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大一点以后,离开家乡去外地上大学,行囊当中,带了一台收音机。当然儿时的那一台早被我拆解的不成样子,寿终正寝。取而代之的一台凯迪的全波段指针式的收音机。花了二十块钱买的,高中跟随了两年,又陪我来到一个西部的省城,又将在这里陪我度过几年的幸福时光。其实还有一台放磁带的随身听,圣宝牌的,绿色机身,也带有收音功能,而且是两个波段,带外放。高中学习英语要联系听力,也算做过贡献。那台机子至今还在,今年过年的时候,我还特意找到了。睹物思人,充斥脑海的还是那段青葱岁月。
大学时代,U盘还没有普及,大家交作业都用3.5寸的软盘,MP3还是一件奢侈品,同学们的娱乐生活主要靠随身听和CD机。家境好一点的,会买一个索尼的或者其他的洋品牌,而我还是以收音机为主。当时也买过一台便宜的磁带随身听,还是为了应付考试。当然收音机也是每个同学的必备,是头戴的耳机式的,每次的英语考试,四六级的英语考试,都用得到。但是那个小机子只能听调频,想听别的,就满足不了了。那个时候神舟五号还没有飞天,全班只有两个同学有手机,是诺基亚的直板。宿舍也没有电脑,电磁环境还是可以的,用那一台20块钱的全波段收音机还可以听听一些JINGWAI电台的节目。
学了专业课以后,对收音机的爱好开始侧重于电路原理的了解。热衷于动手的我,开始自己筹措资料和元器件,开始制作调频发射器,扩音器,电视机等等。当年用覆铜板雕刻的彩电的主板目前仍在,大家可以从我之前的帖子里看到它。我做的调频发射器用9V的层叠电池驱动,功率不大,还经常跑频,但是也足以覆盖了两层宿舍楼。老师对我的爱好也是大加鼓励,当时还带动了一阵子收音机热,好多同学也跟风似的买了不少。但是苦于经济条件的限制,一直没有能力购买一台进口的洋品牌。
当时的学校里每年的毕业季都会形成几场旧物交易会,都是当年的毕业生们把自己不用的东西拿出来摆摊出售,有旧书,健身器材,乐器等等,这里面就被我淘到一台索尼的随身听,要价50元,磁带播放功能正常,用耳机听音效真棒。但是收音功能和液晶屏的显示都不能用了,是有一条连接主板和面板的排线断裂了。同学建议我别买,但我就是心动了,外观还挺干净,虽然有磨损的痕迹,但是没有大的划痕。我觉定买下来,我觉得我可以把排线接上。回头拆开机器,看了一下,发现不好接。柔性线路板,宽度不到1厘米,竟然有30条线路。我想放弃,拿到校外的维修部咨询了一下,说换条排线要30元钱。说一下当时的物价吧,我做勤工俭学,每天早起扫马路,一个月的工资是300元。每天的伙食费大约是8-10块。30元有点小心疼。一咬牙,决定还是自己修。排线接不上,就拆掉,用细铜丝做飞线。
在网购不流行的当时,什么材料都不好找。最后忍痛废掉一个耳机,用里面的铜线做飞线。接好线之后,随身听的所有功能都起死回生,我视为珍宝。机器所有的细节将我震惊。线路布局,元件的焊接,壳体的严丝合缝,声音的无可挑剔,让我觉得这就是一件艺术品。我当时就在想,我们的工艺能不能达到这样精湛的程度。后来参加工作以后,在不同的场合,看到来自riben的雅马哈和JUKI的高速贴片机,那种风卷残云的速度与精准度,都不禁暗暗地担心。等到自己也从事了电子方面的工作,才感觉到,民用电子产品方面与日本的差距,不仅仅是技术实力的差距,更多的是在于用心与否。
甚为遗憾的是,这台为它倾注过心血的心爱的宝贝也在后面的岁月中不幸丢失。那台伴随我整个大学时光的20元的小凯迪也被我好奇心起弄死了。(用打火机的放电器电击了一下收音机天线,大家千万不要尝试)之后的大约10年时间没有买过收音机。直到疫情之前的一年,家里盖房子。当时都想好了,在三楼的一个角落专门留出一间房子做书房,放上几台音箱和收音机,拉上长长的室外天线。结果因为政策的原因,楼房没盖成,只盖了几间平房,计划泡汤。但是收音机还是买了,只是简化了,花200多,弄到一台德生的310et。其实买来之后,只新鲜了一段时间,并没有每天收听的心情。孩子的闹腾,生意的折腾,电波里到处充斥着各种的叫卖声。虽然不怎么听,但是并没有冷落和忘记它。每次外出,都会带着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