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人《古今类事》一书卷三《异兆门》“王勃不贵”条引用唐代《感定录》或是记录王勃写《滕王阁序》最早的版本。,而并非是《唐摭言》。所载如下:
唐王勃方十三,随舅游江左。尝独至一处,见一叟,容服纯古,异之,因就揖焉。叟曰:“非王勃乎?”勃曰:“与老丈昔非亲旧,何知勃之姓名?”叟曰:“知之。”勃知其异人,再拜问曰:“仙也?神也?以开未悟。”叟曰:“中源水府,吾所主也。来日滕王阁作记,子有清才,何不为之?子登舟,吾助汝清风一席,子回,幸复过此。”勃登舟,舟去如飞,乃弹冠诣府下。府帅阎公已召江左名贤毕集,命吏以笔砚授之,递相推逊。及勃,则留而不拒。公大怒曰:“吾新帝子之旧阁,乃洪都之絶景,悉集英俊,俾为记,以垂万古,何小子辄当之?”命吏得句即诵来。勃引纸,方书两句,一吏入报曰:“南昌故郡,洪都新府。”公曰:“老儒常谈。”一吏又报曰:“星分翼轸,地接衡庐。”公曰:“故事也。”一吏又报曰:“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公即不语。自此往复,吏报,公但颔頥而已。至“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公不觉引手鸣几曰:“此天才也!”文成,阎公閲之曰:“子落笔似有神助,令帝子声流千古,吾之名闻后世,洪都风月江山无价,子之力也。”乃厚赠之。勃旋再过向遇神地,登岸,叟已坐前石上。勃再拜,曰:“神既助以好风,又教以不敏,当修牢酒以报神赐。”勃因曰:“某之寿夭穷逹,可得而知否?”叟曰:“寿夭系隂司,言之是泄隂机,而有隂祸。子之穷通,言亦无患。子之躯,神强而骨弱,气清而体羸,脑骨亏䧟,目精不全,虽有不羁之才,髙世之俊,终不贵矣。况富贵自有神主之乎?请与子别。”勃闻之不悦,后果如言。(宋,佚名撰.古今类事,卷三,异兆门上,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此篇所记王勃年仅十三,是其年龄最小的一版。
此篇未出现阎公女婿这一人物。
此篇“老叟”的故事大抵为“传奇”,不可尽信,却也可作为一种暗示:
1.王勃是受邀赴宴——中源水府,吾所主也。来日滕王阁作记,子有清才,何不为之?
2.王勃实际是受邀作序——来日滕王阁作记,子有清才,何不为之?
可能只是作者以“老叟”为替身而对王勃的生平作出评价。
但其注存疑——
宋人曾慥编《类说》卷三四录《摭言》124则,后又补《摭遗》23则,其中第四则名《滕王阁记》,叙王勃赴江西,舟次马当水,一老叟以清风助王勃夜行六七百里,至江西作《滕王阁序》后,又承诺于长芦祠焚十万阴钱,才得以顺利前行。
可见“老叟”之说很可能是宋人之言,《古今类事》不过是改编,并假注唐书以证其实。
不过亦有可能实《古今类事》在前,《类说》后见之而补于《摭遗》。从此行为来看,《古今类事》所注应当为实。否则,曾慥不会无故补之。
唐王勃方十三,随舅游江左。尝独至一处,见一叟,容服纯古,异之,因就揖焉。叟曰:“非王勃乎?”勃曰:“与老丈昔非亲旧,何知勃之姓名?”叟曰:“知之。”勃知其异人,再拜问曰:“仙也?神也?以开未悟。”叟曰:“中源水府,吾所主也。来日滕王阁作记,子有清才,何不为之?子登舟,吾助汝清风一席,子回,幸复过此。”勃登舟,舟去如飞,乃弹冠诣府下。府帅阎公已召江左名贤毕集,命吏以笔砚授之,递相推逊。及勃,则留而不拒。公大怒曰:“吾新帝子之旧阁,乃洪都之絶景,悉集英俊,俾为记,以垂万古,何小子辄当之?”命吏得句即诵来。勃引纸,方书两句,一吏入报曰:“南昌故郡,洪都新府。”公曰:“老儒常谈。”一吏又报曰:“星分翼轸,地接衡庐。”公曰:“故事也。”一吏又报曰:“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公即不语。自此往复,吏报,公但颔頥而已。至“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公不觉引手鸣几曰:“此天才也!”文成,阎公閲之曰:“子落笔似有神助,令帝子声流千古,吾之名闻后世,洪都风月江山无价,子之力也。”乃厚赠之。勃旋再过向遇神地,登岸,叟已坐前石上。勃再拜,曰:“神既助以好风,又教以不敏,当修牢酒以报神赐。”勃因曰:“某之寿夭穷逹,可得而知否?”叟曰:“寿夭系隂司,言之是泄隂机,而有隂祸。子之穷通,言亦无患。子之躯,神强而骨弱,气清而体羸,脑骨亏䧟,目精不全,虽有不羁之才,髙世之俊,终不贵矣。况富贵自有神主之乎?请与子别。”勃闻之不悦,后果如言。(宋,佚名撰.古今类事,卷三,异兆门上,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此篇所记王勃年仅十三,是其年龄最小的一版。
此篇未出现阎公女婿这一人物。
此篇“老叟”的故事大抵为“传奇”,不可尽信,却也可作为一种暗示:
1.王勃是受邀赴宴——中源水府,吾所主也。来日滕王阁作记,子有清才,何不为之?
2.王勃实际是受邀作序——来日滕王阁作记,子有清才,何不为之?
可能只是作者以“老叟”为替身而对王勃的生平作出评价。
但其注存疑——
宋人曾慥编《类说》卷三四录《摭言》124则,后又补《摭遗》23则,其中第四则名《滕王阁记》,叙王勃赴江西,舟次马当水,一老叟以清风助王勃夜行六七百里,至江西作《滕王阁序》后,又承诺于长芦祠焚十万阴钱,才得以顺利前行。
可见“老叟”之说很可能是宋人之言,《古今类事》不过是改编,并假注唐书以证其实。
不过亦有可能实《古今类事》在前,《类说》后见之而补于《摭遗》。从此行为来看,《古今类事》所注应当为实。否则,曾慥不会无故补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