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吧 关注:161,104贴子:3,021,182

帛书老子甲本《道德经》(外)——俗语直译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在世若不修道德,如入宝山空手回。——《乐育堂语录》
  一句话就指明了道德对在世人们的重要性。中华文明对道德概念提出还要追溯自《道德经》,虽然不是道与德概念的起源,但是一本《道德经》却传世出了众多的版本,各家注释解说不可至计,始终没有形成一致的共识。而道德的概念到了每个世人心中也就形成了不同的标准和认知。
  开篇所言也道出了道德是如此的尊贵,但是如果在不识得宝物真颜的前提下又如何能取得真物而归呢?那么我们首先要能准确透彻得理解《道德经》得根本含义,才是我们识得宝山中真物的唯一途径。所以盲修道德与不修道不积德是没有区别的。
  对于《道德经》的注解释意,前人所遗留下的也多有可取可读之处的,但是对普通大众非常不友好,对阅览者需要有一定的门槛,在阅读方法理解能力不一的情况下,都会再次造成其本义偏差。而现今之人所注解的《道德经》更是多如牛毛,大部分都是以出书获取名利为根本目的,章节字义强解硬释,于其本义更是南辕北辙。
  我仅以个人的独立角度,以最简洁最通俗最贴切的语言去直译全篇,将自己的理解还原展现分享于众。全篇直译文字控制在二万字以内,不使用注解释意,没有繁杂的训诂,仅以连贯的俗语还原本义,力求做到不分贵贱智愚皆可阅览,希望能帮助大家领会到道与德的本质含义。


IP属地:江苏1楼2022-06-07 19:59回复
    帛书老子甲本全篇五千余字,于1973年出土于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是现存的《道德经》最早的版本(郭店楚简除外)。因为其抄录更早,规避了更多的篡改错漏的因素,也就更接近于老子的原语本意。我以此为母本,对其进行俗语直译。
      八十一章的成数是先贤们对极数九的敬畏,更说明了古人对于老子道德经的推崇敬仰。原文分为道篇与德篇,但为了便于我们常人的循序理解,有必要在原文章节的基础上进行适当的整理。下面对八十一章的直译中,我会按顺序对全篇章节进行选择提取,最后将其分为三个阶段:(外)、(内)、(本)依次展现给大家。
      关于直译,首先是对道家思想本源的共鸣,理解领悟合于其本质。在对每一篇章节的翻译时,始终不偏离其中。古文多是一字一意,与现今的字意多有偏差。而帛书老子甲本亦是如此,更过分的是在一些章节字意间存在严重的逻辑跳跃,犹如学语孩童说话般,造成了后人难以理解晦涩难懂。出现这样的情况主要是古人形容事物的文字枯乏,再者便是更接近于先天的状态,对事物没有虚浮的形容,语句间没有繁琐的衔接习惯。
      而我在翻译中主要是以《说文解字》作为工具,同时结合一些字源网站去了解每个文字的成型衍化及最初的含义,以及后续的一些字意的引申,然后再通过现代词语去融汇表达其原意。
      直译句式与原文会尽量做到上下对应,语句间逻辑的衔接、前句的总结会用括号区别,主要是让整章语义尽可能的达到连贯性。
      没有翻译的章节主要就是两种情况:一种就是浅俗易懂没必要耗费多余的文字去翻译;第二种就是脱离常人的行为实践非逻辑的层面无法翻译,但不会影响通篇的理解。
      《道德经》的很多章节可以用多种角度方式来阐释其章义,所以我也不能保证所有的直译与原文字词全息互应,同时也不可避免的存在一些用词过猛或不妥之处,包括甲本的原文如有错漏,还望大家包容指正,但是会尽自己所能尽力切合原文。
      最后也警言于众,当你看完全篇,你也许就达到了逻辑的终点,哲学的尽头。同时后续的(内)(本)阶段的内容对于大众常人来说有一部分较难接受,可能会颠覆,,三观,造成信仰,,全无。为了避免不可预知的情况所以会另起帖子进行分享。


    IP属地:江苏2楼2022-06-07 20:07
    回复
      2025-09-03 13:01:20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外)1 上德 (德篇、一)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
        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也。
        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也。
        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也。
        上礼为之而莫之应也,则攮臂而乃之。
        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
        夫礼者,忠信之泊也,而乱之首也。
        前识者,道之华也,而愚之首也。
        是以大丈夫居其厚而不居其泊。居其实而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
        --------------------无尽的界限--------------------
        上德之人,不会特意去定义行使所谓的有德之事来证明自己有德,这是有德的体现。
        下德之人,则时时处处去定义迎合所谓有德之事或物来证明自己有德,这是无德的表现。
        真正有德之人,因为接近无我的状态(不居于其中,上止下正,能得到天下所有人的用护,世间就不再有理不尽的玖分卯吨),也就没有什么事需要去做的。
        有仁之人,以我的角度去行事(但在天地间行事的出发点只为他人,上星下校,也能得到天下人的拥护,任何玖分卯吨人们自我消化),也就没有什么事需要去做的。
        有义之人,行事目的只局限于为了自己的团体(得不到所有人支持产生诸多卯吨),所以就有做不完的事。
        推崇礼仪的人,因为行事得不到所以人的支持(进而事成事败产生了诸多卯吨,所以为了粉饰世导太屏,就用礼仪来约素人们的行为),不愿接受的人就被抓 着胳膊墙质而为。
        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现在连礼仪都做不到了,就开始制定各种繁杂的规矩 律 法了)
        所谓的礼仪,就是人们已经失去了互相信任和忠诚(而为了掩盖这些才产生的),也就是货乱的开始。
        那么上面讲的这些人们所认知到的,其实都是大道的皮毛泄下的参渣,这个世间所有鱼妹的开端。
        所以我们行事要善于破其本源达其本质寻求根上的问题,不要执着于礼仪这些表面形式被其所迷惑。一定要注重内心的修行不要一味的去追求表面的事物。所以要剔除表象而取其本质。


      IP属地:江苏3楼2022-06-07 20:15
      收起回复
        (外)2 得一(德篇、二)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浴得一以盈,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
          其致之也,胃天毋已清将恐裂,胃地毋已宁将恐发,胃神毋已灵将恐竭,胃浴毋已盈将恐渴,胃侯王毋已贵以高将恐欮。
          故必贵而以贱为本,必高矣而以下为基。
          夫是以侯王自谓孤、寡、不谷,此其贱之本舆?非也。故至数舆,无舆。
          是故不欲禄禄若玉,硌硌若石。
          --------------------无尽的界限--------------------
          获得一些精髓者。天获得了一些就有了白天的清朗,地获得了一些就有了黑夜的宁静,神获得了一些就可以使用各种神通,人获得了一些就学会了将盆盈满后沐浴,侯王获得了一些就可以使天下太平。
          当一直这样时,天一直的清朗就会崩裂,地一直的宁静就会塌陷,神一直使用神通就会失灵,浴盆中一直盈满终将枯竭,侯王一直处于高位来处事终会被推fan。
          所以尊贵是建立在贫贱存在的前提下,至高的境界需要有底层来映衬(两者相生相随相辅相成)。
          那么侯王都以孤、寡、不谷自我形容,是真如他所描述的这样吗?当然不是了。那是因为不想始终表现的高高在上(而是想让人们觉得在这样的高位上并不是事事如意的,不至于下面的人去窥视其位),到最后真的什么都没了。
          所以我们不要老想着能像美玉一样高贵典雅吸引多少眼光(以为自己多有能耐,那天能成为网红明星大人物,就算这样也只是获得了大道的些许精髓是无法长久的),不如做块本本份份的普通石头。


        IP属地:江苏4楼2022-06-07 21:52
        回复
          (外)3 强梁(德篇、五)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人之所恶,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自名也。
            物或益之而云,云之而益。
            人之所教,亦议而教人。
            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学父。
            --------------------无尽的界限--------------------
            大道呼出些许精髓此为一,这点精髓化为纯阴之气此为二,纯阴分化出纯阳之气此为三,阴阳之气交合再化生出万物。(一为一体,二三为两面)
            世间万物都是以负阴抱阳的状态存在的,中和平衡阴阳之气相交才能顺畅生长。
            人们却都只厌恶孤、寡、不谷,但是只有侯王以此自称。
            事物就是这样,要么处于顺势高位用平和谦下的态度来处事,要么处于逆势低谷时用积极向上的态度来处事。(这里可以用无限种比拟阐释其义)
            人们所厌恶的使我得到了启发,现在再反过来告诫你们。
            如梁木般一味的强直(做人太轴),最终是不会有好归宿的。我们应该以此为鉴啊!


          IP属地:江苏5楼2022-06-08 19:59
          回复
              (外)4 知足(德篇、七)
              名舆身孰轻?身舆货孰多?得舆亡孰病?
              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
              故知足不辱,知至不殆,
              可以长久。
              --------------------无尽的界限--------------------
              你的名誉声望和你的身体那个关系更亲呢?你的身体和你所得到物质的多少那个更重要呢?那么你所得到的和失去的又有那个不会对你产生困扰呢?
              当你特别爱惜一样事物时必定会花费大把的精力财力去维护。你家财万贯到了最后大部分也都只能用来陪葬。
              所以我们得到后一定要知道满足才不会留下污点被抹黑。做事一定要有底线才能不将自己置于危险之中。
              这样你所获得的才不会转眼失去,才能长寿久安。


            IP属地:江苏6楼2022-06-09 19:38
            回复
                (外)5 请靓(德篇、八)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
                大盈若冲,其用不穷。
                大直如诎;大巧如拙;大赢如绌。
                趮朕寒,靓朕炅。
                请靓,可以为天下正。
                --------------------无尽的界限--------------------
                完美无瑕的器物如果去使用它,会因为它恒久和万能怎么也用不坏。
                无边无际的容器如果去使用它,会因为它没有上限的容量怎么也填不满。
                始终保持笔直状态本质上和弯曲是没有区别的。行事至始保持灵巧本质上和滞拙是没有区别的。一味的占得便宜本质上和吃亏是没有区别的。(三者表达的都是事物的对立两面,本质为一体)
                因为纯阳之气的趮热才引出了存阴之气的寒冷,因为你的召唤才有了日后的相见,(这样阴与阳相替,召与见反复,事物就始终在偏颇中循环发展)。
                所以当你行事时要收起你的主观意见(请:属阴用事,所有阴性事物都有谦下收纳聚敛之性,所以理解为收起),这样世间才能回到真正公正平衡的状态。


              IP属地:江苏7楼2022-06-10 20:18
              回复
                (外)6 恒足(德篇、九)
                  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
                  无道戎马生于郊。
                  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憯于欲得。
                  故知足 之足,恒足矣。
                  --------------------无尽的界限--------------------
                  当世间政自清min和xie繁荣时,马匹是用来在田中耕地的。
                  当世间政自腐bai动荡萧条时,马匹就用来在郊野打仗了。
                  是非的起因无外乎是人有了想要占有的事物,祸luan的产生无外乎人得到后还不知道停止,最后引来大的zai难无外乎想要得到东西而没有止境。
                  所以当你能停止 自己想要满足的念头时,才是真正的满足。


                IP属地:江苏8楼2022-06-11 20:27
                回复
                  2025-09-03 12:55:20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外7 )弗为(德篇、十)
                    不出于户,以知天下。不规于牅,以知天道。
                    其出彌远者,其知彌少。
                    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名,弗为而成。
                    --------------------无尽的界限--------------------
                    不走出居所也能知道天下之事的发展,不向室外观望也能知道天道的运行规律。
                    你走的地方越多越远,看到的繁杂表象反而会迷乱了辨识。
                    是以圣人,不需要外出便能知道外面发生了什么事,不去会面就能知道外面出现了什么人,不参与任何事的决断而事情自然而成。


                  IP属地:江苏9楼2022-06-12 20:54
                  回复
                    (外8) 天下混心(德篇、十二)
                      圣人恒无心,以百姓之心为心。
                      善者善之,不善者亦善之,德善也。
                      信者信之,不信者亦信之,德信也。
                      圣人之在天下也,翕翕焉,为天下混心。
                      百姓皆属耳目焉,圣人皆咳之。
                      --------------------无尽的界限--------------------
                      圣人达到无我的境界也就没有为自己谋利益的念想(治事也不会去主观的定义事物的好坏是非),所以行事皆以天下人们的所求所愿为初衷。
                      原先社会中被定义的所谓善良的人始终能得到人们认可,而那些被定义的所谓不善良的人也同样能融入到圣人治世的社会中得到认可。这样的状态才是上德治下的正真的善。
                      原先社会中被定义的所谓诚信的人始终能得到人们认可,而那些被定义的所谓不诚信的人也同样能融入到圣人治世的社会中得到认可。这样的状态才是上德治下的正真的信。
                      圣人在天下治事,行事如一只待起飞的鸟一样张而不驰(功成而不居),所以天下人都能受到感化原有的己欲之心也都化为天下同心。
                      百姓皆属耳目焉,如同家人一般。


                    IP属地:江苏10楼2022-06-12 21:16
                    回复
                      (外9 )玄德(德篇、十四)
                        道生之,德畜之,物行之,而器成之。
                        是以万物尊道而贵德,道之尊也,德之贵也,夫莫之爵也,而恒自然也。
                        道生之、畜之、长之、遂之、亭之、毒之、养之、复之。
                        生而弗有,为而弗寺,长而弗宰,是谓玄德。
                        --------------------无尽的界限--------------------
                        大道滴下的精髓(化而用者称为德),德在世间滋养,化生出生物,而后生物在制造出了器物。
                        所以世间万物以大道最为尊上而德最为稀贵,但是呢大道的尊上和德的稀贵,我们不要在世间去刻意的定义和标榜(因为定义了其概念就一定会产生其对立面),始终不要对其持有任何的态度。
                        大道使万物生化、养育、滋长、衰败、绝止、化胎、孕育,这样的过程周而复始。
                        大道生化万物而不去拥有,赋予万物能力而不去掌控,滋养万物而不去主宰的品质,我称其为玄德。


                      IP属地:江苏11楼2022-06-16 21:31
                      回复
                        (外10)知天下(德篇、十七)
                          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子孙以祭祀不绝。
                          修之身,其德乃真;修之家,其德有余;修之乡,其德乃长;修之国,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博。
                          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
                          吾何以知天下然?兹以此。
                          --------------------无尽的界限--------------------
                          善于建设者是不需要去掠夺他人城池的(对外),善于聚拢人心者是不会出现众叛亲离的(对内),他们的后代才能代代相传生生不息。
                          修行先从修自身开始,修的好就能体现出自身有德;自身修好了再去处理家庭事务,家庭和睦了就能体现出家庭有德;再去管理乡族内的事情,乡族内民风淳朴就能体现出整个乡族有德;再去治理整个国家,国家内百姓安居乐业就体现出了这个国家有德;最后再去统领天下,天下没有了战争便体现出这个世道间有德。
                          所以从你修行的状态便能看出你是否有德;从这个家庭的关系便能看出家庭是否有德;从这个乡族内民风的情况便能看出乡族是否有德;从这个国家百姓的生活便能看出国家是否有德;从天底下国家之间的关系便能看出这个世道是否有德。
                          那么我为什么能知道天底下的这些事,就是因为这个原因!


                        IP属地:江苏12楼2022-06-17 20:45
                        回复
                          (外11)治 国(德篇、二十)
                            以正治 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哉?
                            夫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
                            民多利器,国家滋昏;
                            人多伎巧,奇物滋起;
                            法物滋彰,盗贼多有。
                            是以圣人之言曰: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欲不欲而民自朴。
                            --------------------无尽的界限--------------------
                            用中正不偏颇的态度来治里guo家,用不投入zhan场的方法让军队发挥作用,用没有分歧zhan争的方式来统一天下。那么我为什么知道要去这么做呢?
                            世间被禁ji的—— 行为和被掩gai的 -----真象越多,那么人们多会si想迷茫而心智贫乏;
                            人们可获得的li益和可享用的器物越多,那么guo家便会充满fu败而社会----- duo落;
                            人们多数都去追求制物的技术和处事的技巧,那么就会泛滥出越来越多稀奇古怪的事物;
                            为了维护这些所谓珍宝贵物的(所有)---权再去制定了系列的律例典章,这时世间便充满了盗——夺器物和败坏gui律的人。
                            是以圣人之言曰:我不去主观行事而人们自会自我教化;我善止言行而人们自会行事中正;我不颁章布令而人们自会丰衣足食;我的状态不去宣扬而人们自会诚实朴素。


                          IP属地:江苏13楼2022-06-18 20:11
                          回复
                            (外12)旤福(德篇、二十一)
                              其政悶悶,其民屯屯,其正察察,其邦夬夬。
                              旤福之所倚,福旤之所伏。孰知其极?其无正也。
                              正复为奇,善复为妖,人之迷也,其日固久矣。
                              是以方而不割,兼而不刺,直而不绁,光而不眺。
                              --------------------无尽的界限--------------------
                              当zheng令简约而zheng务恬适时,人们多思想淳厚而行为朴实。当zheng令繁苛而zheng务峭刻时,人们多心思诡谲而行为狡诈。
                              旤福之所倚,福旤之所伏。谁知道什么时候是尽头啊?这样是没有止境的。
                              原来正面的事物反被当作奇葩,原来善良的事物反被当作异类,人们认知上的颠倒,是因为被和其对立的观念长时间的影响所造成的。(所以事物一旦开端必会引出其对立面。)
                              方正之物不要过于锋利(而成为破物的器具),棱状之物不要过于尖锐(而成为伤人的利器),正直的行为不要刻意标榜(而成为他人行事的累赘),光辉的事迹不要刻意宣扬(而令他人眼红)。


                            IP属地:江苏14楼2022-06-21 21:17
                            回复
                              2025-09-03 12:49:20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外13)德交(德篇、二十三)
                                治大国若烹小鲜。
                                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也,其神不伤人也,非其申不伤人也,圣人亦弗伤也。
                                夫两不相伤,故德交归焉。
                                --------------------无尽的界限--------------------
                                治li大国就和烹蒸小鱼一样,(不要用外力往锅里随意搅动)。
                                以道莅天下,神佛鬼怪就不会再随意显现,不是他们没有了神通,而是他们的神通不去干扰世间,不只是他们的神通不去干扰世间,世间的生人也不会去干扰人们。
                                两方面都守好了自己的本分,那么双方就是在互相积德累善。


                              IP属地:江苏15楼2022-06-23 21:45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