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的出游很难保持一种轻松平和,走马观花的心态了,尤其是去诸葛村这种很有凝重感的地方。
这里的名字见诸报端是前几年的事了,按理此处离杭州不远,之所以未能成行,完全是因为我被这些年雨后春笋般的仿古建筑吓怕了,误以为这里也是“伪文化”的产物,本此去也只是出于散心的目的,可当我走下车来,在细雨中向它投去审视的第一眼,便发现从前的臆测很武断,很荒谬,因为哪怕再高明的巧匠,也难以仿造出历史的沉淀与氛围,而这两样,又正是这片安详的村落带给我的第一感,走入眼中的是一派沉静,一派淡雅,一派沧桑,那白墙黑瓦的徽派建筑被岁月的风尘蒙上了一种并不丑陋的陈旧;两旁的屋前,几位老者手持旱烟安然独坐,用一种超脱的眼神打量着这个世界;夹在屋中的池塘很坚定地清澈着,哪怕有成群的鸭禽涉水而行,哪怕有乡野的村姑傍湖涤衣。一片宁静的湖泊与一方宁静的村落,相互包容又相互衬映,又如一幅老照片,当外面的世界大厦鳞鳞,高楼栉比之时,时间却在这里消失了前行的欲望转为永久的定格,最先涌上来的是汤显祖的佳句:“一声痴绝处,无梦到徽州。”
像我这种附庸风雅的人是不喜欢市井的文化的,但当我经由那条幽长的甬道进入诸葛村时,却被眼侧的摊贩耳畔的叫卖打动了,那些生意人在赚钱之余却未失落应有的本真,是以会为你热情讲解孔明锁的奥妙而不在乎你不买一个便转身离去,这使得他们的叫卖声中也揉进了对金钱的淡漠与不少人情味,并不动听却万分动人,想起俞平伯先生在杭州街头立听小贩卖甘蔗的往事,于是有了几多感悟:每个人都有书写属于自己生活的权利,而只人能以一种快乐又放松的心态活着,便不失为生活的成功者,哪怕只是一个“俗不可耐”的小贩。
很奇怪的是,这里的村民并不以诸葛亮的后人自居,而只是以自己的方式活着,这或许与孔明本的经历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这里的生活情态有世外桃源的恬淡,这与孔明在南阳的隐居很相似,而孔明的出山以及此后所创的一切辉煌,在这里都被抛却了,这并不能说明村民们对祖上的不敬,相反的是,他们正是按着祖上的训诫生活,当孔明为知遇之恩所累,背着复兴汉室的担子奋斗终生之时,他是否透过浮华的表层看到了平淡的色彩?答案是肯定的。是以他会在《诫子书》中留下淡泊的深意,他用自己一生的教训为后人探求了一条保身与致远之路,结果便是,后人们远离中原的纷争来到江南的一隅,而这个并不华美的栖身地却在风雨中走过了数百年,相信它还会走下去,尽管旅游的热潮夺取了些许的宁静,但那份并未失去的淡泊却能通往地老天荒。
于是,诸葛亮的宗祠在这里并不显得那样的关键,哪怕在游览中也只是一处配角,导游更热衷于讲述后人们的生活状态与精神上的乐天,于是,孔明的事迹淡了,而那宽敞的庭院里却放上格式的农具与药草,这些才成了这片村落的代表,孔明的后裔行医济世,直到今日,他们还在植花种草求医问病的细节中流连:“鞠躬尽瘁,死而后己”已铅华落尽,“淡泊明志,宁静致远”却成了生活的纲领,直接结果便是当这个世界在以疯狂的方式发展向前,这里的人们地过着世外桃源的生活,而且很充实很自在,那些老人们披着清一色的蓝布粗衣坐在露天茶馆的条凳上,捧着粗瓷大碗高声谈笑,全然不理会站在一旁的我们这些闯入者,不计较我们的诧异眼神,那些中年人往往端坐门前写着自己的书法,又偶尔卖一些给好奇的游客,赚钱与养性竟在这里得到了近乎完美的结合。我很想到近前去观看,却被其神定气闲所镇而裹足难前,乃至这里的三岁小儿也能一字不差的背出《诫子书》,我初时怀疑我们的有口无心,可当我们在村里遇见一位小女孩,用随身带的摄像机拍下她的稚态又放给她看,她却无城里孩子的拍手跳跃,只是在嘴角笑溢出一丝微笑来。也许这样的孩子,也理解了平淡的真谛?我很快转身离去,怕让她看到我发烧的面颊。
我以前一直以为世界上只有两种人,为金钱而活的和为艺术而活的,我倾向于后者却又离不开前者,直到我站在诸葛村的出口,回过头来再次打量它与它的子民,我才明白原来还有第三种人,他们的世界没有金钱与艺术的纷争,雅与俗在他们眼中只有一只鸟落的距离,甚至这种距离,也总被忽视着。他们眼里只有两个字:生活。纵使有时生活显得索然无味,但无味的背后却时常透出真的色彩,我们总在每日的奔波后抱怨生活的平淡,而在诸葛村我才发现,平淡里有生活的真谛。
当我坐下来写本文的时候,我给它拟名为“叩访诸葛村”。在我的无数游记中我都表达过对胜景的热爱,而这个不起眼的江南村落,却让我首次用上了“叩”字。因为在它黑白的外表下,有淡泊,有宁静,有洒脱,有真诚,有抛却伪饰的华彩,有人世间真正的永恒。
这里的名字见诸报端是前几年的事了,按理此处离杭州不远,之所以未能成行,完全是因为我被这些年雨后春笋般的仿古建筑吓怕了,误以为这里也是“伪文化”的产物,本此去也只是出于散心的目的,可当我走下车来,在细雨中向它投去审视的第一眼,便发现从前的臆测很武断,很荒谬,因为哪怕再高明的巧匠,也难以仿造出历史的沉淀与氛围,而这两样,又正是这片安详的村落带给我的第一感,走入眼中的是一派沉静,一派淡雅,一派沧桑,那白墙黑瓦的徽派建筑被岁月的风尘蒙上了一种并不丑陋的陈旧;两旁的屋前,几位老者手持旱烟安然独坐,用一种超脱的眼神打量着这个世界;夹在屋中的池塘很坚定地清澈着,哪怕有成群的鸭禽涉水而行,哪怕有乡野的村姑傍湖涤衣。一片宁静的湖泊与一方宁静的村落,相互包容又相互衬映,又如一幅老照片,当外面的世界大厦鳞鳞,高楼栉比之时,时间却在这里消失了前行的欲望转为永久的定格,最先涌上来的是汤显祖的佳句:“一声痴绝处,无梦到徽州。”
像我这种附庸风雅的人是不喜欢市井的文化的,但当我经由那条幽长的甬道进入诸葛村时,却被眼侧的摊贩耳畔的叫卖打动了,那些生意人在赚钱之余却未失落应有的本真,是以会为你热情讲解孔明锁的奥妙而不在乎你不买一个便转身离去,这使得他们的叫卖声中也揉进了对金钱的淡漠与不少人情味,并不动听却万分动人,想起俞平伯先生在杭州街头立听小贩卖甘蔗的往事,于是有了几多感悟:每个人都有书写属于自己生活的权利,而只人能以一种快乐又放松的心态活着,便不失为生活的成功者,哪怕只是一个“俗不可耐”的小贩。
很奇怪的是,这里的村民并不以诸葛亮的后人自居,而只是以自己的方式活着,这或许与孔明本的经历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这里的生活情态有世外桃源的恬淡,这与孔明在南阳的隐居很相似,而孔明的出山以及此后所创的一切辉煌,在这里都被抛却了,这并不能说明村民们对祖上的不敬,相反的是,他们正是按着祖上的训诫生活,当孔明为知遇之恩所累,背着复兴汉室的担子奋斗终生之时,他是否透过浮华的表层看到了平淡的色彩?答案是肯定的。是以他会在《诫子书》中留下淡泊的深意,他用自己一生的教训为后人探求了一条保身与致远之路,结果便是,后人们远离中原的纷争来到江南的一隅,而这个并不华美的栖身地却在风雨中走过了数百年,相信它还会走下去,尽管旅游的热潮夺取了些许的宁静,但那份并未失去的淡泊却能通往地老天荒。
于是,诸葛亮的宗祠在这里并不显得那样的关键,哪怕在游览中也只是一处配角,导游更热衷于讲述后人们的生活状态与精神上的乐天,于是,孔明的事迹淡了,而那宽敞的庭院里却放上格式的农具与药草,这些才成了这片村落的代表,孔明的后裔行医济世,直到今日,他们还在植花种草求医问病的细节中流连:“鞠躬尽瘁,死而后己”已铅华落尽,“淡泊明志,宁静致远”却成了生活的纲领,直接结果便是当这个世界在以疯狂的方式发展向前,这里的人们地过着世外桃源的生活,而且很充实很自在,那些老人们披着清一色的蓝布粗衣坐在露天茶馆的条凳上,捧着粗瓷大碗高声谈笑,全然不理会站在一旁的我们这些闯入者,不计较我们的诧异眼神,那些中年人往往端坐门前写着自己的书法,又偶尔卖一些给好奇的游客,赚钱与养性竟在这里得到了近乎完美的结合。我很想到近前去观看,却被其神定气闲所镇而裹足难前,乃至这里的三岁小儿也能一字不差的背出《诫子书》,我初时怀疑我们的有口无心,可当我们在村里遇见一位小女孩,用随身带的摄像机拍下她的稚态又放给她看,她却无城里孩子的拍手跳跃,只是在嘴角笑溢出一丝微笑来。也许这样的孩子,也理解了平淡的真谛?我很快转身离去,怕让她看到我发烧的面颊。
我以前一直以为世界上只有两种人,为金钱而活的和为艺术而活的,我倾向于后者却又离不开前者,直到我站在诸葛村的出口,回过头来再次打量它与它的子民,我才明白原来还有第三种人,他们的世界没有金钱与艺术的纷争,雅与俗在他们眼中只有一只鸟落的距离,甚至这种距离,也总被忽视着。他们眼里只有两个字:生活。纵使有时生活显得索然无味,但无味的背后却时常透出真的色彩,我们总在每日的奔波后抱怨生活的平淡,而在诸葛村我才发现,平淡里有生活的真谛。
当我坐下来写本文的时候,我给它拟名为“叩访诸葛村”。在我的无数游记中我都表达过对胜景的热爱,而这个不起眼的江南村落,却让我首次用上了“叩”字。因为在它黑白的外表下,有淡泊,有宁静,有洒脱,有真诚,有抛却伪饰的华彩,有人世间真正的永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