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经吧 关注:166,040贴子:373,029

回复:山海经里的自然世界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西次四经云:又西三百五十里,曰英鞮之山,上多漆木,下多金、玉,鸟兽尽白。涴水出焉,而北流注于陵羊之泽。是多冉遗之鱼,鱼身、蛇首、六足,其目如马耳,食之使人不眯,可以御凶。
英鞮之山据考位于现在的甘肃省境内的乌鞘岭。山上多漆树,证明当时那里的气候环境相对温暖潮湿。冉遗之鱼有这蛇样的头部,鱼的身子,和六个腿足。六足的特征很像上篇文里的鮯鮯之鱼。
现今鱼类中另有种淡水鱼可以适应陆生生活,那就是多鳍鱼。
多鳍鱼(Polypterus)分布于非洲热带的淡水河湖中,是一类古老的硬骨鱼,体被硬鳞,具大的喷水孔等原始特征。多鳍鱼类最早化石记录可以追溯到白垩纪地层中 ,故又被称为活化石。
多鳍鱼有简单的肺部结构,是光滑的囊状而不是四足动物具备的肺泡组织,没有气管,通过头顶的狭缝状喷水孔吸收空气中的氧气,这有助于它们在含氧量低的水域里生存,甚至在水干涸时,也能埋在湿润的泥里存活一段时间。此外,多鳍鱼的肺也兼备鳔的功能。
尽管最终并没有在陆地上生活,但它们仍然保留了一些能够适应水陆交界环境生存的特性。
冉遗鱼很可能是多鳍鱼在亚洲内陆遗留的一支。另冉遗的眼部像马耳一样翘起。看上去如同蝮蛇的头部。


IP属地:上海24楼2024-01-22 23:01
回复
    山海经神兽图考——鬿雀

    东次四经之首,曰北号之山,临于北海。有木焉,其状如杨,赤华,其支如枣而无核,其味酸甘,食之不疟。食水出焉,而东北流注于海。有鸟焉,其状如鸡而白首,鼠足而虎爪,其名曰鬿雀,亦食人。
    鬿雀是一种食人鸟。白色的头,长得类似鸡。足爪上长有毛发,且指爪相当锋利。
    现代基因学研究显示鸟类的来源自兽脚类恐龙中的一支。本质上鸟类就是一种长了羽毛的恐龙。在距今6400万年到1万年间,北美有种食肉巨鸟叫恐鹤,也有叫恐怖鸟,泰坦鸟的。它可能起源于欧亚大陆,来到美洲后由于处于食物链顶端,没有生存竞争对手,一度进化得相当巨大。恐鹤身高达3米,体重400公斤,是一种不能飞翔的鸟类。最早的恐鹤可以回溯到梅塞尔页岩时代,即始新世。但随后,它们虽然可能是从冠恐鸟这样的巨鸟演化而来,却变得只有鸡类大小,难以称上“恐怖”。然而,它们在南美洲却变成凶猛的掠食者,并在巴拿马陆桥升起后,移居北美。鸟类的骨头由于构造轻巧,且呈中空状,所以化石向来极其罕见。
    东次四经的位置大致在河北山东江苏一带。即欧亚大陆的最东端。在冰期或海平面低时是可以通过路桥与美洲相连通。鬿雀很有可能是恐鹤在欧亚大陆的祖先的一支。体型虽不如恐鹤巨大,但食肉食腐的习性,使它具有恶鸟的名声。


    IP属地:上海26楼2024-03-03 22:55
    回复
      2025-08-15 16:32:54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珠蟞鱼
      东山经云:又南三百八十里,曰葛山之首,无草木。澧水出焉,东流注于余泽,其中多珠蟞鱼,其状如胏而有四目,六足,有珠,其味酸甘,食之无疠。东山经这里基本都是水行多少里,描写的都是沿海或海中的岛屿。珠蟞鱼长的如同吃剩的软骨或动物的肺片。四个眼睛,六个腿足,还有珠子。其名字意思是带甲壳有珠子的水中生物。现今水生生物里有种古老的物种——鲎。最早出现在4.5亿年前,2亿年前已经具有现在的样貌。头胸部背上及前脑门中央共两对四个眼睛。有左右各六只小足。其贝壳呈马蹄形。鲎分布于中国台湾的沿海水域,越南、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新加坡、泰国、加拿大、美国和墨西哥也均有分布。栖息在港湾及入海口的泥沙岸和浅水水域。鲎一般为肉食食腐动物,猎物包括蛤和蠕虫。一年中特定季节的夜间,雄性和雌性鲎会聚集在潮间带进行繁殖,雌性在沙滩下陷处产下200-300个卵,这些卵由在场的雄性受精。鲎的寿命很长,可活到50多岁。珠蟞鱼很有可能就是中华鲎。四目的记述完全相符,六足可能是六对足的漏写。有珠可能是在记述产卵期带卵的鲎。而并不是后来解释为带有宝珠。


      IP属地:上海来自Android客户端27楼2024-03-11 17:35
      回复
        山海经神兽图考——窫窳

        山海经里多处记载窫窳。因为山海经里各章节成书的年代不同,在不同的章节里有多重的形象表述。窫窳记载在流传中不断被神化。
        《山海经·北山经·北次一经》:又北二百里,曰少咸之山,无草木,多青碧。有兽焉,其状如牛,而赤身、人面、马足,名曰窫窳,其音如婴儿,是食人。敦水出焉,东流注于雁门之水,其中多魳魳之鱼。食之杀人。
        《山海经·海内南经》:窫窳龙首,居弱水中,在狌狌知人名之西,其状如龙首,食人。
        《山海经·海内西经》:贰负之臣曰危,危与贰负杀窫窳。
        《山海经·海内西经》:窫窳者,蛇身人面,贰负臣所杀也。
        相对记述的较朴实真实的是北山一经里的描写。大小如牛,人的脸面,马的蹄脚。人面可能是指没有毛发如人的面皮。从足部特征可以推断是有蹄动物。北山一经大致位置在今天新疆宁夏内蒙一带。
        在甘肃宁夏发现于的晚渐新世时期一种巨豨化石。巨豨,也被称为豨科,是一类巨大的已灭绝的,长相似猪的杂食性动物。其像猪但和猪并没有亲缘关系。豨类目前被被归入鲸—河马亚目,学界认为其与石碳兽类、河马类和鲸类关系密切。它们的颅后骨骼形态显示这些动物身躯粗壮但四肢细长,每只脚趾只剩两个脚趾,非常善于奔跑。它们的脸部布满骨疣,就跟现今的疣猪一样,而且分布得恰到好处,以便在这样的战斗中,保护细致部位。这些骨疣似乎非常管用,因为即使是伤痕累累的完齿兽,其受到保护的眼鼻部位仍不见损伤。它们巨大的头颅非常强而有力,可用来撞碎骨头。发现完齿兽的化石岩层,找到许多带有残骨痕迹的牙齿。它们很明显是吃腐肉的动物,而且很可能是碰到什么就吃。它们具有厚厚的琅质的牙齿经常断裂,另外还有一些痕迹显示,它们会嚼食蔓藤植物与外露的树根,以在旱季取得水份。
        巨豨的后代很有可能活到的人类文明出现。窫窳的原型很有可能正是巨豨的一种。面部的骨疣也有可能被视为如龙首。在不断的神话流传后,成为了天神的形象。


        IP属地:上海28楼2024-03-11 20:35
        回复
          山海经神兽图考——㚟

          中山八经云:纶山其兽多闾麈麢㚟。郭注。㚟似兔而鹿脚。靑色。音绰。
          㚟大小像兔子而鹿的蹄脚。㚟并不是稀有的神怪,在中山经后文里多次出现。在现今物种里有种小型偶蹄动物名叫鼷鹿。鼷鹿是最小的有蹄类,是介于骆驼科与鹿科之间一个珍稀物种,保持了鹿科动物很多原始特性。体形娇小。面部尖长,无角;雄性有明显延长的犬齿,雌性不明显。
          鼷鹿主要分布在东南亚地区以及中国云南南部。栖息于海拔较高的茂密热带雨林中。独居。以叶、芽、落果和蘑菇为食。 白天在岩洞或大树根部的洞穴内隐蔽,傍晚和凌晨外出觅食。平时单独活动,发情期才雌雄成对相聚觅食。 5个月性成熟,孕期4—5月,每胎1仔。
          现生鼷鹿的祖先是(古)鼷鹿,出现于晚始新世。(古)鼷鹿也很可能是反刍类动物的祖先,其主要的一些特点与现生鼷鹿类似,体形大小如兔,头上没有角,四肢细长,脊背弯曲,但有一条较长的尾巴,脚也比较长,而且掌骨和跖骨都是分离的。
          㚟可能就是鼷鹿,原先广泛分布于中原各地山区。


          IP属地:上海29楼2024-03-11 20:38
          回复
            马腹
            马腹拖人入水害人性命,是后世各种水鬼水怪传说的源头。
            中次二经云:又西二百里,曰蔓渠之山,其上多金玉,其下多竹箭。伊水出焉,而东流注于洛。有兽焉,其名曰马腹,其状如人面虎身,其音如婴儿,是食人。
            《水经注》中庐县疎水中有物,如三四岁小儿,鳞甲如鲮鲤,膝头似虎,掌爪常没水中。出膝头,小儿不知,欲取戏弄,便杀人。名为水唐。形状与马腹颇类。
            《襄沔记》曰:“中庐有涑水注于沔,此水中有物,如三四岁小儿,膝头如虎掌,爪常没水中,出膝头示人,小儿不知者欲弄之,辄便啖人。或人有生得者,摘其鼻,可小小使之,名曰水虎。”
            《本草纲目》亦言:“故《禽經》云:鵝飛則蜮沉。又有水虎,亦水狐之類;有鬼彈,乃【附錄】水虎,時珍曰:襄沔記云,中廬縣有涑水,注,沔中有物如三四嵗小兒,甲如鱗鯉射不能入,秋曝沙上膝頭似虎掌爪,常没水出膝示人,小兒弄之便咬人,人生得者,摘其鼻可小小使之,名曰水虎。”
            从诸多书中所记,水唐、水卢、水虎,都是马腹的异名。其外表看起来类似3、4岁的儿童,但是身体却覆盖着连弓箭也无法射穿的坚硬鳞片。七八月时喜欢在石头上晒太阳,通常都是全身潜入水中,只在水面上露出很像虎爪的膝盖。小孩想去玩弄就会杀人。一说水虎的生殖器可以做媚药。


            IP属地:上海来自Android客户端30楼2024-03-14 23:04
            回复
              山海经神兽图考——玃如(音绝如)

              玃如一种长着人手指的鹿。
              西山经云:西南三百八十里,曰皋涂之山,蔷水出焉,西流注于诸资之水;有兽焉,其状如鹿而白尾,马足人手而四角,名曰玃如。
              皋涂之山据考证是在今天陕西省境内的峪儿岭。
              2013 年陕西省宝鸡市石鼓山西周墓出土一对一大一小的鹿型器。官方定名为牺尊。整体为站立的鹿形。牺首长角分四叉,阔耳直立,圆目凸起,似鹿又似羊。体长肥硕, 四肢健壮,足部长指爪,似马又似人手。

              西山经中所述的地理位置与青铜尊出土的位置相近。经中描写的如鹿四角马足人手也相符。陕西出土的这对牺尊很有可能描绘的正是玃如。
              陕西省多山区,玃如做为一种有蹄动物,为适应攀爬翻越山石地形,而特异进化出了类似灵长类的足爪。当地西周先民定是亲见并以此为神物,用青铜如实描摹下了玃如的形象。使我们后人得以知晓这种已经灭绝的稀有珍奇的神兽。


              IP属地:上海31楼2024-03-16 12:28
              回复
                條鳙一种发光的长条水生物。
                东山经云:又南三百里,曰独山,其上多金玉,其下多美石。末涂之水出焉,而东南流注于沔,其中多鯈䗤,其状如黄蛇,鱼翼,出入有光,见则其邑大旱。
                鯈䗤色黄身长像蛇,有鱼一样的鳍。还会发出荧光。如有以上特征可以推断鯈䗤很可能是一种淡水鳗鱼。
                2009年,日本科学家在日本鳗鱼的肌肉细胞中发现一种绿色荧光蛋白,这是首次在脊椎动物中发现的荧光蛋白。

                海洋生物学家David Gruber和同事拍摄发光的珊瑚时,也发现了一条的绿色鳗鱼突然闯入其镜头。这张照片也很好证明了鳗是一种具有发光特性的鱼类。
                鳗原产于海中,是一种降河性洄游鱼类,溯河到淡水内长大,后回到海中产卵。每年春季,大批幼鳗(也称白仔、鳗线)成群自大海进入江河口。雄鳗通常就在江河口成长;而雌鳗则逆水上溯进入江河的干、支流和与江河相通的湖泊,有的甚至跋涉 几千公里到达江河的上游各水体。它们在江河湖泊中生长、发育,往往昼伏夜出,喜欢流水、弱光、穴居,具有很强的溯水能力。
                东山经独山大致在今天的山东进内。鯈䗤作为一种鳗鱼,出现在靠海的河流中也比较合理。昼伏夜出穴居的习性可能对于先人平时并不多见。只有到了旱季河水干枯。鯈䗤纷纷出洞寻找水源,所以被古人视为预示旱灾的神兽。



                IP属地:上海来自Android客户端33楼2024-03-17 13:09
                回复
                  2025-08-15 16:26:54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穷奇一种长着刺猬般毛发的食肉巨兽。
                  西次四经云:又西二百六十里,曰邽山,其上有兽焉,其状如牛,猬毛,名曰穷奇,音如獆狗,是食人。
                  山海经·海内北经云:穷奇状如虎,有翼,食人从首始。
                  邽山据考证在今天的甘肃省境内的燕麦山。上世纪初在甘肃省临夏盆出土的一些“龙骨”中发现了一种巨型鬣狗的化石。早期学者的估计,巨鬣狗体重210公斤,目前看来之前可能是严重低估了。学者仔细研究表示它们的体重可能与一只成年棕熊相当。现代的非洲斑鬣狗通常体重为70公斤。而古代巨鬣狗的体重估计在300公斤以上,体长(含尾)2.5米左右,肩高120CM左右。相当于一只成年棕熊的重量。这样大的食肉动物在任何时代都是不常见的。鬣狗科成员体型相似,前肢较后肢微长,头部类似犬,体型也类似犬,但实际上是猫型亚目的一员,和灵猫的关系很近。而且巨鬣狗强大的咬合力能够咬碎骨头吸食骨髓,是名副其实的“碎骨者”!

                  穷奇体型如牛,形态如虎,叫声似狗。能有咬碎头骨的巨大咬合力。又长者刚毛。这些特征和巨鬣狗十分相像。西次四经表述的位置也接近于巨鬣狗化石出土地点。穷奇原型很有可能就是巨鬣狗的后代。这些巨鬣狗后代可能活到春秋两汉。在多本古书如:《左传·文公十八年》《淮南子·墬形训》《史记・五帝本纪》《后汉书·礼仪》等中,都可以看到关于穷奇的记载和不断流传后的神话。


                  IP属地:上海34楼2024-03-17 16:57
                  收起回复

                    妴胡(音婉胡):一种长小眼睛的麋鹿。
                    东次三经云:又东次三经之首,曰尸胡之山,北望又东次三经之首,曰尸胡之山,北望[歹羊(左右)]山,其上多金玉,其下多棘。有兽焉,其状如麋而鱼目,名曰妴胡,其鸣自詨。尸胡之山。一说在今河北境内;一说在今韩国境内。也有指烟台北的芝罘山。皆都是在靠东部滨海。
                    妴胡长得像麋鹿而眼睛像鱼。可能是指眼睛不大类鱼。郝懿行《山海经笺疏》云:嘉庆五年,册使封琉球,归,舟泊马齿山,下人进二鹿,毛浅而小眼似鱼眼,使者著记谓是海鱼所化。余以经证之,知是妴胡。可知直到清末东部沿海还有妴胡留存。


                    IP属地:上海35楼2025-01-02 22:39
                    回复

                      孰湖,长着马一样的身子、鸟一样的翅膀、人一样的脸、蛇一样的尾巴,它喜欢把人仰起来抬起。西次四经云:西南三百六十里,曰崦嵫之山,其上多丹木,其叶如穀,其实大如瓜,赤符而黑理,食之已瘅,可以御火。其阳多龟,其阴多玉。苕水出焉,而西流注于海,其中多砥砺。有兽焉,其状马身而鸟翼,人面蛇尾,是好举人,名曰孰湖。崦嵫之山:崦嵫山。传说是日落的地方,在今甘肃天水市西部。因为崦嵫山地处西部,个人的猜测会否有可能孰湖是对当时刚引进中原不久的双峰骆驼的一种描述。像马有翼,翼即双峰。善于背人驼人。

                      双峰驼现今主要分布在中亚的一些国家,如土库曼斯坦、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巴基斯坦北部和印度的荒漠草原,向东可延伸到俄罗斯的南部、中国的西北部、蒙古的西部。双峰驼被引进中国的时间大约在4500年前。根据历史记载,中亚居民在4500年前率先驯化了双峰驼,随后这种家养骆驼向周边地区扩散。古文里孰通熟识的熟。湖通胡人的胡。可能是从一群比较熟悉经常往来交易的西方胡人那里引进的动物。故就取名为熟胡。也可能在被传抄誊写的过程中,熟下四点水误移到了胡的偏旁成了湖水的湖。


                      IP属地:上海36楼2025-01-02 22:41
                      回复

                        三足龟与三足鳖
                        中次七经云:其阳狂水出焉,西南流注于伊水,其中多三足龟,食者无大疾,可以已肿。中次十一经云:又东南三十五里,曰从山,其上多松、柏,其下多竹。从水出于其上,潜于其下,其中多三足鳖,枝尾,食之无蛊疫。经文这两处分别记述了三足龟与三足鳖。这两者是否为同一物种,或者在不同地区存在的相近物种。从文中表述“其中多”可知是一种群居密生水生物。如三足是对其手足的表述,其应该不属于龟鳖类动物。描述为龟鳖可能是其具有甲壳的特性。两者的差别一食之消肿,一食之不得寄生虫的疫病。三足鳖另对尾部详细描述为枝尾即尾是分叉的。这让人想起中国南方水田里常见的一种甲壳动物名叫鲎虫。

                        鲎虫是背甲目鲎虫科甲壳动物。身体背腹纵扁,分节明显;背部具一马蹄形背甲,头部背面有一对较小而彼此靠近的复眼,腹节末端具细长分节的一对尾叉。多栖息在池沼、水潭或水田等淡水中,特别是在气候温和年份的5—6月间肥水中,尤以水稻田中为多。鲎虫味甘,气腥,性凉,可以作为动物性饲料。鲎虫最早出现在距今约2亿年前的二叠纪,比恐龙还要久远。虽然鲎虫存在地球上已经2亿多年了,但是外貌却没有进化,并且可能跟古代的三叶虫有一定关系。鲎虫生活习性与分叉的尾部马蹄形背甲与三足鳖的描述十分接近。很有可能三足鳖既是鲎虫。三足龟应该也是甲壳动物的一种,可能具有更硬质的壳甲,故名为龟。三足可能是一对大前肢与尾肢的统称。远观就如同三足。三足龟可能已经灭绝了,只能根据表述模拟推测其外形。如三足鳖就是鲎虫,那这种顽强的生物从恐龙之前的时代到现在。躲过了一次次物种灭绝,使我们得以一见其真容。


                        IP属地:上海37楼2025-01-02 22:51
                        回复

                          峳峳一种四角像马而羊目牛尾。有可能是传说麒麟的原型。东次二经云:又南五百里,曰䃌山,南临䃌水,东望湖泽。有兽焉,其状如马而羊目、四角、牛尾,其音如嗥狗,其名曰峳峳,见则其国多狡客。䃌山有考证说在今福建省中部,另一说是今安徽的睢阳山。峳峳大小似马,有羊一样横瞳孔的眼睛,长四个角,牛一样的尾巴。嚎叫声却像狗吠。在广州博物馆展出的一块名为“萨摩麟”的动物头骨化石。该化石长约为60厘米,头上长着4只角,两两相对,前小后大,大角和小角组成了一个几乎是90度的夹角。在两对角的交叉点上,是直径约6厘米、深约2厘米的大眼睛的位置。萨摩麟是指一种生活在距今约2000万年前的古长颈鹿,它被认为是现代长颈鹿的祖先之一。其化石在欧亚大陆各地均有发现。由于最早是在希腊的萨摩斯地区发现的,因此得名。萨摩麟的体型比现代长颈鹿要小,大约和现今的驼鹿差不多大小。它具有两个突出的骨质角,这可能是其最显著的特点之一。
                          另外发现在山西中新世地层的山西兽,也是一种史前的古长颈鹿,它的颈部和四肢并没有现代长颈鹿那么长,并且它的身材有些臃肿,体型更加类似现在非洲的霍加狓。很有可能萨摩麟或山西兽后代的一支一直繁衍到山海经成书的年代。在东部山区隐约的出现。当地人记录下来名峳峳。也有可能为后世麒麟传说提供了原型。


                          IP属地:上海39楼2025-01-03 13:11
                          回复

                            䑏疏一种独角马.
                            北山经云:又北二百里,曰带山,其上多玉,其下多青碧。有兽焉,其状如马,一角有错,其名曰䑏疏,可以辟火。带山大致在宁夏或内蒙古境内一说是哈拉钱客套山;一说是贺兰山的一部分。有一种像马一样却长着带错犄角的动物,名叫䑏疏。这种像马的独角兽在中外各种传说故事中屡屡出现。
                            在古希腊,独角兽被称为monoceros,由作家如Ctesias描述为一种野生的强大生物,拥有单一的角。独角兽也出现在希腊艺术中,常被描绘为凶猛的战士生物。罗马人受到希腊神话的影响,也将独角兽纳入他们自己的生物体系中。在罗马记载中,独角兽与力量和韧性联系在一起,常被描绘在战斗场景中或作为力量的象征。
                            在《旧约全书》作为一种希伯来传说中的动物,大多数关于它的早期描述看来都来源于阿拉伯王的karkadann。在波斯,阿拉伯,印度和北非,凶残的karkadann,是一种人畜都惧怕的动物。
                            亚历山大大帝的父亲菲力普,曾经捕获到一只长了一只角的动物。但不论是菲力普还是其他贵族,没有人能够骑上它,独角兽总是很快把他们甩下来。亚历山大饲养它,并且给它起名Bucephalus.他驯服它并骑它去战斗,以此证明他的勇敢。
                            独角兽的角磨制成的粉末可以作为抵御致死麻醉药的解毒剂。角的根部,眉上两手宽的额头是纯白色。角上端很尖锐,是鲜红色,中间呈黑色。用独角兽的角制成容器喝酒的人说,这能够治愈疾病(癫痫)。


                            IP属地:上海40楼2025-01-03 13:22
                            回复
                              2025-08-15 16:20:54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蠪蚳一种长角的猪。
                              中次二经云:又西二百里,曰昆吾之山,其上多赤铜。有兽焉,其状如彘而有角,其音如号,名曰蠪蚳,食之不眯。昆吾山,在今河南西部。
                              蠪蚳长得像猪却有角。上世纪80年代开始在我国宁夏的同心和甘肃的和政大量发现一种长的跟传说中独角兽的角相似。根据牙齿的性状分析,这是一类高度特化的杂食性动物。有关专家根据化石头部的特征鉴定其为库班猪,生活在距今约一千五百万年的地质时期新第三纪中新世。其实库班猪上世纪20年代在兰州附近就有发现过它硕大的牙齿和肢骨化石。到50年代又在前苏联的高加索地区发现这类猪的颌骨和头骨,被命名为库班猪属,属名来自发现地库班。头部很特别,眼睛上有细小的角,雄性的前额更有大角,在中新世末灭绝。生活在中国的库班猪(包括有小库班猪、大库班猪、蓝天库班猪、民和库班猪)。它们祖先都来自非洲。

                              蠪蚳很可能就是班库猪属的后代,他们一直延续到了山海经所成文的年代。以传说的形式留下了它们存在过的身影。


                              IP属地:上海41楼2025-01-05 11:54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