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购转型“成瘾”,运盛医疗斥资1.5亿进入口腔行业,能否完成自救?
6月20日,运盛医疗同意公司收购格伦菲尔口腔52%的股权,对应股权交易价格暂定为1.56亿元。
运盛医疗2021年营收只有5186万元,公司市值也仅达14.97亿元。本次交易金额相当于其2021年总营收的三倍,也超过了其市值的十分之一,可谓大出血。
不仅如此,运盛医疗本次收购还属于典型的跨界转型。
实际上,运盛医疗收购格伦菲尔口腔,并不是其第一次尝试依靠收购进行转型。
在踏入医疗领域以前,这家原名运盛实业股份有限公司的上市公司,主营业务为商业和工业房地产。然而,由于运盛实业在原行业内多年运营成果不佳,该公司便逐渐开始探索转型医疗的路径。
2014年起运盛实业豪掷13.7亿元收购医疗类资产,同时逐步着手出清房地产业务,将其主业向医疗领域转移。随着转型的推进,该公司也更名为运盛医疗。
转型之初,收购交易给运盛医疗带来了许多利好。对融达信息的收购,使得该公司在2014年扭亏为盈。转型举动在当时获得了市场的充分认可,该公司市值一度超百亿元。
可是,运盛医疗在资本市场上的辉煌,只是昙花一现。
在2014年扭亏为盈之后,运盛医疗2015年、2016年连续亏损。2017年,为了摆脱退市命运,该公司不得不出售旗下房产业务。
至2019年,曾经开启运盛医疗转型之路的融达信息,在当年却成了该公司的“拖油瓶”,净利润为-2,038.26万元,于是运盛医疗将融达信息以6300万元出售。靠着这一波“割肉求生”,运盛医疗以营业额锐减63.62%的代价,换来了又一次扭亏。2021年8月,该公司终得“摘帽”。
然而好景不长,今年4月,由于年报公布2021年扣非后净利润为负,该公司再度被实施退市风险警示。
在激流中挣扎的运盛医疗,正寻找下一根“救命稻草”。
本次被运盛医疗收购的格伦菲尔口腔,给出的业绩承诺为 2022 年度净利润不低于 1700 万、2023 年度净利润不低于 2300 万、2024 年度净利润不低于 3000 万。
如此以上利润若能实现,则大概率能够填补运盛医疗的经营窟窿,并帮助该公司在两年内再度扭亏为盈,避免退市的命运。
另一方面,标的所在的口腔医疗服务领域同样是近年来国内的热点,行业正处于快速上升期。
对于急需营收利润的运盛医疗来说,口腔服务行业一方面能迅速带来现金流,一方面也有广阔的发展空间,的确是一个转型的不错目标。
实际上,在国内上市企业中,希望通过收购实现跨行以求获得新发展机会的案例,其实并不少见。
正面的例子有原本主业为服装行业的朗姿股份,其于2014、15年前后面对营收利润下滑的状况,果断出手收购,在服装行业陷入困局的情况下,逐渐找到了医美的战略新方向。如今,医美已经成为朗姿股份利润的第一来源。
负面的例子有中南重工,该公司原本是一家典型的制造业公司,后转入文化领域,名字也改为中南文化。在收购的最初几年,中南文化业绩亮眼,一时间甚至被认为是上市公司跨界的典范。然而在2017年之后,中南文化营业状况下滑,收购带来的商誉危机爆发,再叠加信披违规、实控人诉讼缠身等问题,公司陷入危机,一度挂上ST。如今虽已摆脱退市风险,但仍没有走出当年的阴影。
由此可见,利用并购跨行转型的诸多事件中,有的公司能寻找到合适的发展方向,有的公司却行差踏错跌入大坑。这种收购行为自然不能一概而论,上市公司战略的确定、事前的调查以及相关协议的具体内容,都是成就收购的关键因素。
至于本次交易中,运盛医疗本次收购来的格伦菲尔口腔,会是救命的稻草,还是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仍有待时间观察。

6月20日,运盛医疗同意公司收购格伦菲尔口腔52%的股权,对应股权交易价格暂定为1.56亿元。
运盛医疗2021年营收只有5186万元,公司市值也仅达14.97亿元。本次交易金额相当于其2021年总营收的三倍,也超过了其市值的十分之一,可谓大出血。
不仅如此,运盛医疗本次收购还属于典型的跨界转型。
实际上,运盛医疗收购格伦菲尔口腔,并不是其第一次尝试依靠收购进行转型。
在踏入医疗领域以前,这家原名运盛实业股份有限公司的上市公司,主营业务为商业和工业房地产。然而,由于运盛实业在原行业内多年运营成果不佳,该公司便逐渐开始探索转型医疗的路径。
2014年起运盛实业豪掷13.7亿元收购医疗类资产,同时逐步着手出清房地产业务,将其主业向医疗领域转移。随着转型的推进,该公司也更名为运盛医疗。
转型之初,收购交易给运盛医疗带来了许多利好。对融达信息的收购,使得该公司在2014年扭亏为盈。转型举动在当时获得了市场的充分认可,该公司市值一度超百亿元。
可是,运盛医疗在资本市场上的辉煌,只是昙花一现。
在2014年扭亏为盈之后,运盛医疗2015年、2016年连续亏损。2017年,为了摆脱退市命运,该公司不得不出售旗下房产业务。
至2019年,曾经开启运盛医疗转型之路的融达信息,在当年却成了该公司的“拖油瓶”,净利润为-2,038.26万元,于是运盛医疗将融达信息以6300万元出售。靠着这一波“割肉求生”,运盛医疗以营业额锐减63.62%的代价,换来了又一次扭亏。2021年8月,该公司终得“摘帽”。
然而好景不长,今年4月,由于年报公布2021年扣非后净利润为负,该公司再度被实施退市风险警示。
在激流中挣扎的运盛医疗,正寻找下一根“救命稻草”。
本次被运盛医疗收购的格伦菲尔口腔,给出的业绩承诺为 2022 年度净利润不低于 1700 万、2023 年度净利润不低于 2300 万、2024 年度净利润不低于 3000 万。
如此以上利润若能实现,则大概率能够填补运盛医疗的经营窟窿,并帮助该公司在两年内再度扭亏为盈,避免退市的命运。
另一方面,标的所在的口腔医疗服务领域同样是近年来国内的热点,行业正处于快速上升期。
对于急需营收利润的运盛医疗来说,口腔服务行业一方面能迅速带来现金流,一方面也有广阔的发展空间,的确是一个转型的不错目标。
实际上,在国内上市企业中,希望通过收购实现跨行以求获得新发展机会的案例,其实并不少见。
正面的例子有原本主业为服装行业的朗姿股份,其于2014、15年前后面对营收利润下滑的状况,果断出手收购,在服装行业陷入困局的情况下,逐渐找到了医美的战略新方向。如今,医美已经成为朗姿股份利润的第一来源。
负面的例子有中南重工,该公司原本是一家典型的制造业公司,后转入文化领域,名字也改为中南文化。在收购的最初几年,中南文化业绩亮眼,一时间甚至被认为是上市公司跨界的典范。然而在2017年之后,中南文化营业状况下滑,收购带来的商誉危机爆发,再叠加信披违规、实控人诉讼缠身等问题,公司陷入危机,一度挂上ST。如今虽已摆脱退市风险,但仍没有走出当年的阴影。
由此可见,利用并购跨行转型的诸多事件中,有的公司能寻找到合适的发展方向,有的公司却行差踏错跌入大坑。这种收购行为自然不能一概而论,上市公司战略的确定、事前的调查以及相关协议的具体内容,都是成就收购的关键因素。
至于本次交易中,运盛医疗本次收购来的格伦菲尔口腔,会是救命的稻草,还是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仍有待时间观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