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乐自闭症吧 关注:3贴子:13
  • 0回复贴,共1

孤独症儿童教育的本质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儿童孤独症发生在任何一个家庭都是不幸的,但对于患上孤独症的儿童,作为家长,都要勇敢地与命运抗争;这是一条十分艰难的路,也是一条需要我们家长、老师协力完成的路。孤独症,正日益受到社会关注。
首先,我们需要认清一个事实,我们孩子的康复教育是终生的,或者说至少到目前的科学技术为止,它是终生的。它不是一时半会就能解决的普通疾病,吃个药,打几针,过几天就能好。面对孤独症儿童需要的是长期高强度密集型干预,可以说不仅仅是在学校,在家庭、在社会等其它地方的训练也尤其为的重要,因为只有这样,孩子才可能收获较好的康复效果。
我们要坚定一个信念,就是“我”可以改变一切!什么是信念?就是你相信它就可以产生力量,你不相信它就没有力量。如果问题有办法解决,我们就不用担心;如果问题我们真的没有办法解决,我们担心也没用。
其次,我想说的是:父母的家庭教养方式十分的重要,父母不仅和孩子有血缘关系还有心灵感应,还是最长时间、最频繁、最常接触孩子的人群,所以父母是最了解孩子的,而且是最能够很好的干预孩子的人,孩子在外面机构所在的日子仅仅是短短的几年,最多十几年,机构是不可能带着他们过一辈子的,机构也不是孩子生命的最终归属之地,他们最终目的是要学会生存在这个世界上。
对于孤独症儿童的任何康复教学,他应该是综合性的,不应该是单一的某种固定模式或方法,任何的办法都有它的局限性,我们不应该把教学办法摆在第一位,应该把教学目的摆在第一位,我们应该透过目的来锁定我们每一位孩子的针对性教学办法或康复模式,而且任何的办法它都应该是直接了当、简单明了的,它不应该是复杂到普通人群不可理解的,它不应该是一门玄之又玄的学问,它应该是康复教育目标指引下的相应办法。
我从来都很反对,现在的社会大众绝大部分人士把孤独症认为是***或是精神疾病,他们其实更多地是一种情绪与行为障碍,是先天神经障碍导致成的一种后果所表现出来的一种症状,我目前带领着我们的教师团队,一直在福州市长乐区推动着孤独症儿童融合教育的这个目标的发展和普及,像孩子们这样的一个年龄段,你不让一些适合幼儿园、中小学,甚至是大学等能力的孩子回归到主流社会、学校,你还能让他们去哪里呢?
这些年以来,孤独症的圈子是越画越大,一开始是被划到谱系障碍的圈子里,随后谱系障碍的圈子也越来越大,近期又出现把孤独症分为了什么经典型与不经典型。其实在这众多的儿童中,不是所有的人都是孤独症,其实还有很多不是谱系障碍的孩子,例如智力落后、发育迟缓、多动症、感觉统合失调等。
这条路该怎么走?
“假如我是孩子?假如是我的孩子?”
现今一些流行的教学方案,对于家长来说真的是个坑。对于很多家长而言,他们不清楚自己孩子未来的路该怎么走,方向在哪里,孩子在幼儿园怎么办,到了小学怎么办,甚至哪天自己离开之后,孩子应该怎么办。完全没有明确的概念以及目标。不过这确实也和现在外面很多不良的培训机构或公司有关系,各种培训机构公司都在盲目宣传自己什么、什么教学法好,然后机构在用、家长在用、老师在用,慢慢地使家长们甚至老师们都迷失了方向。
我相信不知多少人都为此走了弯路,花了多少冤枉钱、影响了家庭和睦共处,甚至说有一些更困难的家长、找了多少方式去借过钱、砸锅卖铁、卖车卖房。个人认为:一直以来各种鼓吹的训练办法,其实都不是我们家长应该要关注的第一要义,当然不可否认的是正确的教学办法对于孩子来讲也极为重要,但我们要做的是学会怎么去看待和选择我们认同的办法,最应该关注的是自己的康复目的是什么?给孩子定的每个小目标在哪?要由目标来确定训练办法,然后由训练办法来决定策略,策略产生具体的措施,最后才会得到一个我们家长想要的结果,这个才是符合我们整体的一个合理康复逻辑。
要站在孩子的生命全程的高度上来看待我们的教学办法和策略。大部份的培训机构并不愿意教导我们的一线老师去深入学习探讨这点,因为这个理念并不是简单的几天培训或一段时间的线上听课就可以达到的。而大部分的培训机构基本都是停留在,不断地教导一线老师重复刻板的训练操作模式,因为这样可以短时间内就将一个毫无专业背景以及经验的老师培养起来,开始为机构盈利,太过于形式化的训练,太过于侧重单一的教学操作手法与技巧,用各种指标和报告对孩子直接量化,成为了育分,而不是育人;而真正具备教学能力的老师则是需要大量的案例、无数的经验、还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理论造就的,尤其是实践性的教学,这个是提高一个老师水准的最好办法。
目标决定办法,而不是办法决定目标。我们要根据孩子的具体情况、结合孩子家庭特殊背景来制定目标。像现在很多机构就是喜欢形式教学,比如:评估与教学不分开,做个评估都需要强化物并表扬,甚至直接把评估教学的教具当成教学工具来用,在设备技能不足的情况下,让学生死背硬记,强行提升“认知”,然后再去做评估,达到分数后就和家长说你家孩子能力达到幼儿园水平啦,可以回幼儿园啦!可是家长发现回去幼儿园之后根本不行,或者是短时间可以融合,一旦到了小学,或者回到社会环境,又出现无法适应的情况。当然这个除了是因为机构基本不做家长培训以及融合教育以外,更重要的是孩子的社会性能力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比如:学习居家能力(不是居家学习)、生活自理能力等,学习居家能力是回归幼儿园的前置能力,也是最主要的核心能力,凡是能在家庭生活当中能够很好配合的,回归幼儿园以后都能较好的适应;相反,回归到幼儿园以后往往会十分困难,所以解决孩子的社会性能力才是关键,那什么是社会性呢?
社会性能力(不是简单的情景互动、也不是简单的社会交往游戏)指的是孩子对具体问题的解决能力,这个是我们这类孩子的核心缺陷,也是最难以改变的一点,因此也让很多家长望而却步,并最终放弃。但它的确是解决问题的关键突破点。我曾经教过一个孤独症儿童,他有很好的语言表达能力,但他总是因为大脑神经抽搐难受,想撞墙或者用力拍打自己的头部。有一次他告诉我,“何老师,我控制不了自己,我好难受,我看到电门拉闸时,头里面就有虫子在咬我,好痛苦啊,帮我!”那时,孩子妈妈在旁忍不住落泪痛哭,她很无助、又没有办法,说:“何老师,算了放弃吧!我认命了!”我抓住了孩子的双手,将他紧紧抱在怀里,不管他想怎样,就是不能让他受伤。我告诉孩子妈妈:“我从来不知道什么是命运,我只知道,不应该放弃。”
只要机构大门打开,就不会拒收任何一个在我们能力范围之内的孩子,如果说有重度自闭、没地方可去了,都可以往我们这里送来试一试,除去一些极重度的孩子,因为他可能真的需要吃药或者一些癫痫性疾病,那就需要留在医院或者按照医嘱,需要通过专业的医生和护士来进行康复治疗,而不是送来康复机构。
对于老师来说,孩子们的教学都是对爱心、耐心、责任心的一种经历与考验,我们机构的老师希望不仅是孩子的老师,更加希望是成为孩子们生命历程上的贵人之一。
我们这里强调的是康复教育以及特殊教育,其中也包括了融合教育,主要体现在“教育”这一个板块领域。在康复这条路上,我们除了要给孩子做康复之外,更需要的就是打开家长的认知理念,让家长敞开心扉去找到属于自己的路,在孩子康复的道路上我们一同助力前行!
作者:福州市长乐区青橄榄语言培训服务中心理事长 何树波


1楼2022-05-10 17:25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