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说明代,我们看新龙门客栈里东厂太监上身是右衽窄袖,下身下摆宽大,类似百褶裙。这是明朝皇帝和高级官员骑射时的服饰,称为蟒袍,后来演变为内廷皇帝宦官燕居的常服。但其实这种服装来自蒙元。元代蒙古人最普通的服装称为质孙服,上至皇帝下至乐工匠人都穿此服,好比清代的长衫马褂。明代蟒袍的基础即来源于此。蒙古人在质孙服的下摆打上褶,称为辫线袄,是为明代蟒袍的百褶元素之滥觞。如果有质孙服、辫线袄和蟒袍的图片,比对一下就知道其中的源流关系。这层关系不知为何,讲中国服饰史的书都不挑明。其实明代承袭蒙元的地方太多了,蟒袍只是其一端。
还是看新龙门客栈,那些东厂的侍卫都上带着遮阳帽,活像打虎的武松。只是东厂侍卫的遮阳帽顶插着羽毛。这其实就是顶戴花翎的原型,无非明代竖着插,颇为英武,清代后拖,平添垂顺恭敬。关外的女真人原来并无花翎,为何入关之后就有了呢。还是借用了明朝现成的啊。只是我们都不知道那是明朝的东西罢了。试想清代皇帝怎么不用花翎。皇帝服饰最为保守,最讲究体现祖宗的骑射遗风。清代皇帝的龙袍收腰,下摆也是宽大的百褶裙,同为马背民族,当然和蒙古的质孙服同一源头。臣下就不同了,袍服外观平整宽大,还有那个补子,都是受明代汉族服饰影响的结果。官员借汉制,皇帝守满俗,官员用花翎,皇帝独无。可见花翎也是借用明代服装的“成果”。
花翎之外,清代服饰中的对襟和立领也不是满人的发明。对襟是西域传来的,应该不晚于魏晋南北朝。唐宋时期就已广泛使用。簪花的晚唐仕女用敞开的衣襟表现丰腴的体态,宋人笔下的仕女则用平顺的对襟凸显内心的婉约。回想一下电视剧红楼梦,小姐太太们个个对襟收腰,立领小袖(立领看上去比较有身份,特别从背后看,很noble 很stiff的感觉),反倒是使唤丫头穿着汉族传统的襦裙。若是放在孝文帝时期的洛阳,十二钗个个都要吃板子。可是我们看着还是觉得很传统,很汉族,很自然。谁知道他们身上的胡风遗迹呢。
另外清代的瓜皮帽,很猥琐窝囊的样子。其实源于明代的“六合一统帽”。本是朱元璋御赐颁布的。明代画像砖上还有头戴瓜皮帽,身穿质孙服一类宽短胡服的造型。那可是正宗明朝人啊。
总之,清代服饰的很多特征性元素是来自明代的,是直接继承明代服装的。清代的政策不是凡是明代的都不许穿,而是宽袍大袖,博带峨冠之类,彻底走下舞台。不过话说回来,从隋唐开始,直至宋、明,褒衣博带也不是天天穿的。只有正式场合,朝会祭祀才服冠冕采用上衣下裳。回到家里,皇帝带头脱下汉服,穿上团领小袖,带上头巾,要束革带,足登官靴(皮的,马背民族的最爱)。我们脑海中的王侯将相,文人巨儒,高人学士大抵如此。嗨呀,要王导、谢安、桓温、刘裕看来,那可不是活脱脱的鲜卑装嘛。
还是看新龙门客栈,那些东厂的侍卫都上带着遮阳帽,活像打虎的武松。只是东厂侍卫的遮阳帽顶插着羽毛。这其实就是顶戴花翎的原型,无非明代竖着插,颇为英武,清代后拖,平添垂顺恭敬。关外的女真人原来并无花翎,为何入关之后就有了呢。还是借用了明朝现成的啊。只是我们都不知道那是明朝的东西罢了。试想清代皇帝怎么不用花翎。皇帝服饰最为保守,最讲究体现祖宗的骑射遗风。清代皇帝的龙袍收腰,下摆也是宽大的百褶裙,同为马背民族,当然和蒙古的质孙服同一源头。臣下就不同了,袍服外观平整宽大,还有那个补子,都是受明代汉族服饰影响的结果。官员借汉制,皇帝守满俗,官员用花翎,皇帝独无。可见花翎也是借用明代服装的“成果”。
花翎之外,清代服饰中的对襟和立领也不是满人的发明。对襟是西域传来的,应该不晚于魏晋南北朝。唐宋时期就已广泛使用。簪花的晚唐仕女用敞开的衣襟表现丰腴的体态,宋人笔下的仕女则用平顺的对襟凸显内心的婉约。回想一下电视剧红楼梦,小姐太太们个个对襟收腰,立领小袖(立领看上去比较有身份,特别从背后看,很noble 很stiff的感觉),反倒是使唤丫头穿着汉族传统的襦裙。若是放在孝文帝时期的洛阳,十二钗个个都要吃板子。可是我们看着还是觉得很传统,很汉族,很自然。谁知道他们身上的胡风遗迹呢。
另外清代的瓜皮帽,很猥琐窝囊的样子。其实源于明代的“六合一统帽”。本是朱元璋御赐颁布的。明代画像砖上还有头戴瓜皮帽,身穿质孙服一类宽短胡服的造型。那可是正宗明朝人啊。
总之,清代服饰的很多特征性元素是来自明代的,是直接继承明代服装的。清代的政策不是凡是明代的都不许穿,而是宽袍大袖,博带峨冠之类,彻底走下舞台。不过话说回来,从隋唐开始,直至宋、明,褒衣博带也不是天天穿的。只有正式场合,朝会祭祀才服冠冕采用上衣下裳。回到家里,皇帝带头脱下汉服,穿上团领小袖,带上头巾,要束革带,足登官靴(皮的,马背民族的最爱)。我们脑海中的王侯将相,文人巨儒,高人学士大抵如此。嗨呀,要王导、谢安、桓温、刘裕看来,那可不是活脱脱的鲜卑装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