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页资讯视频图片知道文库贴吧地图采购
进入贴吧全吧搜索

 
 
 
日一二三四五六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个签到,

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签到人数:0

一键签到
成为超级会员,使用一键签到
一键签到
本月漏签0次!
0
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
如何使用?
点击日历上漏签日期,即可进行补签。
连续签到:天  累计签到:天
0
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使用连续签到卡
08月02日漏签0天
任增颖吧 关注:22贴子:118
  • 看贴

  • 图片

  • 吧主推荐

  • 游戏

  • 3回复贴,共1页
<<返回任增颖吧
>0< 加载中...

新年伊始话“龙马精神”—海岱门第

  • 只看楼主
  • 收藏

  • 回复
  • lvyun20101
  • 活跃吧友
    5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新年伊始话“龙马精神”—海岱门第
藏马山里究竟藏着什么马呢?在古代神话传说中,这种马兼具龙和马的形态,被认为是吉祥的象征,也被认为是精神健壮的象征,名为“龙马”。 “龙马”一词,源于《山海经》“古时世俗画龙之像,取马首为龙头,龙马是也”
《龙马记》曰:“龙马者,天地之精,其为形也,马身而龙鳞,故谓之龙马。高八尺五寸,类骆有翼,蹈水不没,圣人在位,负图出于孟河之中焉。”《诸城县志》曰:“其色青苍,盖龙马云。”
追根溯源,龙马文化的诞生,自大村人封氏于明朝永乐十八年,献龙马于朝廷,已有近600年的辉煌历史。古代人以丰富的想象力,赋予龙马种种“灵气”,龙马被历代诗人歌颂。
如唐李郢《上裴晋公》诗:“四朝忧国鬓如丝,龙马精神海鹤姿”。李白《白马篇》诗中有,“龙马花雪毛,金鞍五陵豪”。
藏马山、白马河一带,历史上隶属琅琊郡。在泱泱中华文明中,琅琊文化散发着独特光彩。琅琊台,历代以来,许多帝王前来祭祀游览。有齐国的开国公姜尚,齐桓公、越王勾践,秦始皇、汉武帝等九位帝王先后登临此地。


  • lvyun20101
  • 活跃吧友
    5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藏马山属崂山山脉,南北长近20公里。山体由花岗岩类岩体组成,主峰海拔432米,西坡多陡岩峭壁,东坡较平缓,山势突兀,林木繁茂。遥望藏马山,气势磅礴雄伟,犹如一条巨龙横卧在胶南西部。由于常年风化侵蚀和雨水冲刷,山峰尖峻挺拔,峰峦起伏,幽谷深壑,瀑布流鸣,雄中藏秀,名胜众多。
白马河发源于诸城市鲁山东麓,河水清澈,两岸风景秀丽,绿草茵茵,树木浓郁,河水与青山绿树交相辉映,清澈透明,鸟鸣山涧,碧波吻岸,自成特色。
相传,秦始皇七巡天下 ,三登琅琊台,以建功勋。有出海寻仙者为讨始皇帝欢心,奉出海所获不死灵药,始皇帝龙颜大悦,斋戒三日,欲择吉时而服。吉时至,秦始皇手托灵药,却有白马突至,掠灵药而逃,向西南方向狂奔而去,在胶东区域,忽见大山印入眼帘,遂隐入深山,始皇帝派重兵近前搜捕数日,却始终没有发现白马的影子,只好扫兴而归。白马隐居于此山之中,两千年来时有传闻,为百姓奉为灵兽,人们便把这座山称之为“藏马山”,顺水而下的那条小河也称为“白马河”。
一方山水养一方人,在历史长河中,山、水、人交融,演绎着动人心弦的故事,丁氏先祖于明洪武年间,迁至琅琊,
丁推落户胶县琅琊台,后来又迁至藏马山西,后人世居琅琊小天台山下,故琅琊丁氏,有“海岱门第,天台世家”之称。
龙马地区历史上,忠孝节烈,神勇奇异之人才辈出,继承发扬光大了神州大地之龙马精神。明朝的丁纯、丁惟宁
丁耀亢祖孙三代,是龙马文化的开创人。
丁纯,字海滨,六世。明长垣县教谕。
在此摘录其诗作:
九日登常山
昔逢佳节多豪兴,老共清游重感怀。
足病翻嫌山屐软,鬓丝羞向野花开。
风吹池藻牵长带,雨浥荒碑阴叠苔。
我欲杖藜遍临眺,斜日半落起浮埃。
 《金瓶梅》的作者之争由来已久,鲁迅先生最早把眼光投向了“琅琊丁氏”,后来的研究者大多这样认为:丁纯是《金瓶梅》的“始作俑者”,毕其功的是他的儿子丁惟宁,而他的孙子丁耀亢又作了补充,并亲到姑苏雇人镌版印刷……
琅琊丁氏自一世丁推至五世丁珍,虽世代研经习礼,却无意功名,由六世丁纯起开始步入科举入仕之途。丁纯曾任直隶长垣教谕,后因丁惟宁任北畿巡按,为避亲嫌而谒病归乡。
丁惟宁(1542-1611),字汝安,又字养静,号少滨主人,嘉靖甲子(1564)举人,明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进士,是丁纯次子。曾在直隶、山西、四川、河南、江西等地为官,性情刚烈,居官清正,“每回籍,图书衣被而已,外无长物”。曾有县令命衙吏送丁惟宁八百金,他坚辞不受,却在西园种韭数十畦,每卖钱数十文自给。朋友善意地讥嘲他:“辞千金而求利于圃,得无昧多寡乎?”丁惟宁答曰:“官银非吾所有,圃蔬自食其力。”时人皆叹服其清廉。
初知清苑知县,继补长治,升四川道监察御史,侍经筵,巡按直隶。万历十四年(1586)督饷陕西,授湖广郧襄兵备道副使。因遭受巡抚李材诬陷,贬惟宁三官。丁公为官清正,不阿权贵,多有政声。乾隆《诸城县志》谓其“遇事敏练,无留牍”,“五弥谨举,行治第一”。然官场险恶,梗者难容,终在郧襄任上不堪受辱,于万历十五年(1587)十一月罢官归里,隐居九仙山。殁后敕授文林郎,诰授中宪大夫。
丁公退居之后,结茅庐背倚九仙山,东毗五莲山,面对会稽山,风光旖旎。西去不远有宋代建筑白鹤楼遗址及苏东坡留题。丁公“昼憩树下,夜宿草庐,扶杖逍遥于烟水之间”凡二十余年。万历三十六年(1608),丁公长子耀斗“逆探公意”,拆茅庐,建石室。愈二年,又于石室前建仰止坊,取“高山仰止,景行行止”之意。万历三十九年(1611)丁公殁,其子乃迎主于此,遂为祠。
丁惟宁作为嘉靖年间一代鸿儒,在文学上也很有才华。连名重一时的文坛巨匠王世贞、董其昌、王稚登都尊敬他且与之为友。万历年间的《诸城县志》中就收录了他大量诗文,如散文《改建龙湾镇巡检司记》、诗《颜明府招游琅玡台海神庙》、《观日出》、《观潮》、《雪霁超然台步月》、《登北极台怀旧》、《吊公冶子墓》、《水心亭谣》、《山中即事》等。


2025-08-02 11:47:46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 lvyun20101
  • 活跃吧友
    5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1998年,张清吉先生深入实地考察,以考古学家惟重视事实发现的态度,以遗存在民间鲜为人知的明代字画、方志、族谱、碑刻等文物为依据,将确凿的史实与缜密的论证有机结合,首次提出兰陵笑笑生为丁惟宁的学说。《东岳论从》1998年第六期刊发张清吉先生的论文《<金瓶梅>作者丁惟宁考》,断定"兰陵笑笑生"就是丁惟宁。并得到学术界的一致认可,从而引起了国内外金学界的极大关注。
丁惟宁有六子,其中以五子丁耀亢文学造诣最高,于诗文、传奇、小说诸方面俱精,在清初文坛颇负盛名。
丁耀亢(1599年-1669年)字西生,号野鹤,别署紫阳道人,他少负才名,为人洒脱,放荡不羁,童年时跟随父亲读书游乐,11岁时父亲去世,16岁开始独立主持家政。由于厌倦城市的喧闹,向往宁静恬淡的田园生活,丁耀亢于诸城城南橡槚沟购得一片山间空地,“筑舍三楹,依溪作垣,引泉为圃,中架小阁,书藏千余卷”。在这宛如世外桃源的仙境里,丁耀亢邀朋结友,载酒咏诗,憩流泉,荫林木,过着超然物外的诗友生活。
丁耀亢为人倜傥不群,《今世记》记他:“襟期旷朗,读书好奇事,高谈惊座,目无古人。” 丁耀亢的著述甚多,诗文有《陆方诗草》、《椒丘诗》、《归山草》、《听山亭草》、《醒世姻缘传》、《天史》、《续金瓶梅》等,传奇剧本有《西湖扇》、《化人游》、《赤松游》等。但因明清易代的战乱和清王朝查禁焚书,丁耀亢的“激楚之音”“违碍语甚多”,所以丁耀亢的著作署名隐晦,故三百年来使其光辉不显,未被世人充分认识,后经专家考证、探研、挖掘,他的著作才相继浮出水面——“晦瞑不显三百载,一朝重光举世惊。”


  • lvyun20101
  • 活跃吧友
    5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龙马”的含义,《辞海》的解释有三条:一是古代传说中的形状像马的龙;二是骏马;三是指精神健壮。
《明史﹒五行志》记载:“永乐十八年九月,诸城进龙马。民有牝马牧于滨海,一日,有物蜿蜒与马接,产驹,具龙文,其色青苍,谓之龙马云”。
《明实录》的记载:“诸城县民尝有牝马牧于海滨者,一日,云雾晦冥,有物蜿蜒与马接,至是生驹,鳞臆肉鬃,体具龙文,其色青苍,盖龙马云。”
由此可见,龙马地区出龙马,决非空穴来风,也决非仅限于民间传说而已。经典史籍,国史方志,都对此作了详细确凿地记载。说明包含丁家大村在内的龙马地区,确实是龙马的产地,是龙马的故乡,是龙马文化的发祥地。
也正因为此,丁家大村一带的山川河流,村庄民居,其名称均载龙载马,如山川河流有:藏马山、白马河、龙崮山(今做龙古山)、石马河、青龙谷、黑龙潭、跑马场、石马屋子等,村庄民居有:东龙古、前龙古(又叫西南龙古,今称西龙古)、后龙古(又叫西北龙古,今称北龙古)、龙古前、龙趟子(今龙潭村)、上藏马、下藏马、大白马河(今东白马、西白马)、小白马河、蟠龙庵、亮马庄、白马社等。
于是,丁家大村这一带一直就以“龙马”命名。
龙马地区的高山大河,皇天后土,养育了一代一代勤劳的人民,培育了龙马文化,造就了一代又一代的文化名家,龙马地区是龙马文化的发祥地。
在青岛胶南泊里镇的最西端,有一个小村庄海岱庄,其村东紧靠蜿蜒曲折的跑马岭;村西不远处就是波光粼粼的白马河;村南濒临一望无际的黄家塘湾;村北一条玉带般宽阔的国道笔直伸向远方。
海岱庄村不到百户人家,村子里丁姓占多数。据《丁氏家乘》记载,明中期,丁氏第四十九支丁纯后人丁野鹤由今天大村镇迁此立村,因东临大海有岱王庙,故名海岱庄村。
据说,丁耀亢(野鹤)举家迁移时来到这里,他登上跑马岭,俯瞰前后左右,只见白马河畔东侧云飘雾绕、林木葱茏、土地平整、视野开阔,既临山靠海,又有淡水资源,是一块难得的宝地。于是,他便决定在此落地生根,开创基业。
六百多年历史进程中,海岱庄人耕云钓月,尚书修学,在拓展物质和精神家园的同时,也为村庄留下了历史的印记。可惜,近代的几场浩劫,使得村庄面目全非,只留下古墓遗址和村里那口清涧照人的古井。
波光粼粼的白马河自铁镢山流出后,来到海岱庄村西,已经是河流的末端了,这里距入海口仅有几公里,也是河面最宽、河水最深的河段,每天大海涨潮时,在海水的簇拥下,河面陡然增高很多,最宽处长达1500多米,河水也有2米多深,当地人也一改往日对河流的称呼,叫做“江水”。
这江水因有海水掺入,水变得不咸不淡,因而微生物特别丰富,成为鱼虾栖息生长的宝地。每到秋天,满河的鱼虾是大自然给周边村庄的馈送,海岱庄村民也发挥聪明才智,用自己独特的方式慷慨接纳。苇箔捕鱼就是其中之一。


登录百度账号

扫二维码下载贴吧客户端

下载贴吧APP
看高清直播、视频!
  • 贴吧页面意见反馈
  • 违规贴吧举报反馈通道
  • 贴吧违规信息处理公示
  • 3回复贴,共1页
<<返回任增颖吧
分享到:
©2025 Baidu贴吧协议|隐私政策|吧主制度|意见反馈|网络谣言警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