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绛唇(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减字木兰花(云鬓斜簪,徒要教郎比并看)
浣溪沙(绣面芙蓉一笑开)
丑奴儿(笑语檀郎,今夜纱厨枕簟凉)
明代的李清照集的一个显著特点是,相比宋代的各种文献,它新增了一些之前从没有出现过的词,比如以上几首,对于以上词,评论家们展开讨论:这些词究竟是后人误系于李清照名下,还是就是出于她之手?从写作习惯上看,李清照写词有三个习惯,一是喜欢借鉴、化用、吸收其他男性词人的词作,二是喜欢用白描的写法,三是极少会像写小说一样直接上来就描写人物的行为和话语,而是用比如“染柳烟浓”之类的意象作为铺陈,用推进式的行文结构一点点地烘托出人物情感,形式上大体符合她在《词论》中的对词的要求。从总体来看,宋代文献记载的易安词风格变化不大,具有相对一致性,而且大多能与以上三点相符合。但这四首明代才出现的词,不但与之前的易安词风格迥异,而且没有一点能与李清照通常的写作习惯相符合的。另外,就算李清照想要打破以往的写作习惯,创作一些风格迥异的词,那这些词按理来说文学水平应当与她的其他词作相当,可这四首词却与易安词中的其他词水平相去甚远,甚至可以堪称是最差的几首词。若拿男性文人作比较,柳永也写过艳词,但它们的水平不至于和他为人称道的词相差太远,李白平日里诗写的很好,当他应召给杨贵妃写诗时,也能写出“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这样佳句。而李清照应该也是如此。
所以,这些词真的是出自李清照之手,为赵明诚所写的吗?
宋周煇清波杂志卷八记载:顷见易安族人言,明诚在建康日,易安每值天大雪,即顶笠披蓑,循城远览以寻诗。得句必邀其夫赓和,明诚每苦之也。
从这一条逸事可以看出,李清照是一个人独自写,等写好了之后再找到赵明诚求和诗,但诗艺不佳的赵明诚似乎对写诗填词不感兴趣,甚至觉得写和诗是一件痛苦的事。而以李清照强势的个性,一个人踏雪寻诗的举动,还有她大多数词作中所呈现的孤独的语境来看,她也未必想受到干扰。故从李清照和赵明诚的性格来看,李清照可能会请赵明诚来和诗,但她未必会喜欢在受赵明诚的干扰之下填词,因为李清照想一个人写,而赵明诚则对这些不怎么感兴趣。
综上,无论从创作习惯,文学水平,还是从有记载的李清照和赵明诚的关系来看,这些传闻是写给赵明诚的词很大可能不是出自李清照之手,或许是人们为了重塑她的形象,有意系于她名下的。
尽管如此,依旧会有人引用王灼评价李清照的一段话里的一句来和这些词互为论证。一来论证王灼的话是对的,二来论证这些词出自李清照之手。
但王灼对李清照的评价是有其语境和时代背景的,从一整段话里摘出一句话来作为论证,无异于断章取义。我们不妨来看看原文是怎么说的。
宋王灼碧鸡漫志卷二:易安居士,京东路提刑李格非文叔之女,建康守赵明诚德甫之妻。自少年便有诗名,才力华赡,逼近前辈。在士大夫中已不多得,若本朝妇人,当推文采第一。赵死,再嫁某氏,讼而离之。晚节流荡无归。作长短句,能曲折尽人意,轻巧尖新,姿态百出,闾巷荒淫之语,肆意落笔。自古搢绅之家能文妇女,未见如此无顾藉也。温飞卿号多作侧词艳曲,其甚者:“合欢桃叶终堪恨,里许元来别有人。”“玲珑骰子安红豆,入骨相思知不知。”亦止此耳。今之士大夫,学曹组诸人鄙秽词,则为艳丽如陈之女学士、狎客;为纤艳不逞淫言媒语如元白;为侧词艳曲如温飞卿:皆不敢也。其风至闺房妇女,夸张笔墨,无所羞畏,殆不可使李戡见也。
王灼首先夸赞了李清照的才华,然后立马提到了她在贞洁上有失,并评价她“晚节流荡无归”,可见站在封建社会的贞洁观念上看,王灼对李清照是颇有成见的。评价完李清照的贞洁问题后,王灼立马对李清照的文风展开了批判,但读完整段话后你会发现,他主要想批判的不是李清照,而借李清照来含沙射影地批判当今士大夫的词风,告诫他们不要尽写一些肆意落笔的词曲,否则这种词风刮到闺阁里,甚至影响到了李清照这样的女性作者。王灼对文学的批判取向其实是颇受当时的时代背景的影响的,在宋代,词这一题材刚刚进入士大夫们的视野时,其地位远不如诗,再加上很多词的内容都写的是士大夫和歌女之间的唱和,因此被认为是上不了台面的旁门小道,故当时有很多致力于填词的士大夫都受到了类似于李清照一样“闾巷荒淫之语”的批判,其中甚至不乏有像柳永、苏东坡、欧阳修、周邦彦这样的大家。而且,宋人眼中的荒淫之语未必是现代人眼中的荒淫之语。以王灼的标准来看,温庭筠的“玲珑骰子安红豆,入骨相思知不知”这样的句子就已经算是艳曲,那李清照的“香冷金猊,被翻红浪,起来慵自梳头”,“柳眼梅腮,已觉春心动”当然也可以称得上是荒淫之语了,又何必要什么“绣面芙蓉一笑开”呢?反过来说,如果在那个时代男性词人都受到如此严厉的批判,李清照又怎敢以一搢绅之家女子身份写什么“笑语檀郎”?
减字木兰花(云鬓斜簪,徒要教郎比并看)
浣溪沙(绣面芙蓉一笑开)
丑奴儿(笑语檀郎,今夜纱厨枕簟凉)
明代的李清照集的一个显著特点是,相比宋代的各种文献,它新增了一些之前从没有出现过的词,比如以上几首,对于以上词,评论家们展开讨论:这些词究竟是后人误系于李清照名下,还是就是出于她之手?从写作习惯上看,李清照写词有三个习惯,一是喜欢借鉴、化用、吸收其他男性词人的词作,二是喜欢用白描的写法,三是极少会像写小说一样直接上来就描写人物的行为和话语,而是用比如“染柳烟浓”之类的意象作为铺陈,用推进式的行文结构一点点地烘托出人物情感,形式上大体符合她在《词论》中的对词的要求。从总体来看,宋代文献记载的易安词风格变化不大,具有相对一致性,而且大多能与以上三点相符合。但这四首明代才出现的词,不但与之前的易安词风格迥异,而且没有一点能与李清照通常的写作习惯相符合的。另外,就算李清照想要打破以往的写作习惯,创作一些风格迥异的词,那这些词按理来说文学水平应当与她的其他词作相当,可这四首词却与易安词中的其他词水平相去甚远,甚至可以堪称是最差的几首词。若拿男性文人作比较,柳永也写过艳词,但它们的水平不至于和他为人称道的词相差太远,李白平日里诗写的很好,当他应召给杨贵妃写诗时,也能写出“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这样佳句。而李清照应该也是如此。
所以,这些词真的是出自李清照之手,为赵明诚所写的吗?
宋周煇清波杂志卷八记载:顷见易安族人言,明诚在建康日,易安每值天大雪,即顶笠披蓑,循城远览以寻诗。得句必邀其夫赓和,明诚每苦之也。
从这一条逸事可以看出,李清照是一个人独自写,等写好了之后再找到赵明诚求和诗,但诗艺不佳的赵明诚似乎对写诗填词不感兴趣,甚至觉得写和诗是一件痛苦的事。而以李清照强势的个性,一个人踏雪寻诗的举动,还有她大多数词作中所呈现的孤独的语境来看,她也未必想受到干扰。故从李清照和赵明诚的性格来看,李清照可能会请赵明诚来和诗,但她未必会喜欢在受赵明诚的干扰之下填词,因为李清照想一个人写,而赵明诚则对这些不怎么感兴趣。
综上,无论从创作习惯,文学水平,还是从有记载的李清照和赵明诚的关系来看,这些传闻是写给赵明诚的词很大可能不是出自李清照之手,或许是人们为了重塑她的形象,有意系于她名下的。
尽管如此,依旧会有人引用王灼评价李清照的一段话里的一句来和这些词互为论证。一来论证王灼的话是对的,二来论证这些词出自李清照之手。
但王灼对李清照的评价是有其语境和时代背景的,从一整段话里摘出一句话来作为论证,无异于断章取义。我们不妨来看看原文是怎么说的。
宋王灼碧鸡漫志卷二:易安居士,京东路提刑李格非文叔之女,建康守赵明诚德甫之妻。自少年便有诗名,才力华赡,逼近前辈。在士大夫中已不多得,若本朝妇人,当推文采第一。赵死,再嫁某氏,讼而离之。晚节流荡无归。作长短句,能曲折尽人意,轻巧尖新,姿态百出,闾巷荒淫之语,肆意落笔。自古搢绅之家能文妇女,未见如此无顾藉也。温飞卿号多作侧词艳曲,其甚者:“合欢桃叶终堪恨,里许元来别有人。”“玲珑骰子安红豆,入骨相思知不知。”亦止此耳。今之士大夫,学曹组诸人鄙秽词,则为艳丽如陈之女学士、狎客;为纤艳不逞淫言媒语如元白;为侧词艳曲如温飞卿:皆不敢也。其风至闺房妇女,夸张笔墨,无所羞畏,殆不可使李戡见也。
王灼首先夸赞了李清照的才华,然后立马提到了她在贞洁上有失,并评价她“晚节流荡无归”,可见站在封建社会的贞洁观念上看,王灼对李清照是颇有成见的。评价完李清照的贞洁问题后,王灼立马对李清照的文风展开了批判,但读完整段话后你会发现,他主要想批判的不是李清照,而借李清照来含沙射影地批判当今士大夫的词风,告诫他们不要尽写一些肆意落笔的词曲,否则这种词风刮到闺阁里,甚至影响到了李清照这样的女性作者。王灼对文学的批判取向其实是颇受当时的时代背景的影响的,在宋代,词这一题材刚刚进入士大夫们的视野时,其地位远不如诗,再加上很多词的内容都写的是士大夫和歌女之间的唱和,因此被认为是上不了台面的旁门小道,故当时有很多致力于填词的士大夫都受到了类似于李清照一样“闾巷荒淫之语”的批判,其中甚至不乏有像柳永、苏东坡、欧阳修、周邦彦这样的大家。而且,宋人眼中的荒淫之语未必是现代人眼中的荒淫之语。以王灼的标准来看,温庭筠的“玲珑骰子安红豆,入骨相思知不知”这样的句子就已经算是艳曲,那李清照的“香冷金猊,被翻红浪,起来慵自梳头”,“柳眼梅腮,已觉春心动”当然也可以称得上是荒淫之语了,又何必要什么“绣面芙蓉一笑开”呢?反过来说,如果在那个时代男性词人都受到如此严厉的批判,李清照又怎敢以一搢绅之家女子身份写什么“笑语檀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