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船》
摇摇欲坠的暖黄色灯光
我小时候住在姥姥家的旧房子里。那是一栋三层的近乎危房的老楼,三个单元,每层两户。楼梯是坑坑洼洼的黑色木架子,有的长有的短。墙壁用手就能搓下白灰,有的地方已经露出了稻草样的墙体,上面满是粉笔、彩色喷雪和污泥的涂鸦。楼梯间的小窗是砖块摞成的,而家里的窗子是木框刷漆的玻璃窗。尽管精心维护多年那木窗的楔子仍然逐年收紧,直到再也不能打开。卧室的窗前抻着一根孤零零的铁丝,薄薄的窗帘布就挂在上面。卧室是会透光的红色,堂屋是厚一些的银色花呢。
厨房的地面上铺着地板革,用来遮盖木制的不平地面。堂屋和卧室的地上铺了方砖,依然不能摆脱热胀冷缩,方砖被炸开的命运。姥姥和姥爷把一块块碎砖拼回那个方形空洞中,于是在那个摇摇欲坠的房子里,我度过了我的童年。
那是一个不太典型的社会主义风格社区,我们住在三楼,比大多数人住得高些——许多人是住在平房的,比如我被姥姥带去洗头理发的婶婶家。她家就在我们楼下的对门,褪色的红木门前有个小小的篱笆围着的菜园。在我上学之前她家就不再做理发的生意了。那扇朝着姥姥家的窗户开着的木门从此关闭,里面也不再传来暖烘烘的水汽和香波的味道。
从我记事起,每年春天院子里都徘徊着喧闹的燕子——我曾经近距离观察过一次,它们全身都是黑色,翅膀薄得近乎透明,纤细的身体里像不知疲倦地发出让人不能不注意的声响。它们全住在屋顶和天花板之间的缝隙里,在夏天的末尾它们会悄悄离去,但整个春天都是它们的。在我姥姥家那个院子里,没有哪个春天的午后是寂静的。
那是我所知道的最危险的房子之一。现在住在钢筋水泥房子里的孩子们可能很难想象姥姥姥爷怎样在稻草和灰泥盖起的房子里住了几十年,在冬季漏风的厨房和春天喋喋不休的燕子们中间。尽管比起理发店婶婶家的木门,我们这儿多了个铁质的防盗门,在原先的木门之外。后来我在脑海中描绘那扇防盗门被拆下来时的景象,这间老屋失去了最后保护的屏障,它脆弱地被挖掘机、压路机或者其他什么庞然大物变成一堆带有回忆的废砖块和灰尘。
那已经是八年或者更久以前的事,那栋房子和附近的平房早已消失,甚至原址上盖起的高楼已经有人频繁出入。但那间摇摇欲坠的房子像漂浮在海面上的纸船,似乎给我提心吊胆的安全感。在八年后的今天,我再度感受到这种奇特的安全感,分外令人惴惴不安。就像某个冬天的夜晚我们坐在姥姥家宽大的厨房里,在那张高低不平、中间有裂隙的圆桌上煮火锅吃,尽管家人团聚,屋内热气蒸腾,食物的香味和欢声笑语充满房间,屋外依然是冰冷的寒冬和深蓝色的夜晚,它们蛰伏在挂着未竟的残雪和冰溜的玻璃窗外,反射着寒光和不可知的危险,直穿我的心灵。或许是我怕冷的基因作祟,这个记忆的碎片在多年后依然能够击中我,并带起一连串的连锁反应。
摇摇欲坠的暖黄色灯光
我小时候住在姥姥家的旧房子里。那是一栋三层的近乎危房的老楼,三个单元,每层两户。楼梯是坑坑洼洼的黑色木架子,有的长有的短。墙壁用手就能搓下白灰,有的地方已经露出了稻草样的墙体,上面满是粉笔、彩色喷雪和污泥的涂鸦。楼梯间的小窗是砖块摞成的,而家里的窗子是木框刷漆的玻璃窗。尽管精心维护多年那木窗的楔子仍然逐年收紧,直到再也不能打开。卧室的窗前抻着一根孤零零的铁丝,薄薄的窗帘布就挂在上面。卧室是会透光的红色,堂屋是厚一些的银色花呢。
厨房的地面上铺着地板革,用来遮盖木制的不平地面。堂屋和卧室的地上铺了方砖,依然不能摆脱热胀冷缩,方砖被炸开的命运。姥姥和姥爷把一块块碎砖拼回那个方形空洞中,于是在那个摇摇欲坠的房子里,我度过了我的童年。
那是一个不太典型的社会主义风格社区,我们住在三楼,比大多数人住得高些——许多人是住在平房的,比如我被姥姥带去洗头理发的婶婶家。她家就在我们楼下的对门,褪色的红木门前有个小小的篱笆围着的菜园。在我上学之前她家就不再做理发的生意了。那扇朝着姥姥家的窗户开着的木门从此关闭,里面也不再传来暖烘烘的水汽和香波的味道。
从我记事起,每年春天院子里都徘徊着喧闹的燕子——我曾经近距离观察过一次,它们全身都是黑色,翅膀薄得近乎透明,纤细的身体里像不知疲倦地发出让人不能不注意的声响。它们全住在屋顶和天花板之间的缝隙里,在夏天的末尾它们会悄悄离去,但整个春天都是它们的。在我姥姥家那个院子里,没有哪个春天的午后是寂静的。
那是我所知道的最危险的房子之一。现在住在钢筋水泥房子里的孩子们可能很难想象姥姥姥爷怎样在稻草和灰泥盖起的房子里住了几十年,在冬季漏风的厨房和春天喋喋不休的燕子们中间。尽管比起理发店婶婶家的木门,我们这儿多了个铁质的防盗门,在原先的木门之外。后来我在脑海中描绘那扇防盗门被拆下来时的景象,这间老屋失去了最后保护的屏障,它脆弱地被挖掘机、压路机或者其他什么庞然大物变成一堆带有回忆的废砖块和灰尘。
那已经是八年或者更久以前的事,那栋房子和附近的平房早已消失,甚至原址上盖起的高楼已经有人频繁出入。但那间摇摇欲坠的房子像漂浮在海面上的纸船,似乎给我提心吊胆的安全感。在八年后的今天,我再度感受到这种奇特的安全感,分外令人惴惴不安。就像某个冬天的夜晚我们坐在姥姥家宽大的厨房里,在那张高低不平、中间有裂隙的圆桌上煮火锅吃,尽管家人团聚,屋内热气蒸腾,食物的香味和欢声笑语充满房间,屋外依然是冰冷的寒冬和深蓝色的夜晚,它们蛰伏在挂着未竟的残雪和冰溜的玻璃窗外,反射着寒光和不可知的危险,直穿我的心灵。或许是我怕冷的基因作祟,这个记忆的碎片在多年后依然能够击中我,并带起一连串的连锁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