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吧 关注:14,460贴子:121,238

《品中国文人-辛弃疾》刘小川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呃,貌似吧里没有这一篇?
这是高中时候读的很喜欢的一篇文章,主要是喜欢作者的文风啦,然后还把他这一系列的其他文章都找来读过了~


1楼2010-05-04 00:06回复
          
         郁孤台下青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予,深山闻鹧鸪。
         辛弃疾的这首《菩萨蛮》,古人评价说:“菩萨蛮如此大声镗辖,未曾有也。”菩萨蛮是词牌中的小令,通常是灵巧轻柔的抒情小调,到辛弃疾的手上,却变得沉痛而激昂。郁孤台在江西赣县,临江兀然孤耸,远望如郁郁悲枪之巨人,故称郁孤台。建炎初年(1126年),金兵入侵江西,隆裕太后仓皇奔赣州,百姓大逃亡,泪洒青江水。长安指沦陷的中原。
         词写于1176年,中原沦陷半个世纪。辛弃疾时任提点江西刑狱,掌一路司法,兼节制军队。路,是宋代州以上的行政区划,类似现在的省。
         鹧鸪是愁闷的象征。民间形容鹧鸪的叫声:行不得也哥哥!
         郁孤台就像辛弃疾。不知赣县今犹存否?那是绝妙的天然雕塑。
         辛弃疾武艺高强,谋略过人,却长期受南宋朝廷的排斥,一身本领闲置。他出生于沦陷的山东,二十二岁就拉起两千多人的队伍,在敌后建立根据地,打击侵略者。他的军事论文《美芹十论》,显示出对金作战的非凡的战略眼光。可惜一腔热血化作东流水。“忍将万字平戎策,换作东家种树书。”
         辛弃疾和陆游一样,都是悲剧性的人物,尽管他们的日子过得不错。一边是壮怀激烈,另一边却是赏心悦目的日常生活。宋人有这能力,把矛盾着的双方统一起来。
         这挺好的。但也不那么容易。唐宋都是大时代,能够产生海纳百川波澜壮阔的人物。
         中国文学史上,辛弃疾的形象颇为独特。总觉得他跃马挥枪,漫山遍野旌旗在望。岳飞说:“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辛弃疾恰好是少白头:人未老,白发已萧萧。
         郁孤台、少白头……
         是什么样的郁闷愁苦,白了他的少年头、成就了他的无数杰作?
         唐诗李、杜为尊。宋词苏、辛称雄。
         我们回头看历史吧。“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2楼2010-05-04 00:08
    回复
           金人威逼利诱,大棒加上胡萝卜。
           不过,义军也在想招。有文化有头脑的人,这时候派上了大用场,“智多星”、“赛诸葛”,一时名头响亮。山东耿京麾下,十来个核心人物中,唯有辛弃疾精通文墨。辛弃疾献上一计:派人联络宋廷,让义军归宋军节制,义军在山东能立足就立足,不能立时,则南下渡淮水归宋。
           此系两全之策,耿京马上就同意了。
           计由辛弃疾出,联络宋廷的任务也落到他头上。山寨的二号人物贾瑞同行,此人不识字,凡事听辛弃疾的。他俩打点行装,带几个悍卒星夜上路,辛弃疾骑一匹高大的白马,身穿锦袍,月光下英姿勃勃。贾瑞叹息:辛将军文武双全胜关羽,神人也!
           他们渡过长江抵达建康(南京),一切顺利,受到宋高宗赵构的重视,山寨头领们被朝廷封官,大头领耿京任“天平军节度使”。贾瑞和辛弃疾在繁华的建康城尽情玩了几天,便带着圣旨返回了。
           岂知山东有变。
           耿京大意,命丧黄泉:部属张安国暗通金兵,联络了一个叫邵进的动摇分子,合力杀耿京,提着耿京的人头向金人请赏。
           贾瑞、辛弃疾抵山东,听到了这个消息,汉奸张安国,已做了济州(巨野)的知州。如何是好?辛弃疾临变不乱又得一计:火速联系了一哨小股义军,共五十骑,驰往济州府,求见张知州。事情也凑巧:那张安国正喝醉了酒,得意着呢,以为辛弃疾投奔他来了,传令接见。辛弃疾佩剑入知府厅,立擒张安国。并向济州的驻军大呼:南宋的十万大军已经打过来了!一面呼叫,一面出示金灿灿的圣旨。那济州的数万驻军,皆为汉人,大半是耿京旧部,纷纷望圣旨、朝辛大将军拜倒。
           辛、王二将,押张安国,带万余人直奔淮泗,“渴不暇饮,饥不暇食。”渡过准水,入南宋境才得休息,大吃大睡。
           张安国被刀斧手从腰部砍成两段。尸身头向北,遥祭耿英雄……
           辛弃疾官封江阴军签判。带了一万多人的部队归南宋,却从基层做起。
           上述传奇般的真实故事,见于南宋洪迈《稼轩记》。洪迈是辛弃疾的好朋友,辛弃疾后来自号稼轩,稼轩是农家小屋的意思。
           从跃马挥枪的将军到普通官员,到地方大员,再到稼轩,辛弃疾的身心,经历了一个相当曲折的过程。 


      4楼2010-05-04 00:09
      回复
             传主的传奇故事先说到这儿。我们来看辛词。
             《破阵子》: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八百里:牛名。晋王恺与宾客比射箭,以此牛为赌物。客胜,杀牛作炙,烤了痛吃。典出《世说新语·汰侈》。五十弦:古瑟五十弦,代指军乐。的卢:三国时刘备骑过的马,曾一跃三丈过澶溪使刘备脱险。
             将军下笔究竟不同,岳飞的《满江红》,让我们见识了什么叫壮怀激烈。岳飞长年征战又死得年轻,辛弃疾的寿命近古稀之年。如果岳武穆多活二十年,必定佳作频出,豪放或婉约,堪与辛稼轩比个高下。
             我读古典诗词有个印象:豪放者往往能通婉约,犹如激烈中会浮现平和。顶级艺术向我们展示了带普遍性的人类情绪,而情绪又供我们研究。当然,研究的方法不唯理性是从。调动直觉可能是最好的方法,直觉则包含学养和生命体验。
             苏东坡,辛弃疾,和作为大诗人的毛丨泽东,皆为豪放通婉约的杰出代表。以东坡为例,写了“大江东去’,又能写“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例子很多。
             情绪的风口浪尖,大诗人谈笑间如履平地。
             豪放跟豪放不同,婉约和婉约有异。为什么?因为文豪们都是严格意义上的写实派,针对意象、感觉和情绪写实。李白针对他那些夸张的感觉严格写实。
             也许,在这个前提之下,再来谈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能增加一些源头性的领悟。
             笔者此言,冒犯多多。不过,对一个思考者来说,诚实与冒险,是必备的两项基本素质。冒险意味着:思想者如置身丛林,歧路多,甚至根本没有路……
             阮籍见歧路大哭而返,鲁迅对此感慨良多。他们的痛苦、彷徨,向我们透露出思考的艰辛。
             辛弃疾有一首《鹧鸪天》,是他唯一述及少年壮举的词作。“壮岁旌旗拥万夫,锦檐突骑渡江初。”他穿锦袍、骑白马、执长枪的模样,颇似三国时的马超吧?然而这首词下片云:“追往事,叹今吾,春风不染白髭须。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
             理解辛弃疾,这首《鹧鸪天》是另一把钥匙。
             中国古代文人,有类似生命体验的,屈指可数。辛弃疾把这种体验推向极致。
             凡为文豪者,似乎都有上升和下滑所形成的“张力区”,而饱满的汉字活动于这个区域,并且为它赋形。
             所谓苦难出诗人,愤怒出诗人,沉痛出诗人……概括都准确,问题却可能出在概括本身,漏掉了许多海德格尔“生存论”意义上的宝贵的细节。“思想需要细心”,这名言反过来说:细心才有思想。中国传统文化有个惯性思维;大而化之,一言以蔽之。依我愚见,思考朝着概括、一言以蔽之,乃是思想的本质要素。概括必定出“大词’,但思想同时需要回行,衍生大量的“小词”,在细节上做足工夫。
             二十世纪西学东渐,汉译名著几千种,对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当有所裨益吧。


        5楼2010-05-04 00:12
        回复
               辛弃疾在北方打仗,到南方做官。北方的粗犷和南方的柔媚形成巨大的反差。这也有点像“霓虹灯下的哨兵”:战士走进了温柔富贵乡。对辛弃疾这样的小户人家子弟来说,富贵也是突如其来。他同时在几个层面上晕头转向,不能适应。
               北方打仗时,他的作品几乎为零。南方做官,也经过了若干年的郁积,才喷发为熔岩般的五彩斑斓的华章。杰出的艺术家都像休眠的火山,他何时喷发,谁都说不准,包括他自己。
               如此说来,还是南方最终成就了辛弃疾。
               除了金戈铁马的追忆之外,他还——
               富贵时能作富贵语,一如南唐李煜,
               深谙儒道精髓,纵情于朴拙而丰腴的山水,视富贵如浮云,屡作渊明语,折服多少后人。
               《摸鱼儿》向我们呈现别样韵致:
               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惜春长恨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春且住!见说道、天涯芳草迷归路。怨春不语。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网,尽日惹飞絮。
               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蛾眉曾有人妒。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闲愁最苦。休去倚危楼,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
               一本《稼轩词》,佳作密如栉。这《摸鱼儿》,辛弃疾写于三十九岁,在湖南转运使任上。学界通常认为词借春怨、宫怨抒写强烈的忧国之心。也许歪打正着吧,他留给我们更多的,倒是对残春的描绘。“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这句子一来就摄人心魄。春怨诗词成百上千,没有像他这么写。满目残花败柳,辛将军一声喝:春且住!
               然而春要走,留她不住。美人也这样: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杨玉环赵飞燕,绝代佳丽了,何处化作风流尘土?这情绪,一直延续到曹雪芹:一坯净土掩风流!再是精致的五官、再是风流的体态,再是火热的情怀,还是要……唉,不说也罢。
               伤春,悼红颜,这些都是人类的“基本情绪”,不可简单视为忠君爱国的铺垫。像苏轼的“明月几时有”,如果说来说去还是说到皇帝身上,那多煞风景。
               旧话重提:杰出的艺术,既不向权力场、也不向市场寻求本质性的根据。
               “老调”翻新:如果艺术受权力场与市场的双重挤压而趋于式微的话,那只能是历史的悲哀。春去春又归,美人还复来,但愿艺术,尤其是汉语艺术,不要在我们这代人的视野中渐行渐远。
               我和一些朋友,真是有点担心,如果再来个浮躁的若干年,青少年只知网络游戏和“打架文化”。对“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这样的意境都不能领会,那就麻烦到家了。返身无路时,连悲哀都无处着落。
               辛词兼擅小令和长调,小令妙在字字浓缩,意在言外,长调贵一气呵成。《摸鱼儿》逾百字,一股大气贯通,豪放婉约浑呈,难怪梁启超先生惊呼:“回肠荡气,至于此极。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休去倚危楼,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从春天说到美人,从美人说到江山,多么天然,据说宋孝宗很欣赏这首词,读到这一句,脸色却沉下来了,几天不舒服。烟柳断肠处,指向更为辽阔的北国江山。孝宗志在恢复,苦于种种纠缠。辛弃疾触动了他最敏感的神经。
               皇帝读出政治,才子看见缠绵,变革的悲剧人物梁启超体会荡气回肠……
          辛弃疾渡淮水到南方,究竟经历了一些什么样的曲折,令他如此荡气回肠?
               让我们接着拜读诗人的身世。 


          6楼2010-05-04 00:13
          回复
                 渡淮南下十年,英雄受着煎熬。
                 艺术却在孕育中。
                 《太常引》:   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把酒问嫦娥:被白发欺人奈何?
                 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飞镜重磨,时光流转,白发欺人呐,恨不能学那嫦娥奔月,背负青天看山河。山河破碎,血性男儿心肝碎。月宫里不是有棵桂树吗?枝繁叶茂不好,遮去人间清光太多,抡圆了斧头修理它,砍成赤条条光秃秃。
                 除了辛弃疾,好像未曾听说过,有人想去削那桂树。
                 将军挥笔如刀。
                 从山东到江南,从青丝到白发,从刀枪到笔墨——
                 这中间的变化轨迹,学者专家们,谁能看清楚?
                 英雄气原封不动,只转化了形态:文豪悄然登场。
                 辛弃疾的诗人冲动是什么时候形成的?是怎么形成的?现在对我们仍然是个谜。
                 建康通判三年,他留连歌舞场。美酒娇娃,反而凸显金戈铁马?而一个简单的汉语成语向我们亮出这样的智慧:相反相成。或曰物极必反。事物像个圆环,开端连着终端。
                 近年来我一直在苦苦琢磨尼采最尖端、也是最危险的哲学概念:相同者的永恒回归。
                 辛弃疾是北方的粗犷与南方的妩媚的“合成之物”?
                 “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情与貌,略相似。”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这分别引自《贺新郎》和《永遇乐》的两个片段,向我们勾勒了柔与刚的具体轮廓,现代汉语中常用的“刚柔并济”,滔滔源头在古代,读辛弃疾,体验尤深。
                 英雄气横陈纸上。辛弃疾是岳飞的延续。两股大气贯通,固化并耸立为历史、文学的奇观。
                 而现代生活朝着日常琐屑,可疑的阳刚与阴柔被大量地制作出来,抛给读者和观众。但愿这不是文化衰败的信号,返回各类人生情态的纯正的源头是必要的,甚至是必须的。文化的功能就是穿越时光,让几百年、几千年的最具价值的东西,弥漫于当下。
                 欲识英雄气,打开辛弃疾。
                 举手之劳。书在任何人的手边。
                 有了纯正之物奠底,妖魔鬼怪自消。
                 辛弃疾为朋友韩元吉祝寿时写下《水龙吟》:
                 渡江天马南来,几人真是经纶手?长安父老,新亭风景,可怜依旧。夷甫诸入神州沉陆,几曾回首!算平戎万里,功名本是,真儒事,公知否。
                 况有文章山斗,对桐阴,满庭清昼。当年堕地,而今试看,风云奔走。绿野风烟,平泉林木,东山歌酒。待他年整顿,乾坤事了,为先生寿。
                 经纶手,就是整顿乾坤的那只手。
                 辛弃疾的手,既能舞金戈,又能执巨笔。这样的一双手,三千年难得一现。辛弃疾在通史及文学专史上的惟一性,盖在此焉。
                 此人早年读书时,一定是天才。
                 而古人的阅读,是要贯穿一生的。养气养到死。
                 由此反现眼下“读图时代来临”的喧嚣,便能发问:这是朝着人类的洞穴时代吗?
                 人之所以为人,决定性的标志是语言。任何科学发明、技术创造,位在语言之后。“语言是存在的家,”古老的东西永远新鲜,就像比地球更为古老的阳光。 


            8楼2010-05-04 00:14
            回复
              我们再看另一首《满江红》:
                   敲碎离愁,纱窗外、风摇翠竹。人去后,吹箫声断,倚楼人独。满眼不堪三月暮,举头已觉千山绿。但试将,一纸寄来书,从头读。
                   相思字,空盈幅。相思意,何时足?滴罗襟点点,泪珠盈掬。芳草不迷行客路,垂杨只碍离人目。最苦是、立尽月黄昏,阑干曲。
                   英雄亦能儿女情长,这不算溢美之辞吧?无论《青玉案》还是《满江红》,林黛玉薛宝钗这样的女孩子会满心喜欢。
                   另有《粉蝶儿》,活泼而玲珑的史湘云会爱不释手:
                   昨日春如十三女儿学绣,一枝枝不教花瘦。甚无情便下得雨潺风,向园林铺作地衣红皱。
                   而今春似轻薄荡子难久。记前时送春归后,把春波都酿作一江春酎,约清愁杨柳岸边相候。
                   妙哉妙哉,此绝妙好词也,宇字漱玉,句句入骨。调头看这些年台上台下的流行歌词,多浅薄,煞风景,得罪汉语不知羞。
                   地衣红皱,取李煜名句:红锦地衣随步皱。
                   春似轻薄荡子难久!这句子,除了辛弃疾,似乎再无人说得出来。
                   英雄亦缠绵,豪放通婉约。
                   有豪放映照的婉约,胜过了秦观、姜夔、周邦彦。
                   南宋词坛有了辛弃疾,足以雄视拥有苏轼的北宋。 


              11楼2010-05-04 00:15
              回复
                     凡有英雄气者,必定活得憋气。
                     辛弃疾的新官衔,重新挂上了一个“右”字:右文殿修撰。这叫贴职。虽为虚衔,但很难听,他在湖南路建立举世瞩目的功勋,却回到“老右派”。调江西路任安抚使,兼知隆兴府。
                     辛弃疾在江西隆兴府我行我素。恰遇灾荒年,大户囤粮,米价暴涨,缺粮户要抢粮食。辛弃疾颁布的告示只有八个字,意为;囤粮者配,抢粮者斩,配是指流放。囤粮户迫于压力低价卖粮,街头的泼皮黑帮不敢哄抢。辛弃疾筹集资金从湖南买来粮食,平抑物价,度过灾荒。
                     所有这些事儿,都带出辛弃疾旋风般的身影,有助于我们理解他的性格和作品。
                     可是朝廷攻讦再起。本来给他挂个右字,是警告他凡事听上边的话,悠着来,做庸官最好。不料他秉性难移,到江西很快干出了名堂,脾气、作风照旧。攻他的谏官气急败坏,有个叫王蔺的,翻出旧账,连章弹劾,称辛弃疾“奸贪凶暴,帅湖南日,虐害田里”。
                     王蔺是朝廷对金主和派的干将之一。攻倒辛弃疾,有政治背景。
                     这家伙得逞,辛弃疾罢官。朝廷刚发表新的任命书:辛弃疾迁浙西提点刑狱。浙西富庶冠南宋,但现在新职旧职一块儿免,意味着:四十出头的辛弃疾,事业、仕途都走到头了。
                     对辛弃疾,朝廷显然有两种声音,有人想用他,有人处心积虑要搞他。
                     渡淮南来二十年,雄心壮志,落到这般境地,
                     如果他悠着点,凡事不温不火,眼观六路耳听八方,那么,官帽可保。
                     不过那也就没有辛弃疾了。历史的长河,轻而易举淹没他。
                     辛弃疾也有普通人的郁闷,掉官帽要贪杯,醉眼看人生,没日没夜的醉。
                     醉里且贪欢笑,要愁哪得工夫?近来始觉古人书,信著全无是处。
                     昨夜松边醉倒,问松我醉如何?只疑松动要来扶,以手推松曰:去!
                     辛弃疾喝醉了还想到书,这蛮有趣。李白曾说:“古来圣贤皆寂寞,唯有饮者留其名。”
                     他又想戒酒,戒了无数次,每次都戒得十分坚决。终于有一天,同酒杯较上了劲,较出一首好词《沁园春》:“杯,汝前来!老子今朝,检点形骸。甚长年抱渴,咽如焦釜,于今喜睡,气如奔雷,漫说刘伶,古今达者,醉后何妨死便埋……”
                     眉山乡下有醉翁语:沟死沟埋,路死插牌!
                     饮者无愚贤,一样有气魄。
                     “况怨无大小,生于所爱,物无美恶,过则为灾。与汝成言:勿留亟退,吾力犹能肆汝杯。杯再拜道:麾之即去,招之即来!”
                     看这情形,辛弃疾还是与酒杯达成了妥协。
                     辛将军身体并不好,幼年多病,所以字幼安。弃疾,是摒弃疾病的意思,他不是一个谨小慎微的人,屡戒酒,盖因喝闷酒已经伤了身体。《鹧鸪天》:
                     枕簟溪堂冷欲秋,断云依水晚来收。红莲相倚浑如醉,白鸟无言定自愁。
                     书咄咄,且休休,一丘一壑也风流,不知筋力衰多少,但觉新来懒上楼。
                     这首后期词作,透露出辛弃疾的多病之身,
                     病体不掩英雄气,尚且大书“咄咄怪事”。气难平,恨难消。
                     “甚矣吾衰矣!恨平生,交游零落,只今余几?白发空垂三千丈,一笑人间万事,问何物能令公喜?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情与貌,略相似……”
                     英雄末路,但文化修养和艺术天性前来照面了,诗人转过身,扑入山水怀抱。
                     事也凑巧,辛弃疾的官帽落地之日,正好是他在江西信州乡下的房子竣工之时,多半早有预感:以他的性格,迟早会得罪人。
                     文人就是有个性的人,何况文豪,更何况英雄兼文豪。 


                13楼2010-05-04 00:16
                回复
                       辛弃疾的生存脉络清晰:华北二十余年,江南做官二十年,信州隐居又是二十年。他活了六十九岁,近古稀之年。暮年又出山做过大官,时间不长。
                       在信州他先后待了两个地方:带湖和瓢泉。都是他自己命名的。我们来看涌入他笔下的带湖风光,《水调歌头,盟鸥》:
                       带湖吾甚爱,千丈翠奁开。先生杖履无事、一日走千回。凡我同盟鸥鸟,今日既盟之后,往来莫相猜。白鸥在何处?尝试与偕来。
                       破青萍,排翠藻,立苍苔。窥鱼笑汝痴计,不解举吾杯,废沼荒丘畴昔,明月清风此夜,人世几欢哀?东岸绿荫少,杨柳更须栽。
                       一派欣欣向荣。
                       辛将军此间的手边书,主要是陶渊明,他提到陶渊明的次数比苏东坡还多。“想渊明停云诗就,此时风味……”
                       从官场扑向青山绿水,乃是古代文人共同的姿态。最典型的就是陶渊明:“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乃瞻衡宇,载欣载奔。”这文化符号其大无比,或者说,这心理结构固若金汤。
                       渊明官小,一县令而已,但后世几乎所有的有文化修养的官员都学他,连女诗人都向他看齐:李清照的“易安”二字,取自陶诗“审容膝之易安”,温馨的家庭氛围连结着风光旖旎的田园。自然与人事有反差,而持久的反差形成持久的张力。这样的心理结构,笼罩着古人、今人、后人。与它金钢般的材质相比,时间会失掉分量,万年不过一瞬间。
                       但有个前提:青山长在,绿水长流。
                       如果人事的喧嚣与烦恼令人转身时,扑向的却是臭水沟、硬邦邦的水泥地,那可不妙。
                       人类学巨擘费孝通先生语重心长地告诫:乡土中国应当成为城市中国的参照!
                       城市吃掉乡村之日,就是文化死亡之时。
                       一味地在汽车和水泥之间,人山人海地搅着、欲着、狂着、无聊着,陶潜李白杜甫苏东坡辛弃疾……将会离我们远去,就像十几年前还在我们头顶上闪烁的许多星星。哦,就像记忆中的那些干净明亮而又欢快的河……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笔者写这些,几次泪眼模糊。这郁积在心中的巨大的疼痛啊!
                       人与人、人与自然都和谐,我们才会有家园的感觉。 


                  14楼2010-05-04 00:16
                  回复
                         陈亮几年后再访辛弃疾,辛弃疾带他去铅山的瓢泉。陈亮在瓢泉住了十天。主客剧谈如当年。本来有个三人会谈的重大计划,但朱熹因事未能赴约。朱熹在朝廷是举足轻重的人物。布衣陈亮、退休名将辛弃疾,“帝王师”朱熹,三人聚会未成,引得士子们久久叹息。
                         陈亮归,辛弃疾依依不舍。
                         思念平生知己的佳作,当数辛词《贺新郎》。词前还破例写了近二百字的长序,萨特有名言:男人之间的友谊以世界为背景,诚哉斯言。背景越广阔。友谊越深长。《三国演义》有个经典画面:刘备送徐庶,送了一程又一程。徐庶骑马拐弯了,刘备用马鞭指着淹没了徐庶身影的小树林说;恨不得砍光那些树!
                         辛英雄送走陈英雄,惆怅五天不消。
                         把酒长亭说,看渊明、风流酷似,卧龙诸葛,何处飞来林间鹊,蹙踏松梢残雪。要破帽、多添华发。剩水残山无态度,被疏梅,料理成风月。两三雁,也萧瑟。
                         佳人重约还轻别。怅清江、天寒不渡,水深冰合,路断车轮生四角,此地行人销骨。问谁使,君来愁绝?铸就而今相思错,料当初、费尽人间铁。长夜笛,莫吹裂。
                         陈亮寄来和词,辛弃疾“再用韵答之”:
                         老大那堪说,似而今、元龙臭味,孟公瓜葛。我病君来高歌饮,惊散楼头飞雪。笑富贵、千钧如发。硬语盘空谁来听?记当年、只有西窗月,重进酒,换鸣瑟。
                         事无两样人心别,问渠侬:神州毕竟、几番离合?汗血盐车无人顾,千里空收骏骨。正目断、关河路绝,我最怜君中宵舞,道“男儿到死心如铁”。看试手,补天裂!
                    豪壮词令人辛酸。《贺新郎》作于1188年,辛弃疾赋闲多年,快五十岁了,又病着,白发萧萧,英雄气丝毫不减。
                         辛弃疾把陈亮比作三国时的陈登,陈登字元龙,名播四方的谋士兼义士,“捉放曹”即是陈登所为。曹操杀吕伯奢一家,陈登愤怒,改投吕布,后于白门楼死于曹操之手。
                         辛弃疾和陈亮,“臭味相投”。
                         英雄怜惜英雄。
                         辛弃疾隐于信州上饶之带湖、铅山之瓢泉,大名动海内。人称管仲、韩信、张良、诸葛亮。
                         大英雄无用武之地。
                         十二世纪九十年代初,辛弃疾复起,辗转任职于福建,浙东,为一路之最高军政长官,历时两年,复遭台谏围攻,落职,回江西信州。赋闲又近十年。
                         烈士暮年,群山环抱着。
                         愁绪如山不可收拾: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诗人已入化境。 


                    17楼2010-05-04 00:18
                    回复
                      ====================END.==============================
                      百度乖,莫抽~


                      19楼2010-05-04 00:19
                      回复
                        加精加精


                        20楼2010-05-04 10:55
                        回复
                          好。


                          21楼2010-05-15 19:11
                          回复
                            • 58.218.185.*
                            看过,刘老师的“品中国文人”都看过,写的很好,可以看出刘老师对外国文学也颇有研究,赞!


                            22楼2010-05-22 14:02
                            回复
                              赞了


                              23楼2010-05-29 09:05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