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丁语是一种日常口语已经消亡的西方古典语言,今天一般只作为文献语言供研究,或由其他语言借入部分词汇使用,因而现在的所谓拉丁语发音实际是指拉丁文读音,即今人根据拉丁文书面材料诵读时的发音。
按照个别音位实际发音的不同,可以将拉丁语发音大体分为通用式和仿古式两种风格。无论采用哪种方式,基本都可以按照“一字母一音”来拼读,因而大部分拉丁语词典不会标注国际音标。另外,以英语为母语的人喜欢按照英文的规则拼读拉丁文,比如将Caesar(凯撒)读成 SEE-zar (北约拼音)。这种英语式的发音风格对元音字母的拼读相当离谱,严肃的学习者正常情况下不会采用。
拉丁语的元音有长短之分。在前后其他发音相同的条件下,同一位置上相同音素的长元音和短元音能够区别意义。大部分元音都是短元音。长元音的出现及其位置,有时有一定规律,但大多数仍需在学习时个别记忆。现代的拉丁语词典采用两种附加符号予以标记,即长音符号和短音符号——后者只在有必要特别标明的元音上使用。古代文献和现代普通读物一般不使用变音符号。
拉丁语的词重音不区别意义,但位置是固定的。单音节词内部无所谓轻重音。多音节词的重音位置通常不外乎倒数第二或第三个音节上,而且与音节的长短有关。音节的长短则既与元音的长短有关——含有长元音的音节一定是长音节,又与音节的构成有关——闭音节无论元音长短都是长音节。在一个包含三个或三个音节以上的词中,倒数第二个音节如果是长元音就读重音,如果是短元音,重音就移动到倒数第三个音节上。
拉丁语还存在大量语流音变现象,但在今天能看到的文献中,大部分音变已经反映在了文字拼写上,只有少数例外。这种正字法虽然方便了诵读,但也为掌握拉丁语语法制造了不小的困难。
通用式是拉丁语在罗马帝国灭亡后,在欧洲各国通用的发音风格。具体又分德语式、法语式和意大利语式,分别模仿三种语文的拼读规则。区别主要表现在字母 c 和 g 在前元音(front vowel)前是否发软音,以及如何发音。以 c 的发音为例:
德式:ca、co、cu 读 [kʰa]、[kʰo]、[kʰu],而 ce、ci 读舌尖清塞擦音 [tsʰe]、[tsʰi](注意要送气)。
法式:ca、co、cu 读[ka]、[ko]、[ku],而 ce、ci 读舌尖清擦音 [se]、[si]。
意式:ca、co、cu 读[ka]、[ko]、[ku],而 ce、ci 读舌叶清塞擦音 [tʃe]、[tʃi]。
g 的情况不太一样:德式不发软音,只发硬音(不送气);法式为舌叶浊擦音[ʒ];意式发舌叶浊塞擦音[dʒ]。
仿古式是今人在对古典拉丁语音位系统进行构拟(重建)的基础上人为规定的发音风格,其中字母 c 和 g 在任何位置上都要发不送气的硬音 [k] 和 [g],不发软音。
元音
前 央 后
长 短 长 短 长 短
高 I /iː/ I /i/ V /uː/ V /u/
中 E /eː/ E /e/ O /oː/ O /o/
低 A /aː/ A /a/
AE、OE、AV、EI、EV 是最初的双元音: AE 读作 /aj/, OE 读作 /oj/, AV 读作 /aw/, EI 读作 /ej/ 而 EV 读作 /ew/。但是 AE 和 OE 在共和国时代末期的乡村中开始分别变成单元音 /ɛː/ 和 /eː/。[1] 但这个过程在公元3世纪的通俗拉丁语之前似乎仍未完成,某些学者称这是在公元5世纪成为正规的。[2]
拉丁语的元音有a, e, i, o, u, y,发音用拼音和注音同时表示:
a = a (拼音) / ㄚ(注音)
e = ê / ㄝ
i = i / ㄧ
o = ao / ㄠ
u = u / ㄨ
y = ü / ㄩ (仿古式);i / ㄧ (其它)
拉丁语的元音有长音和短音的区别。长音在书写时可以加一道横线表示:ā, ē, ī, ō, ū, ȳ,念法与短音很相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