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雅与通俗,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
作者/吕迎晨
战国后期,楚国的文学家宋玉,写了一篇文章叫《对楚王问》,回答楚王对他的质问。楚襄王问他:“你的行为有些不检点吧?要不民众怎么说了那么多你的坏话呢”?宋玉回答说:“客有歌于郢中者,其始曰下里、巴人,国中属而和者数千人;其为阳阿薤露,国中属而和者数百人;其为阳春,白雪,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十人;引商刻羽,杂以流徵,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人而已。是其曲弥高,其和弥寡”。
宋玉的这段话本意是说,德操越是高尚,能够理解我的人就越少,越是低俗,能够理解我的人就越多,正因为我的品行高尚,理解我的人就很少,招来很多非议,也就不足为怪了。
宋玉为自己辩解的这段话,给后世留下了三个成语:“阳春白雪”、“下里巴人”和“曲高和寡”。其蕴含的意思,在宋玉使用的基础上,也有了引申。“阳春白雪”,一般指水平特别高的东西,造诣比较浅的人理解不了也接受不了,用于贬义则是指脱离大众,不为大多数人接受的东西。“下里巴人”,则指通俗易懂,大多数人能够接受的东西,用于贬义则相当于低俗。“曲高”原指乐曲的音调太高,一般人唱不上去,所以能随着唱下来的人很少,后来指迎合理解的人少,因为他们达不到这个高度。
其实宋玉这段话,把从高到低分成了四个档次,一是“引商刻羽,杂以流徵”,这是最高档次,能和的不过数人,少之又少;二是“阳春白雪”,和者数十人;三是“阳阿、薤露”,和者数百人;四是“下里巴人”和者数千人。我们现在常用的就是“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指高低的两端。与现代汉语大体对应的两个词是“高雅”、“低俗”。
作者/吕迎晨
战国后期,楚国的文学家宋玉,写了一篇文章叫《对楚王问》,回答楚王对他的质问。楚襄王问他:“你的行为有些不检点吧?要不民众怎么说了那么多你的坏话呢”?宋玉回答说:“客有歌于郢中者,其始曰下里、巴人,国中属而和者数千人;其为阳阿薤露,国中属而和者数百人;其为阳春,白雪,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十人;引商刻羽,杂以流徵,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人而已。是其曲弥高,其和弥寡”。
宋玉的这段话本意是说,德操越是高尚,能够理解我的人就越少,越是低俗,能够理解我的人就越多,正因为我的品行高尚,理解我的人就很少,招来很多非议,也就不足为怪了。
宋玉为自己辩解的这段话,给后世留下了三个成语:“阳春白雪”、“下里巴人”和“曲高和寡”。其蕴含的意思,在宋玉使用的基础上,也有了引申。“阳春白雪”,一般指水平特别高的东西,造诣比较浅的人理解不了也接受不了,用于贬义则是指脱离大众,不为大多数人接受的东西。“下里巴人”,则指通俗易懂,大多数人能够接受的东西,用于贬义则相当于低俗。“曲高”原指乐曲的音调太高,一般人唱不上去,所以能随着唱下来的人很少,后来指迎合理解的人少,因为他们达不到这个高度。
其实宋玉这段话,把从高到低分成了四个档次,一是“引商刻羽,杂以流徵”,这是最高档次,能和的不过数人,少之又少;二是“阳春白雪”,和者数十人;三是“阳阿、薤露”,和者数百人;四是“下里巴人”和者数千人。我们现在常用的就是“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指高低的两端。与现代汉语大体对应的两个词是“高雅”、“低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