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我在中国有70000多家企业
日本:我在中国有50000多家企业
韩国:我在中国有60000多家企业
新加坡:我在中国有近20000家企业
很多人觉得奇怪,中国有着数量庞大的人口和市场环境,过去几十年间可谓是全球各国中最热门的投资市场之一,它们纷纷来到我国投资建厂,正如上面数据表现的一样。单单是美日韩三者加起来都有近20万家企业存在于我国市场。
可见当初全球各国对于中国市场无疑是认可的。但为何最近这几年,却陆续有不少知名的外国企业开始选择离开中国市场,比如三星关闭了在天津、惠州的手机代工厂搬去了越南;富士康去了印度建厂,准备把大部分产能将来搬去印度;还有阿迪、耐克、雷克萨斯、苹果、高通等等。
它们之所以这样做,一方面是认为中国的人口红利不再,想去东南亚争夺更低廉的劳动力,扩大利润。另一方面,这么多外企纷纷去中国化,某种程度上也是为了遏制中国制造业的发展,因为很明显的道理是,三星、富士康这些企业把工厂搬走后,中国将有几十万工人面临失业风险。
不过有一点它们想错了的是,离开中国之后,非但它们自己发展不如想象的那般好,中国市场的发展也不是它们预期的那样,反而是发展更好了。这是因为,外企们的离开固然是带走了大片的供应链市场,造成了很多的失业,但同时却也给中国的本土企业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机会。
比如,当初阿迪、耐克选择离开中国市场,把工厂开到越南,但这几年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国潮成为一种新的时尚,再加上国内数字化转型的深入,反而使得安踏、特步等中国品牌得到了极大发展。像特步2016年开始将旗下海内外的店铺全部接入了钉钉,所有前端经营数据都能通过数字化的方式实时呈现,使得后端供应链可以实现快速反应,只要钉钉发现了有爆款潜质的货品,立刻让上游的供应商加大产量,从而大大优化了其自身的供应链体系。
于是就这样,得益于新生产力工具钉钉的辅助,特步也是获得了市场竞争的成功,这几年发展在国内运动品牌中的排名也是上升了不少。这样不仅提升了国货的竞争力,也使得国货在与阿迪耐克这些巨头的竞争中,不落下风。
而如今回过头来再看,那些离开了中国市场的企业发展如何呢?
阿迪、耐克当初把超50%的产能转移到了越南,如今遇到疫情,基本上已经陷入了停工停产的境地,为此耐克CEO无奈表示,今年可能会减少6亿美元的销售额;郭台铭当初带着富士康跑去印度建厂,结果同样因为类似原因,印度工厂产能跟不上,如今又灰溜溜回归了国内市场;
还有三星,当初去中国化最彻底,在中国国内所有工厂基本都关了,跑去印度和越南建厂,手机也不在中国卖了,但如今呢?其在印度和越南的工厂同样面临停工风险不说,一边又暗戳戳盘面着让手机业务回到中国市场,但可惜的是,中国消费者答不答应却还是两说。
只能说,我们中国从来都是抱着开放互惠的态度接纳外国企业们来国内建厂,但若是有些人想搞釜底抽薪,一边在中国市场卖产品,一边把中国工厂关闭跑去国外,这般行径将来发展出现问题也只能说是自作自受了。
大家觉得呢?

日本:我在中国有50000多家企业
韩国:我在中国有60000多家企业
新加坡:我在中国有近20000家企业
很多人觉得奇怪,中国有着数量庞大的人口和市场环境,过去几十年间可谓是全球各国中最热门的投资市场之一,它们纷纷来到我国投资建厂,正如上面数据表现的一样。单单是美日韩三者加起来都有近20万家企业存在于我国市场。
可见当初全球各国对于中国市场无疑是认可的。但为何最近这几年,却陆续有不少知名的外国企业开始选择离开中国市场,比如三星关闭了在天津、惠州的手机代工厂搬去了越南;富士康去了印度建厂,准备把大部分产能将来搬去印度;还有阿迪、耐克、雷克萨斯、苹果、高通等等。
它们之所以这样做,一方面是认为中国的人口红利不再,想去东南亚争夺更低廉的劳动力,扩大利润。另一方面,这么多外企纷纷去中国化,某种程度上也是为了遏制中国制造业的发展,因为很明显的道理是,三星、富士康这些企业把工厂搬走后,中国将有几十万工人面临失业风险。
不过有一点它们想错了的是,离开中国之后,非但它们自己发展不如想象的那般好,中国市场的发展也不是它们预期的那样,反而是发展更好了。这是因为,外企们的离开固然是带走了大片的供应链市场,造成了很多的失业,但同时却也给中国的本土企业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机会。
比如,当初阿迪、耐克选择离开中国市场,把工厂开到越南,但这几年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国潮成为一种新的时尚,再加上国内数字化转型的深入,反而使得安踏、特步等中国品牌得到了极大发展。像特步2016年开始将旗下海内外的店铺全部接入了钉钉,所有前端经营数据都能通过数字化的方式实时呈现,使得后端供应链可以实现快速反应,只要钉钉发现了有爆款潜质的货品,立刻让上游的供应商加大产量,从而大大优化了其自身的供应链体系。
于是就这样,得益于新生产力工具钉钉的辅助,特步也是获得了市场竞争的成功,这几年发展在国内运动品牌中的排名也是上升了不少。这样不仅提升了国货的竞争力,也使得国货在与阿迪耐克这些巨头的竞争中,不落下风。
而如今回过头来再看,那些离开了中国市场的企业发展如何呢?
阿迪、耐克当初把超50%的产能转移到了越南,如今遇到疫情,基本上已经陷入了停工停产的境地,为此耐克CEO无奈表示,今年可能会减少6亿美元的销售额;郭台铭当初带着富士康跑去印度建厂,结果同样因为类似原因,印度工厂产能跟不上,如今又灰溜溜回归了国内市场;
还有三星,当初去中国化最彻底,在中国国内所有工厂基本都关了,跑去印度和越南建厂,手机也不在中国卖了,但如今呢?其在印度和越南的工厂同样面临停工风险不说,一边又暗戳戳盘面着让手机业务回到中国市场,但可惜的是,中国消费者答不答应却还是两说。
只能说,我们中国从来都是抱着开放互惠的态度接纳外国企业们来国内建厂,但若是有些人想搞釜底抽薪,一边在中国市场卖产品,一边把中国工厂关闭跑去国外,这般行径将来发展出现问题也只能说是自作自受了。
大家觉得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