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表演者: Dmitry Yablonsky / Russian State Symphony Orchestra
流派: 古典
专辑类型: Hybrid SACD / SACD
介质: Audio CD
发行时间: 2005-02-28
出版者: Naxos
熟悉爵士乐的朋友一定挺纳闷,为啥这首曲子横竖听不出爵士乐的味道呢?
不光这首“第二圆舞曲”,这部“第二爵士组曲”所有的八首曲子,也就配器稍有点儿爵士乐的特色,除此之外似乎和爵士乐这种音乐风格没有半毛钱关系。
那为何这套曲子还会被冠以“爵士组曲”之名呢?
这个问题的答案既简单又让人哭笑不得——因为命名的人搞错了。
20世纪30年代,苏联的文化艺术曾有一段相对较为开放的时期,爵士乐这种起源于美国的音乐形式也在那个时候进入这个国家,甚至曾一度非常流行。
苏联好歹也是一个音乐大国,找几批音乐家凑几个爵士乐队那是分分钟的事情,然而可供这些乐队演奏的原创爵士乐作品就实在太少了。
在这个大背景下,许多苏联作曲家开始为这些“红色爵士乐队”谱写作品,可苏维埃和美利坚毕竟有着截然不同的文化土壤,这些苏俄作曲家中能够娴熟的应用“爵士风格”的毕竟是极少数。
于是作曲家们开始各显神通,就着自己熟悉的作品风格,掺着自己主观对“爵士乐”的理解,使用爵士乐队的编制玩儿出了各种“具有苏维埃特色的爵士乐”。
那时的肖斯塔科维奇正值风华正茂的年纪,也赶时髦为爵士乐队写了不少作品——大家注意了,老肖(那时候还是小肖)是“为苏联爵士乐队创作作品”,并不是“创作爵士乐”。
所以“爵士组曲”与“爵士乐”的关系,就像雷峰塔与雷锋的关系一般,说它风马牛不相及也并不为过。
冷战开始后,爵士乐这种有着如此之深“资产阶级烙印”的音乐类型在苏联迅速衰落,老肖年轻时候创作的这些曲子也逐渐无人问津。
直到1988年,著名大提琴家罗斯特罗波维奇在伦敦巴比肯艺术中心首次演出了这部作品。
在此之前,老肖已经有一部三件套编号为第一的“爵士组曲”了。
老罗与老肖私交不错,也许是老肖曾经私下里告诉过老罗自己还写了另外一套“爵士组曲”,只是没有人发现过这部作品的谱子。
罗斯特罗波维奇首演肖斯塔科维奇第一大提琴协奏曲(1959年)
老罗看到这套曲子内容结构都与“第一爵士组曲”挺像,于是想当然认为这就是“第二爵士组曲”,而且也确实这么命名了。
这之后,发现这曲子“名不副实”的人其实不少。不过名人写错字那能叫错字吗?那叫通假字!
大家也就将错就错一直这么叫了。
直到1999年,一位音乐学者发现了肖斯塔科维奇在二战中遗失的真正的“第二爵士组曲”,并于2000年进行了公演。
这下子,这个错误算是彻底捂不住了,这部被张冠李戴的“第二爵士组曲”从此改名为“多元化乐队组曲”(Suite for Variety Orchestra)以示区分。
然而,这个“仿冒产品”知名度实在太高,特别是其中这段“第二圆舞曲”,已经在人们的心里深深扎下了根。
这个错误,也就少有人追究了。
搜索一下这部曲子的唱片,严谨一点的发行商还会在Jazz Suite No.2后面加上个括号标记一下这部曲子的正确名称,更多的发行商则选择直接装作不知道这回事儿。
管它茴香的茴字有几种写法,音乐好听就行,不是么?
祝大家赏乐(月)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