们该如何做?
别让贬低孩子成为你的日常社交,多鼓励他们吧!
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看到这样的情形:两位家长凑到一起,都会一直说对方孩子的有点,然后开始贬低自己的孩子。
在家长看来这只是家长之间为了拉进距离的社交方式,可如果这样的社交方式在孩子在场的时候,听到自己的父母这样评价自己,会怎么想?
“原来在爸妈眼里我就是这样的……”
“爸妈明显不爱我……”
很明显,这时候孩子的情绪会变得低落沮丧,自我评价变低,同时也会逐渐滋生出消极的心理。时间一长,就会养成孩子自卑的心态。
所以,家长们在人前人后,都可以经常的鼓励孩子,这会让他更有努力的动力,如果孩子在某方面取得了进步,家长一定不要吝啬自己的赞美之词。
把孩子当成独立的个体,用同理心尊重孩子
不管是在跟孩子沟通,还是听孩子表达自己想法的时候,家长都要将孩子看做是一个独立的个体,表现出如同成人间的尊重,让孩子明白自己在父母心中有非常重要的位置。
这样孩子才会变得越来越自信,亲子关系也越来越融洽,这种同理心非常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