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奥氏体
碳溶解于γ-Fe中形成的固溶体称为奥氏体,用γ或A表示
组织特征:奥氏体钢中有双晶或滑移线,晶界比较直。

奥氏体
二、铁素体
铁素体属于体心立方结构。它是碳固溶于α-Fe中的固溶体 ,用α、F表示。
组织特征:在亚共析钢中高温快冷在晶粒内呈针状,慢冷呈块状,或沿晶界析出。晶界比较圆滑,很少见双晶或滑移线。

铁素体
三、珠光体
珠光体是铁素体和渗碳体的机械混合物。
按形态分成片状珠光体和球状珠光体。
组织 形成温度范围 大致片层间距(μm)
粗珠光体 A1~700 >0.7
珠光体 700~670 ≈0.5
中珠光体(索氏体S) 670~600 ≈0.25
细珠光体(托氏体T) 600~550 ≈0.1

珠光体

球状珠光体
四、马氏体
当高温的奥氏体获得极大的过冷(对共析钢要过冷到230℃以下)造成碳无法扩散,碳化物无法从奥氏体中析出,就形成一种非平衡的新组织。钢中形成的这种碳在α-Fe中过饱和的固溶体就被称为马氏体。
马氏体分为低碳的板条状马氏体和高碳的针状马氏体。
板条状马氏体:在光学显微镜下呈束状组织,每一束内有多条,条与条间以小角度晶界分开,而束与束间有较大夹角。
针状马氏体:在光学显微镜呈细针状或竹叶状,片与片之间以一定的夹角相交。最先形成的马氏体针贯穿整个原奥氏体晶粒,次生者受到限制,针片稍小,分割奥氏体晶粒。一个重要的规律是:奥氏体的晶粒越粗大,马氏体的片也越粗大。马氏体针的大小决定于原奥氏体晶粒大小。因此有粗针状、细针状和隐晶马氏体之说。

板条状马氏体图

针状马氏体图
五、贝氏体
当奥氏体过冷到低于珠光体转变温度和高于马氏体转变温度之间的温区时,将发生由切变相变与短程扩散相配合的转变,其转变产物叫贝氏体。钢中的贝氏体是铁素体和碳化物的混合组织。在这个温度范围上部的转变产物称为"上贝氏体";在这个温度范围下部的转变产物称为"下贝氏体"。
上贝氏体:在500℃~350℃形成,基本特征是条状铁素体大致平行呈羽毛状,在铁素体条之间存在短杆状渗碳体。
下贝氏体:在350℃~230℃形成,基本特征是呈针片状,比淬火马氏体更易侵蚀,与回火马氏体极相似,渗碳体的排列与针的长轴呈55°~60°角。

上贝氏体图

下贝氏体图
碳溶解于γ-Fe中形成的固溶体称为奥氏体,用γ或A表示
组织特征:奥氏体钢中有双晶或滑移线,晶界比较直。

奥氏体
二、铁素体
铁素体属于体心立方结构。它是碳固溶于α-Fe中的固溶体 ,用α、F表示。
组织特征:在亚共析钢中高温快冷在晶粒内呈针状,慢冷呈块状,或沿晶界析出。晶界比较圆滑,很少见双晶或滑移线。

铁素体
三、珠光体
珠光体是铁素体和渗碳体的机械混合物。
按形态分成片状珠光体和球状珠光体。
组织 形成温度范围 大致片层间距(μm)
粗珠光体 A1~700 >0.7
珠光体 700~670 ≈0.5
中珠光体(索氏体S) 670~600 ≈0.25
细珠光体(托氏体T) 600~550 ≈0.1

珠光体

球状珠光体
四、马氏体
当高温的奥氏体获得极大的过冷(对共析钢要过冷到230℃以下)造成碳无法扩散,碳化物无法从奥氏体中析出,就形成一种非平衡的新组织。钢中形成的这种碳在α-Fe中过饱和的固溶体就被称为马氏体。
马氏体分为低碳的板条状马氏体和高碳的针状马氏体。
板条状马氏体:在光学显微镜下呈束状组织,每一束内有多条,条与条间以小角度晶界分开,而束与束间有较大夹角。
针状马氏体:在光学显微镜呈细针状或竹叶状,片与片之间以一定的夹角相交。最先形成的马氏体针贯穿整个原奥氏体晶粒,次生者受到限制,针片稍小,分割奥氏体晶粒。一个重要的规律是:奥氏体的晶粒越粗大,马氏体的片也越粗大。马氏体针的大小决定于原奥氏体晶粒大小。因此有粗针状、细针状和隐晶马氏体之说。

板条状马氏体图

针状马氏体图
五、贝氏体
当奥氏体过冷到低于珠光体转变温度和高于马氏体转变温度之间的温区时,将发生由切变相变与短程扩散相配合的转变,其转变产物叫贝氏体。钢中的贝氏体是铁素体和碳化物的混合组织。在这个温度范围上部的转变产物称为"上贝氏体";在这个温度范围下部的转变产物称为"下贝氏体"。
上贝氏体:在500℃~350℃形成,基本特征是条状铁素体大致平行呈羽毛状,在铁素体条之间存在短杆状渗碳体。
下贝氏体:在350℃~230℃形成,基本特征是呈针片状,比淬火马氏体更易侵蚀,与回火马氏体极相似,渗碳体的排列与针的长轴呈55°~60°角。

上贝氏体图

下贝氏体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