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秀全以不第书生的身份,屡试不中后,短短数年,率军席卷半个中国,辖下地方江浙湖广,都是出读书人的地方,为何少见读书人为太平军效力呢?连个像样的谋士都没有。
我们看古代历史演义,每个帝王身边都有个类似诸葛亮、刘伯温之类的足智多谋的人,太平天国恰相反,读书人为何不愿为太平军效力呢?
进南京后,太平天国多次开科取士,对应试者极大限度的宽限条件,但应者寥寥,让天王洪秀全十分扫兴。
表面看来,原因之一是读书人几乎都是孔孟之徒,理念不合,其二是太平天国的考题也比较诡异,多是一些基督教相关的,什么上帝、天国、天父天兄等等,长年以四书五经为读物的学子怎么会理解这些,即便蒙混应试,也恐答错引来无妄之灾。
为了加强影响,洪秀全下令每个地方必须要保证多少读书人来应试,达不到目标当地的长官就要受罚,这样一来,很多地方甚至将读书人用绳子捆缚送来,不愿应试的学子甚至被威胁要杀头。
八月,东王杨秀清生辰,按例为“东试”,天京城内应试的读书人不足50人,无奈,差官全城敲锣打鼓,四处传言,读书人不应试全部要杀头,威胁读书人全部去应试科举。
这在热衷于科举的中国几乎是十分神奇的事情。
那既然说到应试,自然要提到戏曲中常常出现的女状元傅善祥了,也有一说是姓伏,此人是否真的是应试而中状元,不得而知,真实水平如何,也难以确证。但从天国儿戏一般的科举考试来看,不好说。当时太平军将男女分开,设“男馆”和“女馆”,妇女全部编在女馆,统一管理,许多年少貌美的都会被送到各个王府,傅善祥正是其中一个,她是南京本地人,确实有点墨水,她被分在东王府。东王杨秀清烧炭出身,只认识自己的名字,纯文盲一个,此时恰好有一个女人可以给自己起草文书,阅读文件,自然喜出望外,因此十分宠幸。傅善祥也因为这一点,心高气傲,以致后来竟当面揶揄广西的将领“狗屁不通”,惹的众人十分不满。另外一些桃色传言,未知真假,就不做赘叙了。天京内讧时,傅善祥死于东王府中。
和李自成一样,农民军起义后的理想都是均田地,享太平。禁止商业活动,没收私人财物,一切均收归“圣库”。所有人根据行业分配工作,然后由天国根据等级配给衣食。但是好景不长,吃饭的口越来越多,粮食却越来越少,后来规定,只有广西人可以吃白面馒头,其他人只能和稀粥。女馆情况更糟,食物短缺引发底层互害,良善者饥寒交迫,狡悍者勉强度日。

我们看古代历史演义,每个帝王身边都有个类似诸葛亮、刘伯温之类的足智多谋的人,太平天国恰相反,读书人为何不愿为太平军效力呢?
进南京后,太平天国多次开科取士,对应试者极大限度的宽限条件,但应者寥寥,让天王洪秀全十分扫兴。
表面看来,原因之一是读书人几乎都是孔孟之徒,理念不合,其二是太平天国的考题也比较诡异,多是一些基督教相关的,什么上帝、天国、天父天兄等等,长年以四书五经为读物的学子怎么会理解这些,即便蒙混应试,也恐答错引来无妄之灾。
为了加强影响,洪秀全下令每个地方必须要保证多少读书人来应试,达不到目标当地的长官就要受罚,这样一来,很多地方甚至将读书人用绳子捆缚送来,不愿应试的学子甚至被威胁要杀头。
八月,东王杨秀清生辰,按例为“东试”,天京城内应试的读书人不足50人,无奈,差官全城敲锣打鼓,四处传言,读书人不应试全部要杀头,威胁读书人全部去应试科举。
这在热衷于科举的中国几乎是十分神奇的事情。
那既然说到应试,自然要提到戏曲中常常出现的女状元傅善祥了,也有一说是姓伏,此人是否真的是应试而中状元,不得而知,真实水平如何,也难以确证。但从天国儿戏一般的科举考试来看,不好说。当时太平军将男女分开,设“男馆”和“女馆”,妇女全部编在女馆,统一管理,许多年少貌美的都会被送到各个王府,傅善祥正是其中一个,她是南京本地人,确实有点墨水,她被分在东王府。东王杨秀清烧炭出身,只认识自己的名字,纯文盲一个,此时恰好有一个女人可以给自己起草文书,阅读文件,自然喜出望外,因此十分宠幸。傅善祥也因为这一点,心高气傲,以致后来竟当面揶揄广西的将领“狗屁不通”,惹的众人十分不满。另外一些桃色传言,未知真假,就不做赘叙了。天京内讧时,傅善祥死于东王府中。
和李自成一样,农民军起义后的理想都是均田地,享太平。禁止商业活动,没收私人财物,一切均收归“圣库”。所有人根据行业分配工作,然后由天国根据等级配给衣食。但是好景不长,吃饭的口越来越多,粮食却越来越少,后来规定,只有广西人可以吃白面馒头,其他人只能和稀粥。女馆情况更糟,食物短缺引发底层互害,良善者饥寒交迫,狡悍者勉强度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