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说到南皮城人们并不陌生,但说起北皮城那就鲜为人知了。
在南皮县城东北五公里处的张三拔村西,有几个连绵起伏的高大土丘,这里就是南皮故城遗址,人称“古皮城”。约在唐朝大中年间,此城毁于一场洪水,后县城搬迁至现址。

其实古皮城遗址有两处,名曰"南皮城”和“北皮城”。南皮故城的位置就是今天的古皮城遗址。那北皮城呢?它的具体位置在什么地方呢?历史上的南皮城和北皮城之间有着怎样的渊源呢?
1992年版《南皮县志》载:南皮之名起于春秋。据《太平寰宇记》记载,北方少数民族山戎攻打燕国,燕向齐国求救。齐桓公救燕北伐山戎至此,筑城缮制皮革,称为“皮城”,由于在它北面的章武(今黄骅常郭乡故县村)有一座北皮亭,所以称此城为“南皮”。而康熙癸丑年(1673)编修的《南皮县志》记述:“齐桓公缮皮革于南城,因曰南皮”。也就是说,齐桓公缮皮革于"南城”而非因缮皮革而“筑城”。在《建置》中云:邑盖有旧城云,按春秋齐桓公北伐,于此缮皮革焉,因以名,城早矣。在《事件》中论曰:“皮之为邑三千余年矣”。按此上溯,南皮先民早在殷商时期就已在此修筑起了城邑,而且还是两座毗邻相连的城邑。人称“南城”和“北城”,二城隔古滹沱河水南北相望,呼应顾盼,是为军事要地。

公元前664年,山戎攻燕,燕王向齐国求救。齐桓公率军伐戎救燕,驻扎于南城,修缮皮革,制作铠甲,补充给养。城郭遍布凉晒的皮革,工匠炉里冶练着盔甲长茅。店铺沽酒当垆,郊野煮盐炼硝。一派车水马龙,商贾云集的热闹场景。齐桓公率将士们在此调试鞍鞯,缝制战袍,打造箭矢,练习骑射,日夜操练,厉兵秣马。古皮城东北角的一堆土丘,据说是当年齐桓公骑马射雉留下的遗迹,名曰"射雉台”。三国时期的曹操在攻打南皮平定袁谭时受到"射雉台”启发,一夜之间在南皮城外筑起32座“假粮台”,迷惑袁军,袁谭见状,心惊胆怯,斗志全无,率军弃城溃逃,被曹军所杀。古皮城遗址南500米,有几个残余的小土丘,据说就是当年曹操攻打袁谭时所筑的“假粮台”。曹丕曾率吴质和“建安七子”之一的阮瑀等文人墨客闲游南皮,常到南皮城北的"射雉台”上,游赏射猎,后人称为"燕友台”。还在南皮城西南的"寒冰井”畔,饮酒吟歌,诗赋酬酢,留下了"浮瓜沉李”的成语故事和"南皮高韵”的文学佳话,让后世文人津津乐道。"射雉台”曾有数丈之高,历经岁月的风雨剥蚀,如今已成了一堆土丘,它静卧在古皮城的东北一隅,默默向世人诉说着古往今来的传奇故事。因齐桓公在此修缮皮革,南城便有了“皮城”之名,后称之为"南皮城”,北城因要与南皮城区分,人们将北城遂冠以“北皮城”之名。先秦时期,南皮大地上的两座古老城邑,成了一对姊妹古城,在古河两岸,遥遥相望,同生共存。公元前221年,秦朝建立,南皮置县,为全国首批五十六县之一。随着南皮城置县的重大变化,"南皮城"和“北皮城”的政治地位有了天壤之别的差异。南皮城日渐繁盛,而北皮城则逐渐颓废衰落,湮没在历史的岁月长河里。

作为古皮城之一的北皮城,悄然退出了历史舞台,销声匿迹。而北皮城的具体位置在哪儿呢?人们也是模棱两可,众说纷纭。

北皮城的位置,在历史上有三种不同的说法。东汉的应劭说:北皮城在南皮城北五十里。西晋的阚骃说:北皮城在章武(今黄骅常郭镇故县村)。北魏郦道元在《水经注.卷九》中这样记述:清河又北经北皮城东,左会滹沱河故渎,谓之合口,城谓之合城也。《地理风俗记》曰:南皮城北五十里有北皮城,即是城矣。郦道元在《水经注》中又明确说:南皮县之北皮亭(城),在成平县(今泊头市齐桥镇)东,南皮城(今古皮城)北,浮阳城(今沧县旧州镇)西南。郦道元对这几条河流所流经的城邑方位注解,准确无误的指向了同一个位置一一一南皮县刘文庄东南的一处古城镇遗址。此地在南皮故城北二十余里,也就是郦道元笔下的北皮城。北皮城遗址面积约45万平方米,中有一条西北一东南走向的大道,因此地出土过一枚"马武”印章,当地人俗称“马武岗”。北皮城还有另外一个名字,就是《水经注》里提到的"合口”。北皮城的位置正好处在两条大河的汇河口,古黄河曾经在它的东边流过,古滹沱河则在它的南面流淌,同时漳河也在它上游不远的地方汇入此河,至此,这里就成了黄河与滹沱河汇合的地方。后来,黄河和滹沱河改道,这条河就成了郦道元笔下的“滹沱别河故渎”。到北魏时,这里仍是漳河与清河汇合之处,由于此地长时间是几条大河的汇合之处,于是在北魏时就有了“合口”与“合城”这个名字。查遍了所有史藉资料,在黄骅及沧县地界也没有找到北皮城的影子,可见章武有北皮亭(城)之说也是一种误传。南皮城北五十里有北皮城,或许也是一种地标里程的笔误,只有郦道元笔下的北皮城位置明朗清晰,可信度较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