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龙之殇吧 关注:21贴子:821
  • 4回复贴,共1

《庄子》对“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解释。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齐物论”中,庄子以齐同是非的观点指出 “道生一”指“道通为一”。既,是非曲直,善恶好坏集于一体。如同药可以救人,也可以杀人。那么药到底是好,还是坏?礼仪同样如此,可以带给天下太平,但也可以阻碍社会变革。因此庄子认为春秋战国时期发生的“儒墨之争”,是“可不可,不可乎不可”的偏见之争。儒家,以礼仪曾经稳定社会的积极作用,呼吁恢复西周礼制;而墨家则以周礼抱残守缺,阻碍社会变革的消极作用,呼吁“不拔一毛利天下”的极端做法,加速社会变革。因此庄子认为,儒墨之争不存是非之别,誓要齐同是非。
也就是说,任何事物都存在多种性质,存在好,也存在坏。存在微好,也存在微坏。甚至存在无关紧要,可有可无的中间状态。而这种集合所有性质于一身的混淆状态,便是庄子口中的“道通为一”,老子口中先天地而生的“混成之物”。
因此在“道通为一”的基础上,庄子进一步阐明了“一与言为二”的是非之辨。因为在“齐物论“之前的论述中,庄子已经阐明“道通为一”的混成性质,故语言的局限性只可能表述清楚“道”的某些片面,无法涵盖所有。就连莎翁也说,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那么哪个人眼中的哈姆雷特才是真正的哈姆雷特?其实都是,因为有的人看到了哈姆雷特的善良,便认为哈姆雷特是位善良的人;而人的看到了哈姆雷特的坚韧,则认为哈姆雷特是位坚韧的勇者;有的人看到他的懦弱,便认为他是个懦弱无力的人;有的人看到他的悲惨一生……因此庄子说“一与言为二”,事物的分别,产生于世人的偏见。即荀子所说的,蔽于一曲的偏见。
如果以上两个概念您能理解,那么梨花相信“二生三”的概念您也一定可以理解。庄子说,二之所以可以生出三来是因为,下一秒,或未来的某一时刻,再说的“二”,与之前的那个“二”其实不同的,故它不是二,而是三。
比如人们春天来看花,花还只是苗。夏天再来看花,花才是花……如此,秋天是果,冬天是泥。来年春天又是来年的苗,来年的花,来年的果,来年的泥……
言下之意,世间万物不可避免的处在不断的变化当中,如原本生活在海洋中的单细胞生物,一步步走向陆地,一点点变成你我……变成世间万物。
“三生万物”言下之意——变化催生万物。
也因此,中华道学源于易,源于变化。


IP属地:湖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22-07-02 23:16回复
    你在这三的解释虽然优美,但不舒服,这生化中干干净净的,你突然加个时间是咋回事,时间从你这逻辑来本就是二,你就二二得三了?


    IP属地:海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22-07-03 09:07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