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碎碎念一下很喜欢的TV25、26,除了喜欢表达方式外更喜欢它(在我看来)给出了整部作品的主题:重要的只有一件事——为什么(真嗣)驾驶EVA。价值,就是为了「我」的价值。真嗣最后思考过后终于回归了自己、接受自己的不完美、接受孤独的事实了呢~很现实的结局,比剧场版现实很多(现实里心之壁不可能破掉,人也不可能完全理解彼此,都变成橙汁那样不分你我的吧)。因为真嗣是「我」,是现实中的,是观众,肯定不能成为橙汁的,那么没有价值后(来自大家,丽、父亲、明日香、里美、薰等等)就想毁灭了。
对于之后真嗣掐死明日香的动机有几个理解,一是精神世界毁灭后的必然行为;二是在病床上没有理会而抛弃自己(背着自己死了也是抛弃吧)的报复;三,也是认为最可能的,是如果活着要么靠「我」来获得价值(而我是没价值的,不能被依靠)要么自己就能确认自己的价值(那「我」就被抛弃了,我也是没价值的,即使这样也想被人依靠以得到肯定),那你就不能存在,必须死。这是另一个结束,没有通过思考和「我」的内在斗争接受「我」的存在。
看完TV最后两集给了自己这样的解释后,甚至觉得一切其他设定情节都是把“为什么(真嗣)驾驶EVA”这个问题的答案引到错误的地方。跟着它们走,就陷入了共情,似乎也必然陷入共情(与父母有关吧,只要父母不完美就能看到影子……真的有完美的父母嘛?)。在这个超大号烟雾弹之后——当然大概也在情节上看爽了(笑)——得到对问题的回答,或者说本来就知道答案只是因为逃避埋了起来,而观看后被挖出来摆在面前所以不得不去面对它。和真嗣的共情,让我在观看时有充足理由去逃避所面临的相似、同样的问题:哦,主角也这样,那我也可以放肆地逃避了。
也是因为有了那样的解释,认为“为什么(真嗣)驾驶EVA”这一问题以外的信息对理解作品的核心思想不重要,如第二次冲击是什么和怎么来的、真嗣能被选中为开EVA理由、薰为什么是使徒、莉莉丝和亚当的设定、变橙汁的含义、大白丽等等等等,一切提供的是真嗣放弃驾驶EVA后的后果所带来的感受,或者干脆当成一个提示:“本动画要表示哲学有关的内容”。不论它们有没有得到回答,因为不是重点,都不影响理解「我」(或真嗣)的存在。其实某种程度有点像麦高芬,悬疑片开始引出一个盒子,从头到尾主角保护而反派争夺那个盒子,最后把盒子保护好交付了任务角色得到了成长——观众不需要知道这个盒子里是什么,只要知道它很重要,看着它如何引导剧情就可以了(里面是钻戒?是皇冠?是空的?是一封信?都可以。玩笑点的看法,24集中的预告也是其一部分,毕竟它管那集叫“air”了嘛(笑))。
另有一部叫《圣山》的电影提供较为相似的观感,影片许多的元素都可以被分析,但和结局的震动与带出的主题相比,似乎意义并不是很大,可能不是作者所表达内容的核心。自己做梦的话,醒来时不会深深思考其中的事物(可能不存在明确的逻辑),而是在意带来的感受——像开始提到的,EVA这部作品也像是一个梦呢……
这种不分析的看法只是我自己的观点,在贴吧也看到许多分析的帖子,能开启不同思路和角度来理解这一作品,很喜欢这种包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