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精
读罢《新著中华英雄》前18期,我本人情绪是复杂的。欣慰的是:尽管港漫整体已经穷途末路,时不久矣,但还是有新书开市,依然有人愿意在这片热土上努力耕耘,终归有一点希望。感慨的是:所谓新书,顶多算”新瓶装旧酒“,或者说半新不新。因为打底的原著是上世纪80年代作品,至今已经过去40年。
倒不是说40年前作品不合时宜,只是纯粹觉得这个市场需要创新,骨子里那种创新,就目前读过期数看,新意确实有限。
但新意有限不代表心意也有限。
本作心意方面就非常足,投射到具体观感就特别硬!上次能感觉到如此之硬的港漫还是《洪武大帝》(每周90几页彩稿制作,让你不得不觉得它硬)
那《新著中华英雄》具体硬在哪里呢?
本文分以下几个部分逐一给你道来:
一、主创团队对艺术有追求!
看到这个结论,你可能想张嘴骂娘,要是这帮创作者但凡对艺术有一星半点追求,港漫会是今天半死不活的样子?近10来年那些《春秋猛士》《三国志异》《天妖玄奇》《王风雷传奇》什么的,哪个敢说和艺术沾边?
但这本《新著中华英雄》确实能看出主创是有一定追求的,他们想很明确的告诉你:他们要做一部有艺术格调的商业漫画!
证据就是本作的封面。
比如这张:

夕阳西下,水天一色,两舟擦肩而过,剑客目眺远方。虽只是一面之缘,却给读者一种强有力的宿命相逢戏剧感。人物并没有剑拔弩张,但传达给读者确是宿命相逢。这种看似悠闲、温暖的画面实则给读者无尽感叹的情绪,虽是一副画,但却和王勃那句经典的“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有神似之处。我们虽看不到图中人物的表情,却能明显感知到他们的命运。这就叫抓神不抓形,意境共通鸣。再单说这副画构图和氛围,也传达给读者倦鸟知还,旅人归乡的静谧感,试问诸位这般意境满满的画面算不算用心?是不是艺术?
类似的还有这张:

江南水乡,小舟临岸,远处集市张灯结彩,近处恋人成双结对,仔细看,一只小狗正悠哉游哉下台阶,正等主人回家呢。整幅图祥和又静谧,给读者传达出一种若隐若现的平淡幸福感,即使你不喜欢它的色调、构图,但你无法否认它充满生活的气息吧?
质朴的生活气息恰好是传统港漫稀缺的元素,但请不要忘记:普通生活是最能传达情绪的载体,没有之一。无论是鸡毛蒜皮的情绪仰或是家国天下的情感,只有是普通人所能理解的,才能真正被感动。平淡的生活气息是作品里美好的依据,是主角团拼了命也要守护的最终目的。如果一部作品从头到尾只有打打杀杀,而缺失战斗的目的,那无疑这部作品打斗作得再好,也无法支撑内在逻辑与核心价值。
类似用日常质朴生活气息来作封面给读者以温暖的还有:

还有一类动静结合,意境为先的:

主打水墨风格,人物只见动作,不见表情。动作也只是普普通通,并没有啥爆点,但整体来看有种人物置身于画外的效果。明显给角色一个空间抽离,背景的水墨不是常见的龙、虎、凤凰、各种七彩斑斓的光。反而是什么呢?一点水墨在宣纸上缓缓晕开,主要给读者的是一种慢的感觉。这种状态像极了周杰伦《青花瓷》里那句:“天青色等烟雨,而我在等你,月色被打捞起,晕开了结局”的意境。没错,晕开了结局,是缓缓在宣纸上晕开的。
这显然是和传统港漫封面价值取向背道而驰的,常看港漫的朋友肯定知道,绝大多数封面都是选取极具张力的动作、表情和背景各种满级构图、色彩加在一起堆出一种精致的冲击力,主要给读者的观感是:满、快、劲!
这张呢?完全反其道而行之,主要给读者:空、慢、淡的观感。港漫封面里着实比较罕见。
12期这张:

既不算月下起舞,也不是天外飞仙。但却融合了月色、舞剑、云彩等元素。依然最大程度淡化处理了角色的表情,主打人物和场景结合所产生的意境。你说这图是静态,明显月明星稀,风走云飞,人物也金鸡独立,剑气纵横。但你说本图彰显角色杀意,动作和背景生动,却也不尽然是。这种动静结合,意境为先的封面在本作中虽不能说比比皆是,但却也不在少数。
类似风格的还有:

传统港漫封面处理这张一般会把反面角色大头按戏份比重排列出来,然后给安上猥琐、凶恶的表情就完事了。这张呢?依然看不清人物表情,主角是背影,不可能从本图中看到,而反面角色呢?远景,也没有清晰刻画。构图上就没有想着用人物表情来彰显冲突感。那动作呢?也并不夸张,以往邱福龙先生封面虽然好看,但大多精彩在刁钻的构图和夸张的动作上,这张角色的动作就是稀松平常的拔剑,可以说朴素到家了。但依然把决战张力完整表达给读者,这就是创意。能表达的情绪的美术方式可以有很多种,本作这种动静结合,淡化角色表情动作,与无声处听惊雷的创作技巧令人叹服!
再有一类属于先锋尝试,且效果不俗的,比如这张:

四个用剑的角色同一个姿势站成一排,选固定角度,突显剑的特写。这张图不好说有什么意境,也并不代表故事剧情走向,更没什么生活气息。就只是强调四个用剑的角色,但这种尝试给人很新鲜的感觉。类似的还有下面这张:

三个阵营的角色当然不会在大决战时候整整齐齐排队站在雨里摆造型。客观说:这图也没啥压迫感和美的意境,但和上图一样,它就是用三角形队伍来强调三方势力有混战。如果说这两张属于排列顺序带来的尝试,那下面这两张属于颜色方面先锋尝试。
比如33这张:

单纯拿这期封面评价其实很普通,邱福龙、黄玉郎以往作品中类似的构图张力比比皆是,论创意:树叶化作龙的形状在港漫里少说也用了20几年了,根本不算创新的点子。但这张好就好在:龙的彩色和背景对比,这张颜色的渐变效果真把格调拉满。反衬黑色背景给了读者一种“化腐朽为神奇”的观感。
而这种奇妙的视觉冲击绝对不是构图、创意、意境和生活气息带来的,而是五彩缤纷的色彩,更绝的是下面这张:

这个场景是告别挚友的场面,按理说是个悲伤的氛围,用灰色或者黑色为主的色调会更搭调。但创作者除了墓碑用黑色外,其他地方用了暖色调反衬,再加上那个金色太阳,恍惚给人一种看梵高《星空》的既视感。整体观感奇妙至极,是其他传统港漫所不具备的特点。
以上洋洋洒洒说来说去不都是围绕封面展开的么?一本漫画32页,封面再漂亮不也只是个面子活么?难道一本漫画主要质量不该由内容里子来决定么?
那《新著中华英雄》的里子又如何呢?
这正是笔者要浓墨重彩说的第二点。
二、回归本源,朴实稳健!
请问漫画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
是周边兵器么?是草图封面么?是宣传广告么?
不,我可以很肯定得告诉你,以上都不是一本漫画最重要的东西。尽管这些东西可以锦上添花,但它们都谈不上关键。除了绝对的死忠党,没几个正常的读者会用以上的元素来评判一部漫画好与不好。
漫画最本质、最关键、最重要、最核心的竞争力永远是故事内容(这和电影、小说一个道理)!
就目前面市的18期《新著中华英雄》内容方面走得是:回归故事本源的路子。具体这个故事怎么样,咱先不说,但可以肯定的是:主创团队没有一开始就加各种噱头来吸睛、也没有弄出若干神兵利器出来抢风头、更没有打下三路的擦边球。请注意:这是非常难能可贵的表现,这部漫画目前内容给读者的就是一个故事。
故事的几个要素给的很齐全: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算是要嘛有嘛。
换句话说:一件事的起承转合,它从头到尾能跟你说明白。尽管讲故事的方法就是平铺直叙,也很少见倒叙、悬疑、对偶等方式,但好在一个简单事,它简单说,说得干净利落,不拖泥带水,也没容后再表。
作为2022年的一个读者,你可能会认为这个故事本身老套、简单;讲故事的方法也四平八稳、波澜不惊。这都很正常,但我要说得是:就目前港漫市场,能做到把一个简单故事简单讲好给你看,也绝对是一件值得你去珍惜的事。
我大概总结下前18期剧情脉络,诸位就明白什么是:回归本源,朴实稳健了。
创刊至3期:人物为救青梅竹马引来灭门之祸,远走他乡(亲情这块点到即止,爱情明显是后期线索,给了较多刻画。故事主要矛盾符合时代背景,小boss螳螂拳师塑造算有些厚度,第一场打戏算把白家剑法说清楚)
4至14期:直接开第一个副本《龟岛图》,笔者以为就这个副本出场人物数量如果注水讲,回忆都能整2本书。但好在并没有,龟岛内在戏剧矛盾其实不少,有关于民族的、有资本和工人的(阶级)、有外来和本土的、有背叛和复仇的还有路见不平求正义的(主角线)。如果要填充式演绎,认证讨论并解决这几个矛盾,没30期篇幅是不可能的。
本作表现很诚实,并没有深入探讨民族、阶级、移民的矛盾。重点矛盾还是落在武侠故事里背叛和复仇这块,所以矿工、土著的遭遇只是点到即止,有限篇幅还是给在武林人士的恩怨上。10期故事,引出一个传功长老、三个队友、一个中长期boss,并给主角做出第一次招式上的升级,单就这套四季剑法从第6期开始引入,第七期整个一期细致拆解了其重点攻击方式。又在第13期整整40页用四季剑法去破四季刀法,可以说这套招式就用上了近80页内容去表现。
这个比重可以得出:武侠占重心、剧情走流程的结论。
流程都是点到即止,所以快。
剧情故事和武侠主线不沾边的自然就一带而过,相关人物厚度自然就有削弱。重点都留给武侠相关内容,比如招式拆解、招式对决上。好处是:层次分明,节节递进。缺点是:人物单薄。但作为第一副本的龟岛故事里,传功长老既定要领盒饭,其他三个队友、一个BOSS后期戏份该不会太少,矿工和土著又不具备推动后期剧情的充分必要条件。
所以这个取舍在笔者看来是利大于弊。
15至18期:第二副本《美国篇》延续上一篇风格,短短3期引出两大势力。新人物金太保这个角色塑造相当丰满,篇幅也不少。且看本篇内容是否能在人物厚度和剧情深度方面优化下。如果本篇是25期以上中篇,那是有机会优化文本深度的。毕竟完全的武林故事打得再好看,也是没有内在灵魂的文本。当时历史下的部分美国问题其实也值得深挖一下。
18期期刊内容就能讲这么多事,你说它算不算回归漫画本源,朴实稳健?
三、量大管饱、动作连贯
上面说本作剧情流程快,除了作者有意淡化其他矛盾外,还有一点非常重要:这本漫画的格子非常非常非常多。
一页12、13个格子很常见。也各有利弊,好处是:格子多,分镜多,叙事分镜多就多些场景内容,人物更立体。动作格子多,就多些动作衔接,打斗就更连贯。在加上前18期武打是以格斗技巧为主,对动作衔接逻辑要求非常高,所以多分镜必不可少。
缺点是:本来一本150个格子的工作,硬是变成了230个格子。那多出来80个格子的质量在不增加工作人数情况下,必然被稀释。所以本书平均画面质量在港漫里,谈不上惊艳。

(13格)
单幅画面不够惊艳不代表整体画面不够精彩。
因为惊艳和精彩从来都是两回事,完全不挨着。
那么《新著中华英雄》的画面表现精彩么?
——非常精彩!
尤其是动作戏,非常精彩。
为什么?
答:“动作连贯,招式对决输赢有理有据。”
但是这里有个前提:这个前提就是本作动作精彩只针对喜欢看见招拆招、一拳一脚的朋友们。至于喜欢如来神掌、铁将第八式的特效党则很难说。
个中详情:请诸君阅读第6、7期,对四季剑法的原理和动作拆解非常到位,精妙的招式设计根本不需要花里胡哨特效加持。
春:就是一套走位步法;

夏:臂力和精准度,强大的臂力保证短时间内刺出多点攻击,眼睛准头决定攻击是否有效;

秋:攻击范围最大,以剑的长度为半径或自上至下,或自下至上卷出圆圈攻击范围,是锁定加大范围攻击,要求是低位或高位才能发动;

冬:二段连击,居高位发动,居高下劈,弃武器,然后双手二次连击(若再败,空中翻跟头双脚夹住扔掉的兵器,再空翻用双脚夹兵器三次攻击)
这套招式设计算精妙的,对攻击走位、时机和海拔都有一定要求,6、7两期详细介绍后,13期刀剑同样招式对决,读者便能用角色思路边看对方怎么出招,边琢磨怎么破招,再看漫画里角色怎么破招,这种阅读体验就有点类似猜拳游戏。比起特效党,我个人更喜欢这种打法。
是时候阶段总结下《新著中华英雄》这部作品了。
和《新著龙虎门》《新著铁将纵横》比起来,显然它更像是21世纪的漫画,在艺术层面上,它不再是一味保守之前的老规矩,而是在封面和分镜上有了新的尝试和追求,且在局部取得了不小的成功。
作为一部武侠挂帅漫画,底层逻辑上也没走插画+文字的路,而是选择用多机位分镜尽可能拆解动作给出合理武术解释。核心武打层面至少是及格线以上。
至于文本方面则依旧换汤不换药,是港漫老生常谈的大问题。经不起认真推敲,现有的文本也无法支撑核心价值、深度角色。但和同时期《山海逆战》《新著龙虎门》《天妖玄奇》比起来,本作显然已经从气质和追求上都更上一层了。
或许,路终究得一步一步走,而这部《新著中华英雄》就是一开始的那几步呢。
读罢《新著中华英雄》前18期,我本人情绪是复杂的。欣慰的是:尽管港漫整体已经穷途末路,时不久矣,但还是有新书开市,依然有人愿意在这片热土上努力耕耘,终归有一点希望。感慨的是:所谓新书,顶多算”新瓶装旧酒“,或者说半新不新。因为打底的原著是上世纪80年代作品,至今已经过去40年。
倒不是说40年前作品不合时宜,只是纯粹觉得这个市场需要创新,骨子里那种创新,就目前读过期数看,新意确实有限。
但新意有限不代表心意也有限。
本作心意方面就非常足,投射到具体观感就特别硬!上次能感觉到如此之硬的港漫还是《洪武大帝》(每周90几页彩稿制作,让你不得不觉得它硬)
那《新著中华英雄》具体硬在哪里呢?
本文分以下几个部分逐一给你道来:
一、主创团队对艺术有追求!
看到这个结论,你可能想张嘴骂娘,要是这帮创作者但凡对艺术有一星半点追求,港漫会是今天半死不活的样子?近10来年那些《春秋猛士》《三国志异》《天妖玄奇》《王风雷传奇》什么的,哪个敢说和艺术沾边?
但这本《新著中华英雄》确实能看出主创是有一定追求的,他们想很明确的告诉你:他们要做一部有艺术格调的商业漫画!
证据就是本作的封面。
比如这张:

夕阳西下,水天一色,两舟擦肩而过,剑客目眺远方。虽只是一面之缘,却给读者一种强有力的宿命相逢戏剧感。人物并没有剑拔弩张,但传达给读者确是宿命相逢。这种看似悠闲、温暖的画面实则给读者无尽感叹的情绪,虽是一副画,但却和王勃那句经典的“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有神似之处。我们虽看不到图中人物的表情,却能明显感知到他们的命运。这就叫抓神不抓形,意境共通鸣。再单说这副画构图和氛围,也传达给读者倦鸟知还,旅人归乡的静谧感,试问诸位这般意境满满的画面算不算用心?是不是艺术?
类似的还有这张:

江南水乡,小舟临岸,远处集市张灯结彩,近处恋人成双结对,仔细看,一只小狗正悠哉游哉下台阶,正等主人回家呢。整幅图祥和又静谧,给读者传达出一种若隐若现的平淡幸福感,即使你不喜欢它的色调、构图,但你无法否认它充满生活的气息吧?
质朴的生活气息恰好是传统港漫稀缺的元素,但请不要忘记:普通生活是最能传达情绪的载体,没有之一。无论是鸡毛蒜皮的情绪仰或是家国天下的情感,只有是普通人所能理解的,才能真正被感动。平淡的生活气息是作品里美好的依据,是主角团拼了命也要守护的最终目的。如果一部作品从头到尾只有打打杀杀,而缺失战斗的目的,那无疑这部作品打斗作得再好,也无法支撑内在逻辑与核心价值。
类似用日常质朴生活气息来作封面给读者以温暖的还有:

还有一类动静结合,意境为先的:

主打水墨风格,人物只见动作,不见表情。动作也只是普普通通,并没有啥爆点,但整体来看有种人物置身于画外的效果。明显给角色一个空间抽离,背景的水墨不是常见的龙、虎、凤凰、各种七彩斑斓的光。反而是什么呢?一点水墨在宣纸上缓缓晕开,主要给读者的是一种慢的感觉。这种状态像极了周杰伦《青花瓷》里那句:“天青色等烟雨,而我在等你,月色被打捞起,晕开了结局”的意境。没错,晕开了结局,是缓缓在宣纸上晕开的。
这显然是和传统港漫封面价值取向背道而驰的,常看港漫的朋友肯定知道,绝大多数封面都是选取极具张力的动作、表情和背景各种满级构图、色彩加在一起堆出一种精致的冲击力,主要给读者的观感是:满、快、劲!
这张呢?完全反其道而行之,主要给读者:空、慢、淡的观感。港漫封面里着实比较罕见。
12期这张:

既不算月下起舞,也不是天外飞仙。但却融合了月色、舞剑、云彩等元素。依然最大程度淡化处理了角色的表情,主打人物和场景结合所产生的意境。你说这图是静态,明显月明星稀,风走云飞,人物也金鸡独立,剑气纵横。但你说本图彰显角色杀意,动作和背景生动,却也不尽然是。这种动静结合,意境为先的封面在本作中虽不能说比比皆是,但却也不在少数。
类似风格的还有:

传统港漫封面处理这张一般会把反面角色大头按戏份比重排列出来,然后给安上猥琐、凶恶的表情就完事了。这张呢?依然看不清人物表情,主角是背影,不可能从本图中看到,而反面角色呢?远景,也没有清晰刻画。构图上就没有想着用人物表情来彰显冲突感。那动作呢?也并不夸张,以往邱福龙先生封面虽然好看,但大多精彩在刁钻的构图和夸张的动作上,这张角色的动作就是稀松平常的拔剑,可以说朴素到家了。但依然把决战张力完整表达给读者,这就是创意。能表达的情绪的美术方式可以有很多种,本作这种动静结合,淡化角色表情动作,与无声处听惊雷的创作技巧令人叹服!
再有一类属于先锋尝试,且效果不俗的,比如这张:

四个用剑的角色同一个姿势站成一排,选固定角度,突显剑的特写。这张图不好说有什么意境,也并不代表故事剧情走向,更没什么生活气息。就只是强调四个用剑的角色,但这种尝试给人很新鲜的感觉。类似的还有下面这张:

三个阵营的角色当然不会在大决战时候整整齐齐排队站在雨里摆造型。客观说:这图也没啥压迫感和美的意境,但和上图一样,它就是用三角形队伍来强调三方势力有混战。如果说这两张属于排列顺序带来的尝试,那下面这两张属于颜色方面先锋尝试。
比如33这张:

单纯拿这期封面评价其实很普通,邱福龙、黄玉郎以往作品中类似的构图张力比比皆是,论创意:树叶化作龙的形状在港漫里少说也用了20几年了,根本不算创新的点子。但这张好就好在:龙的彩色和背景对比,这张颜色的渐变效果真把格调拉满。反衬黑色背景给了读者一种“化腐朽为神奇”的观感。
而这种奇妙的视觉冲击绝对不是构图、创意、意境和生活气息带来的,而是五彩缤纷的色彩,更绝的是下面这张:

这个场景是告别挚友的场面,按理说是个悲伤的氛围,用灰色或者黑色为主的色调会更搭调。但创作者除了墓碑用黑色外,其他地方用了暖色调反衬,再加上那个金色太阳,恍惚给人一种看梵高《星空》的既视感。整体观感奇妙至极,是其他传统港漫所不具备的特点。
以上洋洋洒洒说来说去不都是围绕封面展开的么?一本漫画32页,封面再漂亮不也只是个面子活么?难道一本漫画主要质量不该由内容里子来决定么?
那《新著中华英雄》的里子又如何呢?
这正是笔者要浓墨重彩说的第二点。
二、回归本源,朴实稳健!
请问漫画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
是周边兵器么?是草图封面么?是宣传广告么?
不,我可以很肯定得告诉你,以上都不是一本漫画最重要的东西。尽管这些东西可以锦上添花,但它们都谈不上关键。除了绝对的死忠党,没几个正常的读者会用以上的元素来评判一部漫画好与不好。
漫画最本质、最关键、最重要、最核心的竞争力永远是故事内容(这和电影、小说一个道理)!
就目前面市的18期《新著中华英雄》内容方面走得是:回归故事本源的路子。具体这个故事怎么样,咱先不说,但可以肯定的是:主创团队没有一开始就加各种噱头来吸睛、也没有弄出若干神兵利器出来抢风头、更没有打下三路的擦边球。请注意:这是非常难能可贵的表现,这部漫画目前内容给读者的就是一个故事。
故事的几个要素给的很齐全: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算是要嘛有嘛。
换句话说:一件事的起承转合,它从头到尾能跟你说明白。尽管讲故事的方法就是平铺直叙,也很少见倒叙、悬疑、对偶等方式,但好在一个简单事,它简单说,说得干净利落,不拖泥带水,也没容后再表。
作为2022年的一个读者,你可能会认为这个故事本身老套、简单;讲故事的方法也四平八稳、波澜不惊。这都很正常,但我要说得是:就目前港漫市场,能做到把一个简单故事简单讲好给你看,也绝对是一件值得你去珍惜的事。
我大概总结下前18期剧情脉络,诸位就明白什么是:回归本源,朴实稳健了。
创刊至3期:人物为救青梅竹马引来灭门之祸,远走他乡(亲情这块点到即止,爱情明显是后期线索,给了较多刻画。故事主要矛盾符合时代背景,小boss螳螂拳师塑造算有些厚度,第一场打戏算把白家剑法说清楚)
4至14期:直接开第一个副本《龟岛图》,笔者以为就这个副本出场人物数量如果注水讲,回忆都能整2本书。但好在并没有,龟岛内在戏剧矛盾其实不少,有关于民族的、有资本和工人的(阶级)、有外来和本土的、有背叛和复仇的还有路见不平求正义的(主角线)。如果要填充式演绎,认证讨论并解决这几个矛盾,没30期篇幅是不可能的。
本作表现很诚实,并没有深入探讨民族、阶级、移民的矛盾。重点矛盾还是落在武侠故事里背叛和复仇这块,所以矿工、土著的遭遇只是点到即止,有限篇幅还是给在武林人士的恩怨上。10期故事,引出一个传功长老、三个队友、一个中长期boss,并给主角做出第一次招式上的升级,单就这套四季剑法从第6期开始引入,第七期整个一期细致拆解了其重点攻击方式。又在第13期整整40页用四季剑法去破四季刀法,可以说这套招式就用上了近80页内容去表现。
这个比重可以得出:武侠占重心、剧情走流程的结论。
流程都是点到即止,所以快。
剧情故事和武侠主线不沾边的自然就一带而过,相关人物厚度自然就有削弱。重点都留给武侠相关内容,比如招式拆解、招式对决上。好处是:层次分明,节节递进。缺点是:人物单薄。但作为第一副本的龟岛故事里,传功长老既定要领盒饭,其他三个队友、一个BOSS后期戏份该不会太少,矿工和土著又不具备推动后期剧情的充分必要条件。
所以这个取舍在笔者看来是利大于弊。
15至18期:第二副本《美国篇》延续上一篇风格,短短3期引出两大势力。新人物金太保这个角色塑造相当丰满,篇幅也不少。且看本篇内容是否能在人物厚度和剧情深度方面优化下。如果本篇是25期以上中篇,那是有机会优化文本深度的。毕竟完全的武林故事打得再好看,也是没有内在灵魂的文本。当时历史下的部分美国问题其实也值得深挖一下。
18期期刊内容就能讲这么多事,你说它算不算回归漫画本源,朴实稳健?
三、量大管饱、动作连贯
上面说本作剧情流程快,除了作者有意淡化其他矛盾外,还有一点非常重要:这本漫画的格子非常非常非常多。
一页12、13个格子很常见。也各有利弊,好处是:格子多,分镜多,叙事分镜多就多些场景内容,人物更立体。动作格子多,就多些动作衔接,打斗就更连贯。在加上前18期武打是以格斗技巧为主,对动作衔接逻辑要求非常高,所以多分镜必不可少。
缺点是:本来一本150个格子的工作,硬是变成了230个格子。那多出来80个格子的质量在不增加工作人数情况下,必然被稀释。所以本书平均画面质量在港漫里,谈不上惊艳。

(13格)
单幅画面不够惊艳不代表整体画面不够精彩。
因为惊艳和精彩从来都是两回事,完全不挨着。
那么《新著中华英雄》的画面表现精彩么?
——非常精彩!
尤其是动作戏,非常精彩。
为什么?
答:“动作连贯,招式对决输赢有理有据。”
但是这里有个前提:这个前提就是本作动作精彩只针对喜欢看见招拆招、一拳一脚的朋友们。至于喜欢如来神掌、铁将第八式的特效党则很难说。
个中详情:请诸君阅读第6、7期,对四季剑法的原理和动作拆解非常到位,精妙的招式设计根本不需要花里胡哨特效加持。
春:就是一套走位步法;

夏:臂力和精准度,强大的臂力保证短时间内刺出多点攻击,眼睛准头决定攻击是否有效;

秋:攻击范围最大,以剑的长度为半径或自上至下,或自下至上卷出圆圈攻击范围,是锁定加大范围攻击,要求是低位或高位才能发动;

冬:二段连击,居高位发动,居高下劈,弃武器,然后双手二次连击(若再败,空中翻跟头双脚夹住扔掉的兵器,再空翻用双脚夹兵器三次攻击)
这套招式设计算精妙的,对攻击走位、时机和海拔都有一定要求,6、7两期详细介绍后,13期刀剑同样招式对决,读者便能用角色思路边看对方怎么出招,边琢磨怎么破招,再看漫画里角色怎么破招,这种阅读体验就有点类似猜拳游戏。比起特效党,我个人更喜欢这种打法。
是时候阶段总结下《新著中华英雄》这部作品了。
和《新著龙虎门》《新著铁将纵横》比起来,显然它更像是21世纪的漫画,在艺术层面上,它不再是一味保守之前的老规矩,而是在封面和分镜上有了新的尝试和追求,且在局部取得了不小的成功。
作为一部武侠挂帅漫画,底层逻辑上也没走插画+文字的路,而是选择用多机位分镜尽可能拆解动作给出合理武术解释。核心武打层面至少是及格线以上。
至于文本方面则依旧换汤不换药,是港漫老生常谈的大问题。经不起认真推敲,现有的文本也无法支撑核心价值、深度角色。但和同时期《山海逆战》《新著龙虎门》《天妖玄奇》比起来,本作显然已经从气质和追求上都更上一层了。
或许,路终究得一步一步走,而这部《新著中华英雄》就是一开始的那几步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