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体会》
华罗庚
科学研究要有坚实的基础
什么叫做坚实的基础?会背会默,滚透烂熟,是否就算已获得坚实的基础了呢?我认为不算的,并且,我认为这不是建立坚实基础的一种最好的途径。因为真正懂得前人的成果或书本上的知识的人,不一定要会逐字逐句地背诵;甚至完全相反,会逐字逐句背诵的人不一定就是真懂的人。
所谓“真懂”,其中当然包括搞懂书本上的逻辑推理,但更重要的还要包括以下一些内容:必须设身处地地想,在没有这定律(或定理)之前,如果我要发现这一条定律(或定理)是否可能。如果可能,那是经过怎样的实践和思维过程获得它的。不消说,在研究证明的时候,更重要的是了解其中的中心环节。因为对中心环节的了解,有时可以把这证明或这定理显示得又直觉又简单。同时真正了解一本书或一章书的中心环节,对了解全部内容也往往是带有决定性的作用的。不但如此,它还可以帮助记忆,因为由了解而被记忆的东西比逐字逐句的记忆更深刻,更不易忘掉;而逐字逐句的记忆法,如果忘掉一字一句就有极大的可能使全局皆非。
学完一本书(或一篇文章)之后,还必须做些解剖工作。对其中特别重要的结论,必须分析它所依赖的是本书上的哪些知识。很可能一条定律是写在第二百五十页上的,但实际上所需要的仅仅是其前的散见各处的二三十页。这种分析工作做得愈透彻,在做研究工作时就运用得愈方便。在研究中可能遇到同第二百五十页相仿佛的问题,如果没有做过解剖工作的人在解决这样问题时,就会牵涉到二百五十页的考虑,而做过解剖工作的人,他只须考虑二三十页就可以了。
解剖固然重要,但不要忘掉解剖后的综合。换言之,中心环节之间的关系不可不注意,就是能认识到它们之间毫无关联也好。因为这样的结论可以帮助我们作一个初步结论。如果在较高阶段又发现了他们之间是有关联的,那可以帮助我们体会到我们的认识又提高了一步。这比囫囵吞其始,囫囵吞其终的好得多。读完了一本书,还有必要把这本书的内容和已往所读的联系起来,例如:在大学数学系学代数中的二次型的时候,就必须和中学里所学的几何的圆锥曲线联系起来看。在学习积分方程对称核的时候,又必须和代数的二次型联系起来看。
也许有人说,以上所说的很多是大学教师授课时所应当注意之点。是的。大学教师应当把中心环节的指点说明提高到逐字逐句讲解之上,要把内容全面讲解清楚,而不要在枝节上兜圈子。应当把本门学科和其他相邻学科的关键讲解清楚。但最主要的还是要依靠自己,因为教师能指点的总是十分有限的,而我们可以自己了解的及需要我们自己去了解的,却是无穷无尽的。
讲到基础,凡是作过科学研究工作或即将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人总会发问的:要多么大的基础?如果我们笼统地回答说,基础愈大愈好,是不解决问题的.因为很有可能搞了一生的基础,而基础还未打好。所以我们必须有一个具体标准,而又必须给它以充分发展的可能性。关于基础的具体标准,我认为在今天比较容易圆满答复:就是以大学毕业生的专业知识要求自己。但是切不要局限住自己,应当在专业研究的时候逐步扩大眼界,逐步扩大基础,以备在更大的基础上建立起更高的宝塔。局限自己的方法有时是不自觉的。例如:有些大学生看到了“数学通报”的问题解答栏中的问题,就认为这是中学水准的问题,因而不加顾盼。解放前有些学习几何的同学对代数就丝毫不留意,更不必说学数学的对力学不留意了。这种思想方法是会引导人进入牛角尖而不自觉的。当然重点是必不可少的,专业是不可不固定的(至少在某一阶段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不要任意转移);但是也不要放弃任何可以扩大眼界、扩大研究领域的机会。
独立思考能力和导师
在从形式主义的了解中解放出来之后,独立思考能力就成为搞好研究工作的中心环节。独立思考能力是科学研究和创造发明的一项必备才能。在历史上任何一个较重要的科学上的创造和发明,都是和创造发明者的独立地深入地看问题的方法分不开的。因为唯有如此,才能超越成规,不为前人的结论所局囿,深入事物本质,独辟蹊径,作出新的结论。由于一切事物都在不断地发展着,昨天已经获得的成果,固然一方面变成了我们知识上的财富,但另一方面,也随之而俱来而带来了一些偏僻之见。如果把已往的方法一成不变地用来研究今天的事物,便不一定能够解决问题,获得成果。在发现某些问题不能用已往的方法来解决的时候,我们就必须创造新方法,如此,便必须依赖于突破前人成规的独立思考能力。
华罗庚
科学研究要有坚实的基础
什么叫做坚实的基础?会背会默,滚透烂熟,是否就算已获得坚实的基础了呢?我认为不算的,并且,我认为这不是建立坚实基础的一种最好的途径。因为真正懂得前人的成果或书本上的知识的人,不一定要会逐字逐句地背诵;甚至完全相反,会逐字逐句背诵的人不一定就是真懂的人。
所谓“真懂”,其中当然包括搞懂书本上的逻辑推理,但更重要的还要包括以下一些内容:必须设身处地地想,在没有这定律(或定理)之前,如果我要发现这一条定律(或定理)是否可能。如果可能,那是经过怎样的实践和思维过程获得它的。不消说,在研究证明的时候,更重要的是了解其中的中心环节。因为对中心环节的了解,有时可以把这证明或这定理显示得又直觉又简单。同时真正了解一本书或一章书的中心环节,对了解全部内容也往往是带有决定性的作用的。不但如此,它还可以帮助记忆,因为由了解而被记忆的东西比逐字逐句的记忆更深刻,更不易忘掉;而逐字逐句的记忆法,如果忘掉一字一句就有极大的可能使全局皆非。
学完一本书(或一篇文章)之后,还必须做些解剖工作。对其中特别重要的结论,必须分析它所依赖的是本书上的哪些知识。很可能一条定律是写在第二百五十页上的,但实际上所需要的仅仅是其前的散见各处的二三十页。这种分析工作做得愈透彻,在做研究工作时就运用得愈方便。在研究中可能遇到同第二百五十页相仿佛的问题,如果没有做过解剖工作的人在解决这样问题时,就会牵涉到二百五十页的考虑,而做过解剖工作的人,他只须考虑二三十页就可以了。
解剖固然重要,但不要忘掉解剖后的综合。换言之,中心环节之间的关系不可不注意,就是能认识到它们之间毫无关联也好。因为这样的结论可以帮助我们作一个初步结论。如果在较高阶段又发现了他们之间是有关联的,那可以帮助我们体会到我们的认识又提高了一步。这比囫囵吞其始,囫囵吞其终的好得多。读完了一本书,还有必要把这本书的内容和已往所读的联系起来,例如:在大学数学系学代数中的二次型的时候,就必须和中学里所学的几何的圆锥曲线联系起来看。在学习积分方程对称核的时候,又必须和代数的二次型联系起来看。
也许有人说,以上所说的很多是大学教师授课时所应当注意之点。是的。大学教师应当把中心环节的指点说明提高到逐字逐句讲解之上,要把内容全面讲解清楚,而不要在枝节上兜圈子。应当把本门学科和其他相邻学科的关键讲解清楚。但最主要的还是要依靠自己,因为教师能指点的总是十分有限的,而我们可以自己了解的及需要我们自己去了解的,却是无穷无尽的。
讲到基础,凡是作过科学研究工作或即将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人总会发问的:要多么大的基础?如果我们笼统地回答说,基础愈大愈好,是不解决问题的.因为很有可能搞了一生的基础,而基础还未打好。所以我们必须有一个具体标准,而又必须给它以充分发展的可能性。关于基础的具体标准,我认为在今天比较容易圆满答复:就是以大学毕业生的专业知识要求自己。但是切不要局限住自己,应当在专业研究的时候逐步扩大眼界,逐步扩大基础,以备在更大的基础上建立起更高的宝塔。局限自己的方法有时是不自觉的。例如:有些大学生看到了“数学通报”的问题解答栏中的问题,就认为这是中学水准的问题,因而不加顾盼。解放前有些学习几何的同学对代数就丝毫不留意,更不必说学数学的对力学不留意了。这种思想方法是会引导人进入牛角尖而不自觉的。当然重点是必不可少的,专业是不可不固定的(至少在某一阶段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不要任意转移);但是也不要放弃任何可以扩大眼界、扩大研究领域的机会。
独立思考能力和导师
在从形式主义的了解中解放出来之后,独立思考能力就成为搞好研究工作的中心环节。独立思考能力是科学研究和创造发明的一项必备才能。在历史上任何一个较重要的科学上的创造和发明,都是和创造发明者的独立地深入地看问题的方法分不开的。因为唯有如此,才能超越成规,不为前人的结论所局囿,深入事物本质,独辟蹊径,作出新的结论。由于一切事物都在不断地发展着,昨天已经获得的成果,固然一方面变成了我们知识上的财富,但另一方面,也随之而俱来而带来了一些偏僻之见。如果把已往的方法一成不变地用来研究今天的事物,便不一定能够解决问题,获得成果。在发现某些问题不能用已往的方法来解决的时候,我们就必须创造新方法,如此,便必须依赖于突破前人成规的独立思考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