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兄宜弟吧 关注:11,042贴子:10,192
  • 10回复贴,共1

感官和感受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这两个词很值得玩味。
当我们欣赏一种美时,首当其冲的往往是感官。而当欣赏的足够多,足够久了以后,感官就会越发鈍感了起来。再看待何为美时,就会转向感受。
人,终归是要回归内心。或早或晚而已。
佛家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
古人认为,世间种种相中,道理者始终如一。所以文人追求洒脱,随意。求神轻形。化繁为简。
所以一幅画如果带给你的是身临其境,那么它可以称得上佳作。但,如果它能使你感同身受,那它才是神作。


IP属地:江苏来自iPhone客户端1楼2023-03-18 23:25回复
    所以,多余的修饰,繁杂的技法,却往往比不上更有轻重缓急的线条。具体而微的描述,反不及切中要害的抽象符号。这是一种挥洒和自信。自信的是,大道者一。所谓生而知之,学而知之,困而知之。能知者一也。孙子兵法也有一句,兵闻拙速,未睹巧之久也。


    IP属地:江苏来自iPhone客户端2楼2023-03-18 23:35
    回复
      故我以器物之美,贵在简约精悍。贵在流畅,贱在矫揉造作,轻在虚饰炫技。前者是大器,虽千百年而不朽。后者是商品,一时之潮流而已。如果匠人善用线条,就能表达出个人气质,人气质个有不同,有的人偏灵秀,有的人偏质朴,有的人端重,有的人机敏。所为之器物于细节处,可读到此蛛丝马迹。所匠人只人云亦云,东施效颦,那边无从阅读到其风格了。这类器物虽为手工,却无灵魂,与自动化生产无异,或反不及。


      IP属地:江苏来自iPhone客户端3楼2023-03-18 23:47
      回复
        天有好生之德,故人有天生之善。
        善在语言之前,在手段之先。
        是故以直觉为美。但佛亦有指轮筏喻之说,故而要通大道,亦须借助表达,但人终究要明白,道可道,非常道。
        所以,具体而言,化繁为简,直通心灵则是谦逊于大道无形的,次一级的美。
        以此类推,借助的越多,便在这个意义和目标上,妥协的越多。具体到如照片一样,便不再是艺术了。


        IP属地:江苏来自iPhone客户端4楼2023-03-18 23:55
        回复
          至于感官和感受之辩。我说感官是一时的,但我们人普遍追求的美却是相对永恒的,就这个意味而言,感官之悦也终不能称美。但感受也是多变的,
          少年听雨歌楼上,壮年听雨客舟中,而今听雨僧庐下……
          而变化的属性恰恰又是永恒。
          通俗的说,能玩能味,常玩常新。
          这便是两者不同。


          IP属地:江苏来自iPhone客户端5楼2023-03-19 00:06
          回复
            以上是前几天与平沙兄交流了刻绘器识,禅宗心学,艺术科学有所体悟的一点拙见。总结了一下。留待以后完善。


            IP属地:江苏来自iPhone客户端6楼2023-03-19 00:09
            回复
              当今时代信息爆棚,人多以更换来满足感官。此亦是变的道。但换来换去,不过是同质替换,不过是过眼即忘,此却非永恒之美。不若意随心生。人生在世,何人不是活在一个心境呢?


              IP属地:江苏来自iPhone客户端7楼2023-03-19 00:29
              回复
                很认同兄之所言,关于美,我比较倾向于黑格尔的定义:美是理性的感性显现。或者如果非主流一点:我觉得感性的理性显现,也是美。人之一生,所言所行无非出于所感所思,当感性、理性以水乳交融的状态呈现出某种具有形式感的和谐和平衡时,我觉得就是美,于器物即器物之美,于文学即文学之美,于艺术即艺术之美。


                IP属地:安徽来自Android客户端8楼2023-04-02 19:50
                收起回复
                  兄台高见。中庸说,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中节谓之和。喜怒哀乐是感性,中节是理性。至中和,则正是兄台所言之平衡。
                  阳明以儒佛而说心,也在此处。人若不惑于得失,而空于一心,则无所偏颇。也和于诗三百之思无邪。乃至心经所言,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此心既中,则能见善而喜,闻过则改。善善恶恶。鸢飞于天,鱼跃于渊皆了然。
                  用两句文人诗词而言,如王摩诘,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则是中。如苏东坡雨中定风波正是和。宋明文人,崇程朱周王,虽时代远去,但其遗风在其字画诗词,器物上仍能寻得到一些蛛丝马迹。也正是这份人文,带给后世许多关怀。所以汉唐虽盛,较之宋明,则少了些人文的色彩。虽秦砖历历,汉铎铮铮。何其壮也!但于个人命途却受用不多。
                  这是一直以来与兄品器物,谈宋韵,论文人得来的一些感悟心得。


                  IP属地:江苏来自iPhone客户端9楼2023-04-02 22:19
                  收起回复