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伯虎吧 关注:13,584贴子:26,818
  • 0回复贴,共1

与唐伯虎同时代的人是如何养老的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温纯(1539-1607年)在建老年会社方面也有经验,先是万历壬辰(1592年),他为父亲“延里中年七十以上、九十以下者,仿洛中唐乐天、韩潞诸公真率游为社”。后万历丁酉(1597年),温纯与友人“多抽簪相继归”,相约建立耋老社,其中最大的83岁。
不独老年男性建立逸老会,老年女性也有。王越友人胡某之母即是女性会社的会员之一,王越有诗云:“女中即有耆英会,世上可无荣寿堂。”
有些老年会社限于家族内部,如潘恩(1496-1582年)致仕后,“诸弟温州君惠、刑部君忠、光禄君恕,皆自引而从公,年皆七十以上,因筑四老堂以自娱,每衣冠出游,三子皆侍金紫,络绎于道,欢讌弥日,士大夫争欣艳丽之,谓洛中耆英社不及也”。
也有些逸老会社纯粹由庶老结成,如昆山孟昇晚年以家事付子孙,“约乡老为会,歌谣太平”,84岁卒。成化十八年(1482年)以秦旭为首的无锡碧山吟社也是庶老会社。秦旭“晚年独喜为山泽之游,尝与斯文十老即二泉幽绝处结碧山吟社,月率一会,会则酌酒赋诗为乐”。邵宝亦称赞“碧山吟社,吾邑之盛事也”。此外,偶尔归乡的官员,如陈进之、盛时望,秦廷韶,“亦时时一至,不在常数”。王恕巡抚苏松时,“亦闻风而愿见焉”。后“十老人即没,社废而精舍亦从而亡,地为他人有矣”,秦旭之孙始倡力议复之,“社既复矣,又从而为之堂”。入会的如安如山(1505-1570年)等十多人,“皆请老而归迹者”,已经不再是纯粹的平民性质的社团。
有些会社不单纯是逸老,还兼具劝善、教化的性质,如邵德挂冠归,“优游称老于清风里第,暇日为九老之会,谈说嘉言善行,以训谕宗族,化导其乡人”,94岁卒。蔡清父亲蔡观慧(?-1501年)归田后,认为“独乐乐,不若与众乐乐”,“慨浮生之能几,宜逸乐之及时”,于弘治辛亥(1491年)建立逸乐会,一共17人,一起“登高眺远、赏花玩月、酌酒赋诗”。同时,“在会之人,有善相劝、有过相规、有疑事则相质、其有忧患亦相与为力,岂徒逸乐云乎哉!”在逸乐之余,该会社还兼具劝善互助的性质。直到蔡清写这篇记言,逸乐会已经持续了11年,“而未尝有一会之旷,惟值水旱或凶歉则暂辍”。赵厚煋(1513-1596年)“既老以政传子,数与乡大夫贤者、翟郡守、安御史六七曹结社,多谈说前言往行以训诲其子弟”。正德己巳(1509年),宜兴11位致仕乡绅在城东周孝侯祠建立堂、阁楼,作为燕飨之所。在宴饮娱乐之余,亦不忘“尊让洁敬而接乡人于道”。王鏊感叹:“凡归于乡者,岁时有会,所以敦契谊,崇齿德,畅演郁而示乡人以礼也,示乡人以礼者,所以接之于道、作敬让而远于斗辨也,其犹古乡饮之遗乎?自乡饮酒之礼废而后有香山之会、洛阳之会、睢阳之会,以为希阔之举而侈谈焉,斯亦会之近古者也。”在明代中后期,乡里教化系统——乡饮酒礼、申明亭日渐崩溃的现实下,这样的老年会社或多或少起到了教化的作用,也是老年人社会价值的体现。
老年人在卸下职任、家事后,和故交在风景宜人的地方建立会社,一起饮酒作诗或游山玩水,既联系了情感,也使晚年多了一丝趣味。


IP属地:山西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21-12-21 00:12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