浑元剑经吧 关注:380贴子:1,436
  • 6回复贴,共1

“十课”之前传第二传:说心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第二传序:
在说第二传之前,我想先说一些事情。我喜欢分享,尤其是这种分享可以让我接触到更多志同道合,更多知识,更多觉得这种分享有用的成员,当我得到这些,我会感觉到快乐,所以,当我获得以上的时候,我会很乐意分享。如果说,当充斥着真实无虚的的时候,我不会出现。只有在,这个时期,充斥着一些不真的时候,我才会想到写这些,和你们分享这真实无虚的知识。我觉得这是一种责任。而我也觉得当我分享这些真实无虚的知识的时候,也会获得或是让我感到快乐。在我上传这十课前传的时候,包括写十课的时候,都花费了很长的时间,因为我不是很想主动去写,而是被动的因为一些心里的责任在写。你觉得我想写吗?就如同前面所说的,如果这里充斥着真实,我根本就不会出现在这里。
每次申请吧主对我来说都觉得很烦。
每次人来人往对我来说都觉得很烦。
但我不会把这些情绪去发泄出来,遇到真想知道的,我还是回去再次的,再次的,每一次都如同最初一样,用心的去说,这一些都是因为,这些我所知道的真实无虚的知识所带来的“责任”。


IP属地:辽宁1楼2022-01-22 09:29回复
    第二传正文上篇:改变自己。
    没有人愿意改变自己。但,犹如我上面所说的,当我获得了真实无虚的知识,且,当我看到一些地方充斥着虚假的话,我的心,我所获得的真实无虚的知识,赋予了我某些“责任”让我去宣传真正的真实无虚的知识,即便,这对我来说是一种“麻烦”。
    身为父母,当有了孩子,就会有这种“责任”的出现;
    你看多少的家长因为孩子而出现各种“烦恼”,但是当问题出现的时候,还是会因为“责任”而去做自己该做的事情。
    没有人愿意改变自己,当身份赋予了一种意义,就意味着多了一种责任,师父也好,丈夫也好,妻子也好,老师也好,结婚也好,生子也好,都是如此。这即是获得,也是枷锁。
    有些人不愿意去背负这种责任,所以现代出现了所谓的“丁克一族”就是不要孩子。是吧。
    修行也是如此,当你赋予了你自己身为修行者的身份的时候,你也会与之相对的,获得这个身份所带来的“责任”。就如同我所说的,当真实无虚不存在时,你要去传播真正的真实无虚。因为当获得了真实无虚的知识的时候,你就拥有了这个责任。
    没有人愿意改变自己,但是:如同父母会呵护孩子,这是与生俱来的。如果,你不遵从这个身份所带来的责任,必然就会遭受这个身份所带来的不好。
    所以,在其位谋其政。只有这样才不会遭受这个身份所受到的反噬。
    身为一个父亲,就是要为了自己的孩子去争斗。
    身为一个母亲,就是要为了自己的孩子去争斗。
    身为一个人子,就是要为了自己的父母去争斗。
    即便是你不愿,谁又愿呢? 这是天经地义,而非你愿,或是不愿。
    当你身处这个位置的职责的时候,你就要承受这个位置所带来得“责任”。


    IP属地:辽宁2楼2022-01-22 09:30
    回复
      第二传中篇:
      在修行当中,有很多的隐喻。
      换句话说,就是隐藏的比喻。
      修行当中所提到的“人”这个字,和我们平常所说的人这个字。含义并不一样。
      身为修行当中所谓的“人”是要,在常人概念中,人这个字,的概念之上,具备“心”。
      那什么是心呢?
      此“心”也非常人所说的心的含义,此心,非彼心,有此“心”者,方为“人”。
      而成为“人”才能踏足强人之道。
      在阅读了第一传大家应该知道了剑是什么。
      不是形状的器具。
      而是人。
      人的本身。
      强人之道,即为剑道。
      那如何踏足强“人”之道呢?需要你有“心”。
      跟我读。看着标点符号。
      强,人,之道。
      首先,你要成修行概念中的“人”。
      而想要成为这种概念的“人”,就要具备“心”。
      在具备了“心”之后,你才能去接触强人的方法。
      若不是受限于剑道的理念不为大家所知,此说心当为第一传。为修行之首重。
      什么是“心”?
      用一句话来说便是“为人处事之道即为心”
      这句话有两个关键。
      其一,为“为人”
      其二,为“处事”
      为人:你所想成为的。
      处事:你所作所为的。
      也就是说,你所想成为的内和所作所为的外,即为“心”
      有人问你,心从何来?你告诉他,我所想成为的,和我所作所为的,即为吾之心。这便是正确答案。
      要想踏足剑道,犹如前传所说,虽强人,亦分内外。
      外修体魄,强化自身。内修心神,强化自身。内外兼修,无缺无漏。
      当你面对一件事情,你所要做出相应的选择,在实际的生活中应用体现,便是心神。
      心神大于肉体,则此人,孤高不稳。
      肉体大于心神,则此人,自傲头破。
      肉体修持方法,多为大多数人重视。
      心神修持方法,并无修持的方法。
      犹前句所述,什么是心?我所想成为的,和所作所为的,便是心。
      心神,便是当你面临一件事情,所想到,所做出,所说出的。
      凡处事,必有规矩。
      对于一名剑客来说,天之道,便是规矩。
      你不了解天,便不了解规矩。
      各位看过迪迦奥特曼吗?在里面有一句话,很有意思,大古,你既是光也是人。
      剑客也是如此。剑客即代表了天的天性,也代表的自身的人性。
      两者合一,改变自己,方为剑客的规矩。
      人性过多,则私。
      天性过多,则堕。
      我们为人,承天命,爱自身,方为天心。
      天有天所行持的规则。
      人有人所行持的规矩。
      两者合一,方有不迷之规谏。
      人的规则是什么呢?感,恩,忠,诚。
      天的规则是什么呢?我不会在这里说,这只是启蒙而已。
      天亦有爱,若天无爱,岂能孕育万物之生息?在古代有一句话是这么说的。
      天生万物以养人,
      人无一物可还天,
      鬼神明明,自思自量。
      在这里多说一点,我们犹如天地的儿女,天地犹如我等之父母,天地生育我等,赋予万物,养育我等,却在小说或是一些题材中,经常提到,我命由我不由天,什么逆天之类的话这些话犹如叛逆期的孩童一般可笑。
      天地犹如我等之父母,而我们则是万物之中,与天地最为相似相仿的,故而,我们称之为万物之灵。
      在万物之中,我们也是最容易接近,模仿,行持天地之道之物。
      心该如何行持,才能成为人呢?。如果你真的想要修行就要改变自我,(也就是前篇所谓的,“责任”)以感,恩,忠,诚,为行事准则,你要背负起这种“责任”融入,所思所想,所想成为,所作所为当中。把这运用到实际生活当中。
      第二传下篇:
      你觉得我会继续说嘛?当然不会,什么是启蒙,就是你知道有这么回事即可,具体应该怎么做,不是启蒙所应该接触的。这十课前传,加群,何尝不是心的一种呢?
      修行是双向的选择。
      当你选择了修行,当修行选择了你,这才是完整无缺的修行。
      不是说,你获得了修行的方法就能修行,也不是说,你没有修行方法,就不是在修行。
      所思所想,所作所为。
      当你把这应用到实际的生活中,你会发生改变的,也许会因此而触及修行。这一切就要看你的聪明才智。虽然我不认为你们有。
      心有挂碍,为挂碍而战,无论是傻子,还是强者,都是如此。
      可无论是傻子,还是强者,在没有触及到挂碍的时候,都不会去为了其而战。就如同我前面所说的,如果这里充斥着真实无虚,我就不会出现在这里,发这些文章。
      心,为规章。为行为准则,为心之力。感,恩,忠,诚。四字字面含义。
      以上,便是“十课”前传之第二传“说心”
      2022/1/21 18:44分


      IP属地:辽宁3楼2022-01-22 09:30
      回复
        第二传中篇:
        在修行当中,有很多的隐喻。
        换句话说,就是隐藏的比喻。
        修行当中所提到的“人”这个字,和我们平常所说的人这个字。含义并不一样。
        身为修行当中所谓的“人”是要,在常人概念中,人这个字,的概念之上,具备“心”。
        那什么是心呢?
        此“心”也非常人所说的心的含义,此心,非彼心,有此“心”者,方为“人”。
        而成为“人”才能踏足强人之道。
        在阅读了第一传大家应该知道了剑是什么。
        不是形状的器具。
        而是人。
        人的本身。
        强人之道,即为剑道。
        那如何踏足强“人”之道呢?需要你有“心”。
        跟我读。看着标点符号。
        强,人,之道。
        首先,你要成修行概念中的“人”。
        而想要成为这种概念的“人”,就要具备“心”。
        在具备了“心”之后,你才能去接触强人的方法。
        若不是受限于剑道的理念不为大家所知,此说心当为第一传。为修行之首重。
        什么是“心”?
        用一句话来说便是“为人处事之道即为心”
        这句话有两个关键。
        其一,为“为人”
        其二,为“处事”
        为人:你所想成为的。
        处事:你所作所为的。
        也就是说,你所想成为的内和所作所为的外,即为“心”
        有人问你,心从何来?你告诉他,我所想成为的,和我所作所为的,即为吾之心。这便是正确答案。
        要想踏足剑道,犹如前传所说,虽强人,亦分内外。
        外修体魄,强化自身。内修心神,强化自身。内外兼修,无缺无漏。
        当你面对一件事情,你所要做出相应的选择,在实际的生活中应用体现,便是心神。
        心神大于肉体,则此人,孤高不稳。
        肉体大于心神,则此人,自傲头破。
        肉体修持方法,多为大多数人重视。
        心神修持方法,并无修持的方法。
        犹前句所述,什么是心?我所想成为的,和所作所为的,便是心。
        心神,便是当你面临一件事情,所想到,所做出,所说出的。
        凡处事,必有规矩。
        对于一名剑客来说,天之道,便是规矩。
        你不了解天,便不了解规矩。
        各位看过迪迦奥特曼吗?在里面有一句话,很有意思,大古,你既是光也是人。
        剑客也是如此。剑客即代表了天的天性,也代表的自身的人性。
        两者合一,改变自己,方为剑客的规矩。
        人性过多,则私。
        天性过多,则堕。
        我们为人,承天命,爱自身,方为天心。
        天有天所行持的规则。
        人有人所行持的规矩。
        两者合一,方有不迷之规谏。
        人的规则是什么呢?感,恩,忠,诚。
        天的规则是什么呢?我不会在这里说,这只是启蒙而已。
        天亦有爱,若天无爱,岂能孕育万物之生息?在古代有一句话是这么说的。
        天生万物以养人,
        人无一物可还天,
        鬼神明明,自思自量。
        在这里多说一点,我们犹如天地的儿女,天地犹如我等之父母,天地生育我等,赋予万物,养育我等,却在小说或是一些题材中,经常提到,我命由我不由天,什么逆天之类的话这些话犹如叛逆期的孩童一般可笑。
        天地犹如我等之父母,而我们则是万物之中,与天地最为相似相仿的,故而,我们称之为万物之灵。
        在万物之中,我们也是最容易接近,模仿,行持天地之道之物。
        心该如何行持,才能成为人呢?。如果你真的想要修行就要改变自我,(也就是前篇所谓的,“责任”)以感,恩,忠,诚,为行事准则,你要背负起这种“责任”融入,所思所想,所想成为,所作所为当中。把这运用到实际生活当中。


        IP属地:辽宁5楼2022-01-22 09:32
        回复
          第二传下篇:
          你觉得我会继续说嘛?当然不会,什么是启蒙,就是你知道有这么回事即可,具体应该怎么做,不是启蒙所应该接触的。这十课前传,加群,何尝不是心的一种呢?
          修行是双向的选择。
          当你选择了修行,当修行选择了你,这才是完整无缺的修行。
          不是说,你获得了修行的方法就能修行,也不是说,你没有修行方法,就不是在修行。
          所思所想,所作所为。
          当你把这应用到实际的生活中,你会发生改变的,也许会因此而触及修行。这一切就要看你的聪明才智。虽然我不认为你们有。
          心有挂碍,为挂碍而战,无论是傻子,还是强者,都是如此。
          可无论是傻子,还是强者,在没有触及到挂碍的时候,都不会去为了其而战。就如同我前面所说的,如果这里充斥着真实无虚,我就不会出现在这里,发这些文章。
          心,为规章。为行为准则,为心之力。感,恩,忠,诚。四字字面含义。


          IP属地:辽宁6楼2022-01-22 09:32
          回复
            以上,便是“十课”前传之第二传“说心”
            2022/1/21 18:44分


            IP属地:辽宁7楼2022-01-22 09:33
            回复
              在这里还要感谢@剑魔my 提供的校对工作


              IP属地:辽宁8楼2022-01-22 09:33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