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苦难的岁月
苦难的童年是难忘而又刻骨铭心的。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有人认为是飞来横祸,经不起苦难的折磨而消失得无影无踪;有人认为是宝贵财富,被苦难磨炼成为强者。本书主人公就是这样一位从苦难中走出来的,经过无数枪林弹雨洗礼的红军地下交通员。
故事从民国初叶讲起——
民国八年(1919),赣中大地发生罕见的干旱。老天爷似乎故意与天下苍生过意不去,入秋以来已有三四个月滴雨未下,干涸的土地就像一张张“嗷嗷”待哺的婴儿嘴,广袤的田野里稀稀拉拉长出来的油菜苗在冬日绵软无力的阳光照耀下软不啦叽地弯着腰站立在毫无生机的荒凉而又贫瘠的土地上,犹如劳苦大众在死亡线上挣扎一般。
位于江西高安县城位于江西高安县城西北方向约七十华里的华林山南麓的村前乡,有一个名叫社坪的小山村,紧挨村祠堂西北角矗立着一幢低矮的土坯茅草屋。凛冽的寒风无情地将屋顶上的茅草掀起,发出一阵阵“呜呜”的凄厉声,仿佛屋子的主人在向这个不平的世界发出的声声哀号。
这天,从屋内走出一个背有些微驼、蓬头垢面、胡子拉碴、瘦骨嶙峋、五十开外的庄稼汉,远看就好像一株快要枯萎的棉花蒿。只见他肩挑一担尿,一闪一闪地行走在狭窄的田埂上,一阵狂风吹来,仿佛要将他卷走一般。汉子定了定神,站稳了脚步,朝村口那条小溪走去。他径直下到溪谷,将尿桶放在溪边,费了好大劲才在凹凸不平的溪底低洼处舀满了水。他艰难地挑起一担满满的尿桶,好不容易爬上小溪来到自家油菜地旁,用木勺舀着水小心翼翼地给那几近枯萎弱小的油菜苗一蔸一蔸地点着水,生怕浪费了一丁点。汉子来回穿梭于田地之间,给两大块油菜点了一遍水,那好似干裂土地的额头上滚出了一颗颗晶莹的汗珠。他直起腰,喘着粗气,用腰间那条早已泛黄的裤腰带擦了擦额头上的汗水,抬头仰望着远处的山峦。
远处的山梁上到处是挖野菜的人,一个个弯着腰低着头,寻找可以用来果腹的食材,一双双眼睛就像猫头鹰一样搜寻捕捉每一个目标。原本青绿的山峦被挖得百孔千疮,失去了昔日的妩媚。
汉子惊喜地发现对面山谷那群挖野菜人群中有自己的老婆黄抬贞,旁边那个身穿黄色粗布大褂正挥舞锄头的十来岁小姑娘是小女儿芙蓉,她身旁那个竹篮内盛了不少各种各样叫不出名字的野菜。看来,她娘儿俩今天收获不小。他心情好了不少,拿起锄头来到红薯地挖了三五蔸红薯,才只有六七斤重。然后,十分麻利地将红薯上的土剥掉,连同那只有三五片叶子、几近枯黄的红薯藤一起放进尿桶内。他拍了拍两手的尘土,挑起尿桶再一次来到小溪旁,将红薯洗得干干净净。别看这堆红薯不大,也不好看,一个个皱巴巴的,可这是一家五口人今明两天的口粮呀。汉子将清洗好的红薯和红薯藤小心翼翼地装进两只洗干净的尿桶内,心满意足地往家走去,一路上思忖道,这两天又可以吃到香喷喷的野菜煮红薯了,一家人的温饱有了着落。
汉子刚走到村口,迎面碰上小李庄大地主李庭芳家的大管家赵年皮,心里不禁打了个寒战:碰上这个催命鬼真晦气,看来今天又没有好果子吃。
说起这个赵年皮,那可是华林山一带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地痞流氓。从小好逸恶劳、专干偷鸡摸狗的勾当,早年曾拜一位流浪在他家乡赵阁庄的打把式卖艺人为师。别看他读书不行、不愿干活,可学这玩意却十分卖力。只三年工夫,便学得了一手好拳脚,三五人近他不得。他生得五大三粗,又有一身好武艺,本可以成为一名种田的好把式,可他天生就是个游手好闲、好吃懒做的种,成年后领着一班青皮罗汉走村串户、打家劫舍,把个华林山一带搞得鸡飞狗跳、乌烟瘴气,是个人见人恨、头顶生疮、脚板流脓的坏蛋。由于他左眼角上长了一个花生米大的赘肉,加上平日里为非作歹,老百姓背地里都叫他“吊眼皮”,久而久之,竟没几人晓得他的大名。
乡亲们对他恨之入骨,一个个巴不得他早一点死。
俗话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这个可恶的赵年皮不但没被老百姓咒死,反而行起了好运。前些年被大地主李庭芳相中,充当了李家的打手与大管家。乡亲们闻知面面相觑,一个个摇头晃脑地讥讽道:“真是苍蝇遇上了臭肉。”
吊眼皮一见那汉子,远远便扯开那张沙哑的公鸡般的破锣嗓子高声嚷道:“萧升正、萧驼子,老爷今天叫我来收租谷,都准备好了吗?”
“赵管家,今年旱情这么严重,田地里干得开裂,稻谷抽不出穗、灌不了浆呀,六七亩田才打了上千斤谷子。你看这红薯干巴巴的,叫我怎么办哟?”萧升正边说边从尿桶内拿出一个瘦削的红薯递给吊眼皮看。
吊眼皮接过红薯,眼皮也没抬一下,顺手扔在地上:“我才不管呢,那是你的事!”才不管呢,是你的事萧升正赶忙放下担子,跑向路边将那块摔烂了的红薯捡起,抹去上面的灰尘,塞进嘴巴津津有味地嚼了起来。然后,挑起尿桶朝家走去。。
吊眼皮瞥了萧升正一眼,与狗腿子们一道发出了一阵窃笑声。
萧升正佯装没听见,来到家门口顺手将尿桶倒放在屋檐下,热情招呼道:“赵管家,企客(高安方言,站着的客人)难留,各位进屋里坐一坐。”当即搬来两条长凳,用手抹去了凳上的灰尘。
吊眼皮领着狗腿子们闯进家门,坐在厅堂内,噼里啪啦打了一阵算盘,说道:“萧驼子,你租了李老爷家7 亩3 分田,每亩田应收租谷63.5 斤,共计收463.5 斤,折合银两为7 两3 钱。你是交谷还是交钱呢?”
萧升正心里凉了半截,向前紧走两步来到吊眼皮的跟前,哭丧着脸央求道:“赵管家,你高抬贵手,给我少算一点。今年实在是旱情严重,与往年不同。谷仓内满打满算就只有不到一千斤谷子、五斗荞麦、三斗大豆、两斗芝麻、一担花生。倘若交了租谷,咱一家五口人怎么过明年的春荒呀!说起来真惭愧,秋收过后,我们家五口还冇(高安方言,没有)正儿八经地吃过一顿大米饭呢。你行行好,多关照关照。”
吊眼皮皱了皱眉头,没有吭声,走到灶台前拧起锅盖,见是一锅酸气扑鼻的野菜汤,忙将锅盖盖上掩鼻离开,转身看了看满面愁容的萧升正,沉吟片刻后道:“萧驼子,看在多年佃户的关系上,见你实在可怜,我今天就斗胆在李老爷跟前替你减掉3 钱银子,折合谷子19 斤。这样的话,你就交7 两银子或者444.5 斤谷子。如果交谷子的话,那4 斤半的尾数也给你一起抹掉吧,交440 斤就行了。萧驼子,这样总对得你起吧。”
萧升正连忙点头应允道:“那是,那是。不过,能否宽容数日,待我上街将花生、芝麻卖了再交田租。”
“那要等到什么猴年马月去?萧驼子,你莫得寸进尺!告诉你,你今天交也得交,不交也得交!弄发了老子的火,一分一厘也不能少。”吊眼皮不耐烦地怒斥道。
萧升正见吊眼皮如此蛮横无理,想再说几句,但喉咙里好像被什么东西堵住了,欲言又止,只好低着头站在那一动未动,两腿像筛糠一样抖个不停。
吊眼皮一见,气得高声嚷道:“看来你是有轿不坐偏要坐猪笼,不给点厉害,你还不晓得马王爷长了几只眼。弟兄们,开仓扒谷!”
狗腿子们闻听,呼啦一下,开仓的开仓、扒谷的扒谷,当即扒了5 担谷,秤也没称便上了马车。
萧升正拼命上前拉住箩筐不放,高声嚷道:“这不止四担半谷,放下一箩,这可是我全家老少的命根子哟!”
“老东西,放手!你放不放?不放,****!”吊眼皮飞起右腿朝萧升正的胸口猛踢一脚。
“唉哟”一声,萧升正被踢出一丈开外,重重摔倒在地,顿时昏迷不醒。
“走,不识抬举的老东西!”吊眼皮领着狗腿子们驾着马车扬长而去。
刚洗衣回家的春花见父亲双眼外翻、口吐白沫昏倒在寒冷的地上,急忙奔了过去,大声哭喊道:“爷,你怎么啦?快醒醒呀!”春花拿出吃奶的力气才将瘦小的父亲抱进了屋内,灌了一碗姜汤见父亲还未醒来,吓得号啕大哭,慌慌张张冲出家门。
“芙蓉,这是谁在哭?”正在挖野菜的黄抬贞听得有人哭喊着朝山梁奔来,忙问小女儿。
芙蓉站起身仔细张望了好一阵,惊叫道:“娘,那是我姐春花呢!”忙丢下手上的锄头朝春花奔去,边跑边狂喊道:“姐,我和娘在这儿。”
“春花,你哭啥呢?”还没等大女儿来到跟前,黄抬贞焦急地问道。
“娘,不好啦,我爷被人打伤在地,吐了不少血,人还冇醒过来。”春花上气不接下气地哭诉道。
“芙蓉,收拾一下,我和你姐先走一步。”黄抬贞在春花搀扶下跌跌撞撞地朝村里奔去。
“他爷,你这是怎么啦?怎么啦?”黄抬贞来到丈夫床前哭问道。
许久,萧升正“唔”的一声,从昏迷中醒了过来。
春花、芙蓉姐妹俩在一旁一调羹一调羹耐心地喂着刚熬的生姜水,用毛巾细心揩去父亲嘴角边的血渍,见他慢慢睁开了眼睛,二人阴郁的脸上才露出了丝丝笑容。
“我爷醒过来了。爷,您哪儿不舒服?”芙蓉噙着泪关切地问道。
萧升正忍着剧痛,望着焦急的妻子和两个漂漂亮亮的女儿,摇摇头,轻描淡写地说:“是吊眼皮那个天杀地收的带着狗腿子们强行开仓扒去了五担谷,我上前去阻拦,被他一脚踢在了胸口上,还好冇伤着性命。”停顿片刻后,朝妻子说道:“抬贞,这儿冇事,快去把那谷仓收拾一下,莫让老鼠钻了进去。”
“这个吊眼皮,老天爷总有一天会把他收去的!”黄抬贞见丈夫终于醒来,长舒了一口气,这才抹着泪转身进厅堂收拾去了。
机灵的芙蓉连忙伸出稚嫩的小手去给父亲抚摸胸口。
是夜,萧升正拉着黄抬贞的手,用商议的口吻说:“抬贞,现如今我的身体一年不如一年,秉雪、秉上、秉淼哥仨从小分别过继给了我大哥、二哥、三哥,你也年岁大了,不可能再生育。秉雪也已为大哥生了孙子,承继了他的香火。是不是明天你到大哥家去跟大哥大嫂说一声,让秉雪回到咱家来。”
黄抬贞当即摇头:“那怎么行。大哥大嫂年岁比我们大,身体也比咱俩差,倘若秉雪一走,大儿媳上有老下有小的,叫她怎么活?再说,秉雪5 岁就过继给了大哥,都二十好几年了。大哥辛苦带大他,供他读书、帮他娶媳妇,他们才是一大家子人呢。
怎忍心向他要人?岂不要寒了大哥大嫂的心?这过桥抽板的事不能做,莫惹得众乡亲在背后戳咱的脊梁骨!”
萧升正苦笑着望着妻子,轻轻地像是自言自语般说道:“说得有道理,可秉上去年才刚成家,孩子还冇生,也不好叫他回来。秉淼还冇找媳妇,三哥的家境比咱好,让三小子过来的话,怕是到时候连媳妇也找不到,误了他的终身大事。春花姐妹俩还小,不晓得要吃多少苦。唉!真不晓得怎样才好?怪只怪我冇本事哟,连累了你娘仨。”
“老头子呀,可别这么说,你为这个家吃了不少苦,上对得起祖宗,下对得起儿女,莫太自责了,安心把伤养好。田地里的事,我们娘仨会想办法干好。要是秉生冇走的话,那该多好啊。他离开这个家都13 年了,生不见人,死不见尸,也不晓得他还在不在这个世上。唉!”黄抬贞安慰了丈夫,自己抽泣起来。
萧升正看到妻子难过的样子,忙安慰道:“孩子她娘,莫难过,说不定秉生这小子福气大,还活在这世上好好的呢。”
“要是咯(高安方言,这)样的话,那就好。咯么多年来,我无时无刻不在挂念着他。”黄抬贞抹了抹眼角上的泪水,回想起小儿子萧秉生逃离家乡的情景,仿佛就发生在昨天,历历在目。
那是13 年前(1906 年),清光绪三十二年深秋的一天清晨,11 岁的萧秉生吃了一碗菜粥,像往常一样,打着赤脚来到李庭芳家,打开牛栏,赶着十几头大黄牛往后山而去。李庭芳翻了翻白眼,没有吭声。许久才挥了挥手,示意他回家,背地里却连夜派吊眼皮上萧升正家讨赔牛钱。
吊眼皮带着一帮狗腿子提着马灯气势汹汹来到社坪村,大老远便扯开喉咙嚷嚷道:“萧驼子,快滚出来!”
萧升正和家人正在吃晚饭,连忙放下饭碗走出大门,战战兢兢来到吊眼皮的跟前赔着笑脸问:“赵管家,我萧升正又做错了什么事惹您不高兴呀?”
吊眼皮把眼睛一翻,露出几道凶光,鄙夷地看了萧升正一眼:“你是装聋还是卖傻?”
“我真的不晓得呀,赵管家。”萧升正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你儿子马伢仔今天放牛时把李老爷家的一头大黄牛给摔死了,你说怎么办?”
吊眼皮愤怒地嚷道。
“俗话说得好,放牛仔赔不起牛钱。我们家马伢仔给李老爷放牛只是挣点工钱糊糊口,哪有钱赔偿?再说,这牛是自己过圳摔死的,能怪放牛娃?赵管家,你说是不是?”萧升正不知从哪儿来的勇气,竟然辩得头头是道。
吊眼皮一时被说得哑口无言,少顷,他恼羞成怒地说:“照你这么说,我家老爷这头牛算是白死了。你不想赔是不是?”
“赵管家,凡事总得讲个理吧。莫说我家穷赔不起,就算赔得起,也没有赔的道理呀!”萧升正理直气壮地驳斥道。
♦【待续】

苦难的童年是难忘而又刻骨铭心的。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有人认为是飞来横祸,经不起苦难的折磨而消失得无影无踪;有人认为是宝贵财富,被苦难磨炼成为强者。本书主人公就是这样一位从苦难中走出来的,经过无数枪林弹雨洗礼的红军地下交通员。
故事从民国初叶讲起——
民国八年(1919),赣中大地发生罕见的干旱。老天爷似乎故意与天下苍生过意不去,入秋以来已有三四个月滴雨未下,干涸的土地就像一张张“嗷嗷”待哺的婴儿嘴,广袤的田野里稀稀拉拉长出来的油菜苗在冬日绵软无力的阳光照耀下软不啦叽地弯着腰站立在毫无生机的荒凉而又贫瘠的土地上,犹如劳苦大众在死亡线上挣扎一般。
位于江西高安县城位于江西高安县城西北方向约七十华里的华林山南麓的村前乡,有一个名叫社坪的小山村,紧挨村祠堂西北角矗立着一幢低矮的土坯茅草屋。凛冽的寒风无情地将屋顶上的茅草掀起,发出一阵阵“呜呜”的凄厉声,仿佛屋子的主人在向这个不平的世界发出的声声哀号。
这天,从屋内走出一个背有些微驼、蓬头垢面、胡子拉碴、瘦骨嶙峋、五十开外的庄稼汉,远看就好像一株快要枯萎的棉花蒿。只见他肩挑一担尿,一闪一闪地行走在狭窄的田埂上,一阵狂风吹来,仿佛要将他卷走一般。汉子定了定神,站稳了脚步,朝村口那条小溪走去。他径直下到溪谷,将尿桶放在溪边,费了好大劲才在凹凸不平的溪底低洼处舀满了水。他艰难地挑起一担满满的尿桶,好不容易爬上小溪来到自家油菜地旁,用木勺舀着水小心翼翼地给那几近枯萎弱小的油菜苗一蔸一蔸地点着水,生怕浪费了一丁点。汉子来回穿梭于田地之间,给两大块油菜点了一遍水,那好似干裂土地的额头上滚出了一颗颗晶莹的汗珠。他直起腰,喘着粗气,用腰间那条早已泛黄的裤腰带擦了擦额头上的汗水,抬头仰望着远处的山峦。
远处的山梁上到处是挖野菜的人,一个个弯着腰低着头,寻找可以用来果腹的食材,一双双眼睛就像猫头鹰一样搜寻捕捉每一个目标。原本青绿的山峦被挖得百孔千疮,失去了昔日的妩媚。
汉子惊喜地发现对面山谷那群挖野菜人群中有自己的老婆黄抬贞,旁边那个身穿黄色粗布大褂正挥舞锄头的十来岁小姑娘是小女儿芙蓉,她身旁那个竹篮内盛了不少各种各样叫不出名字的野菜。看来,她娘儿俩今天收获不小。他心情好了不少,拿起锄头来到红薯地挖了三五蔸红薯,才只有六七斤重。然后,十分麻利地将红薯上的土剥掉,连同那只有三五片叶子、几近枯黄的红薯藤一起放进尿桶内。他拍了拍两手的尘土,挑起尿桶再一次来到小溪旁,将红薯洗得干干净净。别看这堆红薯不大,也不好看,一个个皱巴巴的,可这是一家五口人今明两天的口粮呀。汉子将清洗好的红薯和红薯藤小心翼翼地装进两只洗干净的尿桶内,心满意足地往家走去,一路上思忖道,这两天又可以吃到香喷喷的野菜煮红薯了,一家人的温饱有了着落。
汉子刚走到村口,迎面碰上小李庄大地主李庭芳家的大管家赵年皮,心里不禁打了个寒战:碰上这个催命鬼真晦气,看来今天又没有好果子吃。
说起这个赵年皮,那可是华林山一带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地痞流氓。从小好逸恶劳、专干偷鸡摸狗的勾当,早年曾拜一位流浪在他家乡赵阁庄的打把式卖艺人为师。别看他读书不行、不愿干活,可学这玩意却十分卖力。只三年工夫,便学得了一手好拳脚,三五人近他不得。他生得五大三粗,又有一身好武艺,本可以成为一名种田的好把式,可他天生就是个游手好闲、好吃懒做的种,成年后领着一班青皮罗汉走村串户、打家劫舍,把个华林山一带搞得鸡飞狗跳、乌烟瘴气,是个人见人恨、头顶生疮、脚板流脓的坏蛋。由于他左眼角上长了一个花生米大的赘肉,加上平日里为非作歹,老百姓背地里都叫他“吊眼皮”,久而久之,竟没几人晓得他的大名。
乡亲们对他恨之入骨,一个个巴不得他早一点死。
俗话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这个可恶的赵年皮不但没被老百姓咒死,反而行起了好运。前些年被大地主李庭芳相中,充当了李家的打手与大管家。乡亲们闻知面面相觑,一个个摇头晃脑地讥讽道:“真是苍蝇遇上了臭肉。”
吊眼皮一见那汉子,远远便扯开那张沙哑的公鸡般的破锣嗓子高声嚷道:“萧升正、萧驼子,老爷今天叫我来收租谷,都准备好了吗?”
“赵管家,今年旱情这么严重,田地里干得开裂,稻谷抽不出穗、灌不了浆呀,六七亩田才打了上千斤谷子。你看这红薯干巴巴的,叫我怎么办哟?”萧升正边说边从尿桶内拿出一个瘦削的红薯递给吊眼皮看。
吊眼皮接过红薯,眼皮也没抬一下,顺手扔在地上:“我才不管呢,那是你的事!”才不管呢,是你的事萧升正赶忙放下担子,跑向路边将那块摔烂了的红薯捡起,抹去上面的灰尘,塞进嘴巴津津有味地嚼了起来。然后,挑起尿桶朝家走去。。
吊眼皮瞥了萧升正一眼,与狗腿子们一道发出了一阵窃笑声。
萧升正佯装没听见,来到家门口顺手将尿桶倒放在屋檐下,热情招呼道:“赵管家,企客(高安方言,站着的客人)难留,各位进屋里坐一坐。”当即搬来两条长凳,用手抹去了凳上的灰尘。
吊眼皮领着狗腿子们闯进家门,坐在厅堂内,噼里啪啦打了一阵算盘,说道:“萧驼子,你租了李老爷家7 亩3 分田,每亩田应收租谷63.5 斤,共计收463.5 斤,折合银两为7 两3 钱。你是交谷还是交钱呢?”
萧升正心里凉了半截,向前紧走两步来到吊眼皮的跟前,哭丧着脸央求道:“赵管家,你高抬贵手,给我少算一点。今年实在是旱情严重,与往年不同。谷仓内满打满算就只有不到一千斤谷子、五斗荞麦、三斗大豆、两斗芝麻、一担花生。倘若交了租谷,咱一家五口人怎么过明年的春荒呀!说起来真惭愧,秋收过后,我们家五口还冇(高安方言,没有)正儿八经地吃过一顿大米饭呢。你行行好,多关照关照。”
吊眼皮皱了皱眉头,没有吭声,走到灶台前拧起锅盖,见是一锅酸气扑鼻的野菜汤,忙将锅盖盖上掩鼻离开,转身看了看满面愁容的萧升正,沉吟片刻后道:“萧驼子,看在多年佃户的关系上,见你实在可怜,我今天就斗胆在李老爷跟前替你减掉3 钱银子,折合谷子19 斤。这样的话,你就交7 两银子或者444.5 斤谷子。如果交谷子的话,那4 斤半的尾数也给你一起抹掉吧,交440 斤就行了。萧驼子,这样总对得你起吧。”
萧升正连忙点头应允道:“那是,那是。不过,能否宽容数日,待我上街将花生、芝麻卖了再交田租。”
“那要等到什么猴年马月去?萧驼子,你莫得寸进尺!告诉你,你今天交也得交,不交也得交!弄发了老子的火,一分一厘也不能少。”吊眼皮不耐烦地怒斥道。
萧升正见吊眼皮如此蛮横无理,想再说几句,但喉咙里好像被什么东西堵住了,欲言又止,只好低着头站在那一动未动,两腿像筛糠一样抖个不停。
吊眼皮一见,气得高声嚷道:“看来你是有轿不坐偏要坐猪笼,不给点厉害,你还不晓得马王爷长了几只眼。弟兄们,开仓扒谷!”
狗腿子们闻听,呼啦一下,开仓的开仓、扒谷的扒谷,当即扒了5 担谷,秤也没称便上了马车。
萧升正拼命上前拉住箩筐不放,高声嚷道:“这不止四担半谷,放下一箩,这可是我全家老少的命根子哟!”
“老东西,放手!你放不放?不放,****!”吊眼皮飞起右腿朝萧升正的胸口猛踢一脚。
“唉哟”一声,萧升正被踢出一丈开外,重重摔倒在地,顿时昏迷不醒。
“走,不识抬举的老东西!”吊眼皮领着狗腿子们驾着马车扬长而去。
刚洗衣回家的春花见父亲双眼外翻、口吐白沫昏倒在寒冷的地上,急忙奔了过去,大声哭喊道:“爷,你怎么啦?快醒醒呀!”春花拿出吃奶的力气才将瘦小的父亲抱进了屋内,灌了一碗姜汤见父亲还未醒来,吓得号啕大哭,慌慌张张冲出家门。
“芙蓉,这是谁在哭?”正在挖野菜的黄抬贞听得有人哭喊着朝山梁奔来,忙问小女儿。
芙蓉站起身仔细张望了好一阵,惊叫道:“娘,那是我姐春花呢!”忙丢下手上的锄头朝春花奔去,边跑边狂喊道:“姐,我和娘在这儿。”
“春花,你哭啥呢?”还没等大女儿来到跟前,黄抬贞焦急地问道。
“娘,不好啦,我爷被人打伤在地,吐了不少血,人还冇醒过来。”春花上气不接下气地哭诉道。
“芙蓉,收拾一下,我和你姐先走一步。”黄抬贞在春花搀扶下跌跌撞撞地朝村里奔去。
“他爷,你这是怎么啦?怎么啦?”黄抬贞来到丈夫床前哭问道。
许久,萧升正“唔”的一声,从昏迷中醒了过来。
春花、芙蓉姐妹俩在一旁一调羹一调羹耐心地喂着刚熬的生姜水,用毛巾细心揩去父亲嘴角边的血渍,见他慢慢睁开了眼睛,二人阴郁的脸上才露出了丝丝笑容。
“我爷醒过来了。爷,您哪儿不舒服?”芙蓉噙着泪关切地问道。
萧升正忍着剧痛,望着焦急的妻子和两个漂漂亮亮的女儿,摇摇头,轻描淡写地说:“是吊眼皮那个天杀地收的带着狗腿子们强行开仓扒去了五担谷,我上前去阻拦,被他一脚踢在了胸口上,还好冇伤着性命。”停顿片刻后,朝妻子说道:“抬贞,这儿冇事,快去把那谷仓收拾一下,莫让老鼠钻了进去。”
“这个吊眼皮,老天爷总有一天会把他收去的!”黄抬贞见丈夫终于醒来,长舒了一口气,这才抹着泪转身进厅堂收拾去了。
机灵的芙蓉连忙伸出稚嫩的小手去给父亲抚摸胸口。
是夜,萧升正拉着黄抬贞的手,用商议的口吻说:“抬贞,现如今我的身体一年不如一年,秉雪、秉上、秉淼哥仨从小分别过继给了我大哥、二哥、三哥,你也年岁大了,不可能再生育。秉雪也已为大哥生了孙子,承继了他的香火。是不是明天你到大哥家去跟大哥大嫂说一声,让秉雪回到咱家来。”
黄抬贞当即摇头:“那怎么行。大哥大嫂年岁比我们大,身体也比咱俩差,倘若秉雪一走,大儿媳上有老下有小的,叫她怎么活?再说,秉雪5 岁就过继给了大哥,都二十好几年了。大哥辛苦带大他,供他读书、帮他娶媳妇,他们才是一大家子人呢。
怎忍心向他要人?岂不要寒了大哥大嫂的心?这过桥抽板的事不能做,莫惹得众乡亲在背后戳咱的脊梁骨!”
萧升正苦笑着望着妻子,轻轻地像是自言自语般说道:“说得有道理,可秉上去年才刚成家,孩子还冇生,也不好叫他回来。秉淼还冇找媳妇,三哥的家境比咱好,让三小子过来的话,怕是到时候连媳妇也找不到,误了他的终身大事。春花姐妹俩还小,不晓得要吃多少苦。唉!真不晓得怎样才好?怪只怪我冇本事哟,连累了你娘仨。”
“老头子呀,可别这么说,你为这个家吃了不少苦,上对得起祖宗,下对得起儿女,莫太自责了,安心把伤养好。田地里的事,我们娘仨会想办法干好。要是秉生冇走的话,那该多好啊。他离开这个家都13 年了,生不见人,死不见尸,也不晓得他还在不在这个世上。唉!”黄抬贞安慰了丈夫,自己抽泣起来。
萧升正看到妻子难过的样子,忙安慰道:“孩子她娘,莫难过,说不定秉生这小子福气大,还活在这世上好好的呢。”
“要是咯(高安方言,这)样的话,那就好。咯么多年来,我无时无刻不在挂念着他。”黄抬贞抹了抹眼角上的泪水,回想起小儿子萧秉生逃离家乡的情景,仿佛就发生在昨天,历历在目。
那是13 年前(1906 年),清光绪三十二年深秋的一天清晨,11 岁的萧秉生吃了一碗菜粥,像往常一样,打着赤脚来到李庭芳家,打开牛栏,赶着十几头大黄牛往后山而去。李庭芳翻了翻白眼,没有吭声。许久才挥了挥手,示意他回家,背地里却连夜派吊眼皮上萧升正家讨赔牛钱。
吊眼皮带着一帮狗腿子提着马灯气势汹汹来到社坪村,大老远便扯开喉咙嚷嚷道:“萧驼子,快滚出来!”
萧升正和家人正在吃晚饭,连忙放下饭碗走出大门,战战兢兢来到吊眼皮的跟前赔着笑脸问:“赵管家,我萧升正又做错了什么事惹您不高兴呀?”
吊眼皮把眼睛一翻,露出几道凶光,鄙夷地看了萧升正一眼:“你是装聋还是卖傻?”
“我真的不晓得呀,赵管家。”萧升正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你儿子马伢仔今天放牛时把李老爷家的一头大黄牛给摔死了,你说怎么办?”
吊眼皮愤怒地嚷道。
“俗话说得好,放牛仔赔不起牛钱。我们家马伢仔给李老爷放牛只是挣点工钱糊糊口,哪有钱赔偿?再说,这牛是自己过圳摔死的,能怪放牛娃?赵管家,你说是不是?”萧升正不知从哪儿来的勇气,竟然辩得头头是道。
吊眼皮一时被说得哑口无言,少顷,他恼羞成怒地说:“照你这么说,我家老爷这头牛算是白死了。你不想赔是不是?”
“赵管家,凡事总得讲个理吧。莫说我家穷赔不起,就算赔得起,也没有赔的道理呀!”萧升正理直气壮地驳斥道。
♦【待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