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汶口文化居民率先创造出空三足器(也称为三袋足器),从而引领了黄河流域空三足器兴起的变革风潮。三袋足陶器,在世界各地其他文明中几乎没有发现,被认为是中华文明的标志陶器。这类陶器,底部由三个大小均匀的袋形足支撑,易于受热,使器物加热面积增大,是饮食器具的一种进步。多出现在炊器鬲、鬶、甗、鼎和饮器斝、盉、爵、角上。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二里头文化陶器上均有发现,一直延续到商周和秦汉。从其相似的功能与形状来看,鬶、甗、盉应该是由鬲发展而来。后来发明的青铜器刚开始常常模仿陶器,也有很多袋形足的造型。
.
文献中有“器以载礼”“器以藏礼”的记载,说明“礼”是通过某些实实在在的器物表现出来的。大汶口文化出土了较多的高等级器物,这为研究大汶口文化与中华礼制文明的关系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关于礼制的起源,多数学者认为,龙山文化时期礼制已经初步形成。但早在大汶口文化时期,从制度和器物层面已能见到礼制因素,中华礼制可能在大汶口文化时期已经萌生。夏商周三代大批出现的青铜礼器和生活器皿,在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中的陶器群里,都能找到它们的祖形,基本上继承大汶口文化礼器的造型风格。
.
总之,夷夏商是同源异流,实为龙山文化的不同分支,起源于黄河下游,得中原得天下,并不是说起兵中原,而是为了全国统一开拓国力和政治需要选择在中原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