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吧 关注:3,724贴子:12,925
  • 2回复贴,共1

【论文】论英法喜剧与中国现代喜剧分流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1楼2010-07-03 21:02回复
    http://www.literature.org.cn/Article.aspx?id=52352
    中国文学网 作者:黄振林


    2楼2010-07-03 21:04
    回复

      第二,从喜剧情调上看,受英国喜剧影响的幽默喜剧主要体现一种宽容、仁厚、超脱的生活态度及精巧、雅驯、敏捷的风格。康格里夫就曾说:“我把幽默看作一种特殊的、不可避免的言谈举止方式”。[14]丁西林、王文显、杨绛、徐訏等都是喜剧修养十分深厚的大家,只有与生活保持一段距离感,才能以审美的眼光观照人间的尔虞我诈和相互欺瞒。获得这种独特的喜剧视角,本身就是一种人格的超脱。他们对生活丑恶有特殊的敏感,但在揭露矛盾时,又十分注重理智,文雅灵巧,极富分寸,很少用殴打、追逐、争闹、责骂等喜剧动作,避免追求感官刺激。丁西林曾就自己的喜剧风格类型作过一个著名的归纳:“闹剧是一种感性的感受,喜剧是一种理性的感受。感性的感受可以不假思考,理想的感受必须经过思考……闹剧只要有声有色,而喜剧必须有味;闹剧的笑是哄堂,捧腹;喜剧的笑是会心的微笑。”[15]丁西林特别擅长喜剧的理性思辩和逻辑归谬,善于从逻辑概念的对比中发现喜剧元素,用巧智翻新喜剧矛盾,而不靠插科打浑和抖落“包袱”来制造笑料。杨绛早就说过“世态人情,比清风明月更饶有滋味,可作书读,可当戏看”。[16]她甚至引用哲学家沃尔波尔的话说:“这个世界,凭理智来领会,是个喜剧;凭感情来领会,是个悲剧”。[17]在她看来,种种自许的小聪明,明里暗里损人不利己的勾当,人前人后装模作样,都只不过让自己更显得无聊可笑罢了。所以拿杨绛自己的话说,对她“所挖苦取笑的人物没有恨,没有怒,也不是鄙夷不屑,她设身处地,对他们充分了解,完全体谅”。[18]正因为此,这类剧作常描写碍于面子的尴尬,囿于身份的狼狈。如丁西林《北京的空气》主人公的迂腐表现在听差老赵偷了他的香烟,他如何神似听差般地“偷”回去;徐訏《青春》主人公的木讷表现在经济学博士苦恋10年的少女闪电般地投入别人的怀抱他都摸不着头脑;丁西林《亲爱的丈夫》中的诗人结婚二月居然不知夫妻同床为何物。在这类喜剧中,我们明显感觉到作者是有意识地安排“戏剧调侃”。这种“戏剧调侃”是有意识地,甚至悲天悯人地取笑作者认为最神圣的事物,有意识地揶揄某些庄重、严肃的东西,或者是有意识地自我嘲讽。这种调侃的主导心境是宽容,是对某些非原则问题的有分寸的让步。或者说是一种理智的逃脱。在这种让步的逃脱中,剧中主人公获得一种心智和情感上的解放。
      受法国喜剧影响的风俗喜剧则深入切进社会生活内部,大胆剖析各种社会矛盾和丑恶现象,舞台上出现了丁西林等喜剧中没有的聪明人被愚蠢人牵着鼻子走,主人被奴仆所耍弄等喜剧情节,舞台上到处埋藏着阴谋策划的罪恶伏笔,时时刮起感情的风暴,卷起是非的漩涡,喜剧矛盾错综复杂,喜剧色调五彩缤纷。屏风后,床底下,窗户外,树丛中,都可能生发戏剧风波,甚至从一张招聘“女秘女”的广告中,你都能读到后面的无耻和卑鄙。喜剧情节摇曳多姿,旁枝逸出。情节的奇异性、多元性、突变性成为剧作家的追求。在这类喜剧中,我们明显感到作者是有意识地安排“戏剧捉弄”。这种“喜剧捉弄”是剧作家在正确把握道德标准和是非判断的基础上,对剧中人物命运的有意嘲讽。宋春舫在《五里雾中》专门安排一个始终未出场的罗女士控制“高等华人”汪春龙的命运起伏。他的《一幅喜神》讽刺社会名流精心收藏的珍贵古玩皆为赝品,而被鉴赏家随意放置的一幅喜神却是被盗贼偷走的真品;李健吾的《以身作则》中徐举人要女儿为指腹为婚但渺无音讯的丈夫守节,自己却被寡妇的风流弄得神魂颠倒;而最终女儿被无耻的表哥骗上手而自己看中并欲收房的寡妇被下流兵痞勾引而去。这类喜剧的讽刺对象是非常明晰的,喜剧过程是酣畅淋漓的。豪拓、俗白、辛辣、机趣构成其基本风貌。
      第三,从喜剧结构上看,受英国喜剧影响的幽默喜剧人物结构较为单纯,地点多在客厅公寓等场所,一般情况下也不注重道具在戏剧中的特殊作用(丁西林后期的《三块钱国币》中的花瓶是个例外),戏剧矛盾又缺乏有刺激性的内容,这样戏剧结构显得单纯明丽,线索明朗,条理清楚。在这样的戏剧结构中,要推动戏剧的发展需要机智严密的逻辑安排和出人意料的突转手段。歌德曾称赞拜伦“解开戏剧纠纷的方式总是出人意料,比人们想象得更高明”。[19]还称赞莎士比亚也是如此。说“特别是福斯塔夫诳骗陷入困境时,逃脱的办法总是超出意外”。[20]著名戏剧理论家陈瘦竹不同意美国威斯康星大学教授刘绍铭认为丁西林喜剧受法国萨克利布凑巧剧(佳构剧)影响的观点,说丁西林的成功并不在于情节的曲折多变,而在于随机应变。他曾说,丁西林剧作的特色,“是善于将矛盾推到极端,造成似乎难以打开的僵局,然后很巧妙地翻转过来,在抑扬反正之间产生很强烈的喜剧效果”。[21]这个见解是十分深刻的。王文显、杨绛、袁昌英、徐訏等在构剧技巧上稍逊丁西林,但自身的戏剧对话技巧明显高于动作技巧。各种谐语、双关、笑话等机智手段炉火纯青,使人感到这类喜剧人物话语充满机趣。特别是俏皮话、幽默话、双关语,凭添喜剧的气氛,甚至巧妙地改变人物关系结构,推动喜剧矛盾的发展。
      


      7楼2010-07-03 21:18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