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饮食习惯的改变,食管癌的发病率逐年上升,治疗手段以根治性手术切除为主,但术后会导致不同程度的胃肠功能暂时性失衡,严重者出现胃肠麻痹、肠梗阻甚至死亡。为尽快恢复术后患者胃肠功能临床常采用鼻饲药物、早期肠内营养、艾灸、穴位敷贴、针灸等治疗,有研究显示腕踝针疗法对急性腹痛、胃肠手术、疼痛类疾病、便秘有较好的效果本,研究探讨纳子法腕踝针对食管癌术后胃肠功能康复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选取我院心胸外科收治的8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胸部CT检查及病理确诊为食管癌手术前未使用过影响胃肠蠕动的药物,精神意识、认知理解能力正常自愿配合排除标准:原有胃肠器质性疾病;合并脏器衰竭及造血系统原发疾病;对治疗晕针;针刺局部皮肤有破溃、感染退出。终止标准:非实验因素引起的病情恶化且7d对症治疗仍未改善;因治疗引起过敏、严重不良事件;观察期内因合并症、感染等问题致二次手术;患者自行退出或因个人原因不能再配合临床试验;研究者认为患者依从性差不适合继续进行试验;患者在研究中未经同意擅自使用其他治疗方法患者中男50例女30例年龄45~87岁中位数年龄66岁将其随机等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两组性别、年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两组患者术前均测量腹围,术前麻醉用药统一避免研究内容以外的因素影响实验结果。对照组于食管癌术后行常规治疗包括:持续胃肠减压、留置胃管、鼻肠管治疗、肠内营养及口服促肠胃动力药等,抗感染加强营养给予对症支持治疗,术后早期下床活动待肛门排气后拔除胃管,停止胃肠减压。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纳子法开穴规律行腕踝针治疗,具体如下:(1)物品准备酒精、棉签、华佗牌一次性0.25mm×25mm银毫针(2)辨证取时术后第1天对患者进行辨证“虚”“实”采用纳子法开穴规律“实则泻其子虚则补其母”原则推算施针时间实证者辰时(7∶00~9∶00)施针;虚证者巳时(9∶00~11∶00)施针;若遇补泻时间已过或者不虚不实等证则可采取本经本穴(3)取穴在内关穴与外关穴水平位置上环前臂做一水平线分上1区~上6区六等分每一等分的中点为针刺穴位即上1穴~上6穴上1区指的是小指侧的尺骨缘与尺侧腕屈肌腱间的凹陷处在三阴交穴与悬钟穴水平位置上环小腿做一水平线分下1区~下6区六等分每一等分的中点为进针点即下1穴~下6穴下1是指靠跟腱内缘下2指内侧面中央靠胫骨内缘按照取穴方法在双侧上1、下1、下2区定位(4)进针患者取舒适体位常规75%酒精消毒护士一只手在上固定穴点以拇指和示指拉紧皮肤;另一只手拇指在下以示指和中指夹持针柄与皮肤呈15°~30°快速进入皮下针刺深度以露出针身2mm为宜进针后将针循纵线沿皮下平刺插入但针上、下1时针体与腕部或踝部的边缘平行若针刺过程中出现晕针意外应迅速取针并使患者平卧;进针时有触电感疼痛明显或针尖触及坚硬组织时应退针(5)留针实证者留针20min;虚证者留针40min;不需不实者20~30min(6)疗程每天1次于术后第1天起至患者恢复肠鸣音排气、排便及饮食若治疗期间患者出现晕针、严重感染可中止治疗。

1.3观察指标(1)比较两组患者术后肠鸣音恢复时间、进食时间、首次肛门排气及排便时间肠鸣音恢复评估:术后第1天起行腹部听诊每次2h若闻及肠鸣音则为肠蠕动恢复直至每分钟听到3~5次作为肠鸣音恢复的指标并记录其恢复时间(2)比较两组患者胃肠功能康复效果,I级:治愈术后24h内排气、排便肠鸣音每分3~5次后期排便为每天1次饮食恢复体温正常自述腹部无饱胀感II级:显效术后48h排气排便肠鸣音每分钟约为1~2次后续排便为每2天1次或见不规律排便进食后腹胀较轻体温略高自述腹部略微胀痛III级:好转术后72h内排气、排便肠鸣音每分钟2次后续不排便且不饮食症状多为高热伴腹部饱胀澎起IV级:未愈72h未见排气、排便无肠鸣音常规检查可见患者多高热、腹胀明显伴恶心呕吐症状需经胃肠减压治疗。
1.4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21.0统计学软件等级资料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的Wilcoxon秩和检验非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比较采用秩和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结果
2.1两组患者胃肠功能恢复情况比较治疗后两组患者首次排便、排气、肠鸣音恢复时间及进食时间均缩短且试验组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见表1

2.2两组患者胃肠功能康复效果比较(表2)

3讨论 有研究显示,我国传统医药复方大承气汤经鼻肠管鼻饲在调治胃肠功能方面有较好的疗效但存在煎药程序复杂、费时、容易堵塞管道等弊端;康华等采用针刺足三里对食管癌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效果明显,但针灸操作痛苦患者难以耐受。以上治疗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食管癌术后胃肠功能紊乱但多存在不同程度缺点。腕踝针疗法具有简单、易操作、安全性好等特点,在治疗时仅针尖透皮有轻微刺痛针刺皮下过程则无任何疼痛患者易于接受,纳子法是按十二地支时间的推移配合十二经脉的气血运行气血流经胃经是辰时为当旺之时结合五输穴的五行生克关系“实则泻其子虚则补其母”的开穴治疗原则临床辨证为实证者则以辰时(7∶00~9∶00)施针辨证为虚证者以巳时(9∶00~11∶00)施针若遇补泻时间已过或者不虚不实等证则可采取本经本穴。

本研究中将子午流注理论引入腕踝针治疗,人体内气血运行出现周期性开合在治疗时掌握好经络俞穴开合时机可提高其治疗效果。研究发现部分患者在住院期间随着病情变化发生证型改变,因此采用纳子法腕踝针治疗时根据虚、实证取时施针并加强宣教,增强营养提高了机体免疫力。若患者进针痛需调整进针深度及与皮肤呈角以不痛为佳,调整针位时可将针退至浅表部位重新进针,检查针尖是否沿纵行直线插入。在针刺皮下有较粗的血管时可适当将刺激点位置沿纵线作上、下移动,即“离点不离线”若患者出现头昏、心慌等不良反应时需将针退出以防晕针。综上所述,纳子法腕踝针可用于食管癌术后患者胃肠功能恢复中,效果理想可缩短患者术后排气、排便时间,减少术后腹胀及腹痛,促使其身体恢复。

1资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选取我院心胸外科收治的8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胸部CT检查及病理确诊为食管癌手术前未使用过影响胃肠蠕动的药物,精神意识、认知理解能力正常自愿配合排除标准:原有胃肠器质性疾病;合并脏器衰竭及造血系统原发疾病;对治疗晕针;针刺局部皮肤有破溃、感染退出。终止标准:非实验因素引起的病情恶化且7d对症治疗仍未改善;因治疗引起过敏、严重不良事件;观察期内因合并症、感染等问题致二次手术;患者自行退出或因个人原因不能再配合临床试验;研究者认为患者依从性差不适合继续进行试验;患者在研究中未经同意擅自使用其他治疗方法患者中男50例女30例年龄45~87岁中位数年龄66岁将其随机等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两组性别、年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两组患者术前均测量腹围,术前麻醉用药统一避免研究内容以外的因素影响实验结果。对照组于食管癌术后行常规治疗包括:持续胃肠减压、留置胃管、鼻肠管治疗、肠内营养及口服促肠胃动力药等,抗感染加强营养给予对症支持治疗,术后早期下床活动待肛门排气后拔除胃管,停止胃肠减压。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纳子法开穴规律行腕踝针治疗,具体如下:(1)物品准备酒精、棉签、华佗牌一次性0.25mm×25mm银毫针(2)辨证取时术后第1天对患者进行辨证“虚”“实”采用纳子法开穴规律“实则泻其子虚则补其母”原则推算施针时间实证者辰时(7∶00~9∶00)施针;虚证者巳时(9∶00~11∶00)施针;若遇补泻时间已过或者不虚不实等证则可采取本经本穴(3)取穴在内关穴与外关穴水平位置上环前臂做一水平线分上1区~上6区六等分每一等分的中点为针刺穴位即上1穴~上6穴上1区指的是小指侧的尺骨缘与尺侧腕屈肌腱间的凹陷处在三阴交穴与悬钟穴水平位置上环小腿做一水平线分下1区~下6区六等分每一等分的中点为进针点即下1穴~下6穴下1是指靠跟腱内缘下2指内侧面中央靠胫骨内缘按照取穴方法在双侧上1、下1、下2区定位(4)进针患者取舒适体位常规75%酒精消毒护士一只手在上固定穴点以拇指和示指拉紧皮肤;另一只手拇指在下以示指和中指夹持针柄与皮肤呈15°~30°快速进入皮下针刺深度以露出针身2mm为宜进针后将针循纵线沿皮下平刺插入但针上、下1时针体与腕部或踝部的边缘平行若针刺过程中出现晕针意外应迅速取针并使患者平卧;进针时有触电感疼痛明显或针尖触及坚硬组织时应退针(5)留针实证者留针20min;虚证者留针40min;不需不实者20~30min(6)疗程每天1次于术后第1天起至患者恢复肠鸣音排气、排便及饮食若治疗期间患者出现晕针、严重感染可中止治疗。

1.3观察指标(1)比较两组患者术后肠鸣音恢复时间、进食时间、首次肛门排气及排便时间肠鸣音恢复评估:术后第1天起行腹部听诊每次2h若闻及肠鸣音则为肠蠕动恢复直至每分钟听到3~5次作为肠鸣音恢复的指标并记录其恢复时间(2)比较两组患者胃肠功能康复效果,I级:治愈术后24h内排气、排便肠鸣音每分3~5次后期排便为每天1次饮食恢复体温正常自述腹部无饱胀感II级:显效术后48h排气排便肠鸣音每分钟约为1~2次后续排便为每2天1次或见不规律排便进食后腹胀较轻体温略高自述腹部略微胀痛III级:好转术后72h内排气、排便肠鸣音每分钟2次后续不排便且不饮食症状多为高热伴腹部饱胀澎起IV级:未愈72h未见排气、排便无肠鸣音常规检查可见患者多高热、腹胀明显伴恶心呕吐症状需经胃肠减压治疗。
1.4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21.0统计学软件等级资料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的Wilcoxon秩和检验非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比较采用秩和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结果
2.1两组患者胃肠功能恢复情况比较治疗后两组患者首次排便、排气、肠鸣音恢复时间及进食时间均缩短且试验组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见表1

2.2两组患者胃肠功能康复效果比较(表2)

3讨论 有研究显示,我国传统医药复方大承气汤经鼻肠管鼻饲在调治胃肠功能方面有较好的疗效但存在煎药程序复杂、费时、容易堵塞管道等弊端;康华等采用针刺足三里对食管癌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效果明显,但针灸操作痛苦患者难以耐受。以上治疗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食管癌术后胃肠功能紊乱但多存在不同程度缺点。腕踝针疗法具有简单、易操作、安全性好等特点,在治疗时仅针尖透皮有轻微刺痛针刺皮下过程则无任何疼痛患者易于接受,纳子法是按十二地支时间的推移配合十二经脉的气血运行气血流经胃经是辰时为当旺之时结合五输穴的五行生克关系“实则泻其子虚则补其母”的开穴治疗原则临床辨证为实证者则以辰时(7∶00~9∶00)施针辨证为虚证者以巳时(9∶00~11∶00)施针若遇补泻时间已过或者不虚不实等证则可采取本经本穴。

本研究中将子午流注理论引入腕踝针治疗,人体内气血运行出现周期性开合在治疗时掌握好经络俞穴开合时机可提高其治疗效果。研究发现部分患者在住院期间随着病情变化发生证型改变,因此采用纳子法腕踝针治疗时根据虚、实证取时施针并加强宣教,增强营养提高了机体免疫力。若患者进针痛需调整进针深度及与皮肤呈角以不痛为佳,调整针位时可将针退至浅表部位重新进针,检查针尖是否沿纵行直线插入。在针刺皮下有较粗的血管时可适当将刺激点位置沿纵线作上、下移动,即“离点不离线”若患者出现头昏、心慌等不良反应时需将针退出以防晕针。综上所述,纳子法腕踝针可用于食管癌术后患者胃肠功能恢复中,效果理想可缩短患者术后排气、排便时间,减少术后腹胀及腹痛,促使其身体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