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放原文
第一图,春秋经:文十二年,子叔姬卒。
--杨伯峻注:明其已嫁,所以冠“子”。
第二图,左传:文十二年,杞桓公...请绝叔姬。
--传文没冠“子”
第三图,左传:叔姬卒,不言杞绝也,书叔姬,言非女也。
--原来这段传文就是杨伯峻注“谓其已嫁”的出处。这里感觉很明显漏洞是:左传书叔姬,而不是书子叔姬,冠“子”还是没有着落。
第四图,春秋经:文十四年齐人执子叔姬。
--杨伯峻根据文十二年得出的推断,已嫁所以还是冠“子”
第五图,左传:请以王宠求昭姬于齐。
--这个子叔姬,最终应该称昭姬,因为商人弑齐昭公,君死有谥号,叔姬就成了昭姬。
第六图,就是杨伯峻注里举例提到的僖公九年的伯姬卒。
杨伯峻认为未出嫁,公羊谷梁认为是许嫁未适人就死了。
第一图,春秋经:文十二年,子叔姬卒。
--杨伯峻注:明其已嫁,所以冠“子”。
第二图,左传:文十二年,杞桓公...请绝叔姬。
--传文没冠“子”
第三图,左传:叔姬卒,不言杞绝也,书叔姬,言非女也。
--原来这段传文就是杨伯峻注“谓其已嫁”的出处。这里感觉很明显漏洞是:左传书叔姬,而不是书子叔姬,冠“子”还是没有着落。
第四图,春秋经:文十四年齐人执子叔姬。
--杨伯峻根据文十二年得出的推断,已嫁所以还是冠“子”
第五图,左传:请以王宠求昭姬于齐。
--这个子叔姬,最终应该称昭姬,因为商人弑齐昭公,君死有谥号,叔姬就成了昭姬。
第六图,就是杨伯峻注里举例提到的僖公九年的伯姬卒。
杨伯峻认为未出嫁,公羊谷梁认为是许嫁未适人就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